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三公”的尴尬-东汉