
微创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观察 (论文).pdf
2页临床合理用药 2 0 1 4年 3月第 7卷第 3 A期C h i n J o f C l i n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D r u g U s e , M a r c h 2 0 1 4, V o 1 . 7 N o . 3 A 微创 赵 德胜 ·1 7 · ·论 著· 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观察 【 摘要】 目的观察内镜下微创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1 2 0 例慢性泪囊炎 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6 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鼻腔泪囊吻合手术试验组患者采用内镜下微创鼻 腔泪囊吻合手术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 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 0 %, 试验组满意度为 9 6 . 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 0 . 0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4 mm× 8 ra m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6 0 例试验组男 2 6例, 女 3 4例 ; 年龄 2 6— 5 6 ( 4 5 . 5±3 . 0 ) 岁; 病 程 3个月 ~9年, 平均( 3 . 5±0 . 8 ) 年; 左眼 3 6例, 右眼 2 4例; 泪囊大小 4 . 0 m m× 8 . 0 mm~8 . 0 m m×1 2 . 0 m m。
对照组男 2 4 例, 女 3 6例 ; 年龄 2 7~6 0 ( 4 7 . 0-4 - 2 . 0 ) 岁; 病程 3 . 5个月 ~1 1 年, 平均 ( 3 . 8±1 . 0 ) 年; 左 眼 3 2例, 右眼 2 8例 ; 泪囊大小 4 . 1 m m× 8 . 0 m m一 8 . 0 m m×1 2 . 5 m m2组患者的性别、 年龄以 及泪囊大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 0 5 ) , 具 有可比性 1 . 2 方法试验组: 对患者在内镜下进行鼻腔内囊吻合手术, 让患者处于仰卧位, 将头部抬高 3 0 根据患者内囊进行定 位, 在患者的平中鼻甲水平, 使用 1 . 0 %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对 作者单位: 4 0 2 3 6 0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眼科 其黏膜下进行浸润麻醉在患者的中鼻道前端的鼻腔外侧壁 上做一个黏膜切 !r- I , 后界为钩突前端 , 上界为中鼻甲前部附着 处黏膜瓣分离的范围大约为 1 . O c m×1 . 5 c m, 使用 电钻将骨 质磨掉 , 使得泪囊 内侧壁显露出, 同时在探针的指引下进行垂 直切开将泪囊内侧壁进行翻转, 修整鼻腔外侧壁黏膜瓣并贴 压于骨质缺损处。
从下泪小点插入一直径为 1 . O m m的硅胶 管, 在其末端缝合于长约 1 . 5 c m的一次性导尿管, 从上拉硅胶 小管, 在内镜下对其进行调整, 让粗端的导尿管上行于手术的 部位, 使用常规的硅胶管固定和鼻腔填塞术后4 8 h 将填塞物 抽出, 对患者进行定期换药 , 术后 1 个月将导尿管和硅胶管拔 掉对照组: 对患者采用传统的鼻腔内囊吻合手术, 在手术中, 将泪囊前后的两瓣分别和鼻腔黏膜瓣进行吻合对 2组患者 进行 6—1 2个月的随访 1 . 3 评定标准( 1 ) 疗效评价标准治愈: 治疗后患者的中 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鼻腔造孑 L 形成在临床上的上皮化和流泪 以及流脓症状完全消失 , 对泪道进行冲洗, 非常通畅好转 : 治 疗后患者的中鼻甲前端鼻腔外侧壁泪囊造孔形成 , 患者在临床 上的上皮化等症状减轻, 对泪道进行冲洗, 表现通畅或加压后 通畅无效: 治疗后患者的流泪等临床症状未得到任何缓解, 对泪道进行冲洗, 表现为不通或在加压后仍不通畅, 患者的造 瘘孑 IJ 闭锁 J 总有 效率 =( 治愈 +好转) / 总例数 ×1 0 0 % ( 2 ) 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主要包括: 手术的满意度、 美观 程度等 1 0项内容, 总分 1 0 0分。
满意: t>8 0分; 基本满意 : 6 0— 8 O分 ; 不满意: 3~ 4 c m, 鼻腔患者的鼻道要保持通畅, 黏膜未出现明显的萎缩等, 患者不能有全身性的禁忌等此种 手术的优点主要是具有很好的疗效并且引流通畅缺点为操 作复杂、 手术难度大然而采用 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手术, 具 有非常好的视野, 操作简单 , 术中出血少, 对周围组织的损伤 少, 并且术后方便在 内镜下对瘘 口进行观察, 避免再次发生 阻塞 本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为 9 6 . 7 %明显高于对 照组的7 0 . O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 0 5 ) 虽传统的手术 方法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但由于在术后 , 患者的眼内会留 下一弧形切口, 对患者的面部美观造成一定的影响, 年龄较小 的女性患者难以接受此手术治疗但采用内镜下鼻腔泪囊吻 合手术治疗, 则不会出现此情况, 主要是将传统的硅胶管眼外 端从上泪点经泪囊窗置入鼻腔 , 术后患者的面部不会留下手术 痕迹, 同时对患者的正常社会生活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所以在 临床上深受医师和患者的青睐 总之, 对慢性泪囊炎患者采用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微创手 术, 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 并且达到了患者对美观的要求, 提 高患者的满意度, 值得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锦昌, 董晓明, 徐快娥. 人工鼻泪管治疗慢性泪囊炎和鼻泪管阻塞 3 6例 [ J ] .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2 0 1 0 , 3 2 ( 6 ) : 4 6 6—4 6 8 . 2 许育新, 陶黎明, 鲍宁, 等. 人工鼻泪管支架植人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临床观察[ J ] . 临床眼科杂志, 2 0 1 0 , 1 8 ( 3 ) : 2 4 8 — 2 5 0 . 3 张丽娟, 陈胜武 , 喻巍, 等.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 炎[ J ] . 当代 医学 , 2 0 1 0, 1 6 ( 1 9 ) : 2 3— 2 4 . 4 黄豫鄂 , 周晓娟 , 刘明娇 , 等. 慢性泪囊 炎伴泪小 管阻塞 联合手术 的 疗效观察[ J ] . 中国实用医药, 2 0 1 0 , 5 ( 2 5 ) : 1 1 2 —1 1 3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7—1 7 ) ( 上接第 1 6页) 2 鉴别诊 断 2 . 1 粟粒性肺结核与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鉴别细支气管肺泡 癌的组织学特点是癌细胞沿支气管向肺泡内生长 , 紧贴肺泡 壁, 悬于肺泡中, 以肺泡壁为间质, 并在该处吸取营养。
在肺泡 内可沿气道生长, 呈肺炎型表现, 也可沿淋 巴管生长呈粟粒 状 x线表现: 一肺或双肺野可见散在的小结节, 粗细不一, 分布不均, 可在一处较密集 , 而在另一处很疏散, 一般以双肺中 下野的内中带居多, 双上肺相对较少结节可逐渐增大增粗, 中间密度增深, 周围常夹杂蜂窝状泡性气肿, 同时还可见结节 相融合, 呈大片炎性浸润痰检常可找到腺型癌细胞 J 2 . 2 与矽肺和尘肺相鉴别矽肺与尘肺双肺野均有粟粒状阴 影, 分布不均 , 形成上淡下浓煦征象, 可有粉尘的接触史 2 . 3 与肺血吸虫病相鉴别肺血吸虫病患者多有疫水区接触 史, 以成年人为多见 , 早期肺部改变类似急性粟粒性肺结核 , 但 阴影密度较淡, 其大小不一 , 直径为 1~3 m m, 分布不均匀 , 以 中下肺野及内中带多见血常规检查, 可见嗜酸细胞增多 , 结 合临床病史, 不难做出诊断 2 . 4 与肺泡微石症相鉴别肺泡微石症表现为全肺均匀散布 的细小砂粒钙化点, 晚期可粗大融合 3 讨论 在诊断急性粟粒性肺结核中, 其鉴别诊断要参考临床及其 检验结果急性粟粒性肺结核临床表现以发热、 咳嗽 、 盗汗、 食 欲减退、 消瘦等多为常见 , 但不具备特异性, 有时症状较轻, 痰 中未查到结核杆菌但也不能排除结核。
据资料统计, 急性粟粒 性肺结核,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率仅为 5 4 . 7 % 一7 0 . 1 % ; 痰中结 核杆菌阳性率为6 3 . 4 % ~ 6 8 . 5 %尽管此病的临床症状和检 查手段较多, 对于鉴别诊断来说, 肺部 x线检查具有很大的诊 断价值必须全面掌握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 x线诊断特点和 依据: 病灶的大小、 密度的浓淡 、 分布的情况均是均匀一致的, 故称“ 三均” 特点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正确诊断, 必须借助 优质的x线片来完成总之, 临床结合 x线片检查 , 是诊断急 性粟粒性肺结 核的重要 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德育 , 刘贯宇. 儿童粟粒性肺结核诊断及 治疗 [ J ] . 中国实用儿 科 杂志 , 2 0 1 2, 2 7 ( 1 2) : 8 8 6—8 8 8 . 2 刘新忠. 粟粒性肺结核4 3 例的影像学征象及演变[ J ] . 临床肺科杂 志 , 2 0 1 2, 1 7 ( 1 1 ) : 2 0 2 7—2 0 2 9 . 3 王毅, 温健雄, 陈子敏, 等. 成人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的影像诊断[ J ] . 现代 医院, 2 0 1 2, 1 2 ( 5) : 7 8— 8 0 . 4 柯君, 杨国棠. 粟粒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 J ] . 现代医用影像学。
2 0 1 2, 2 1 ( 4) : 2 3 5— 2 3 7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1— 0 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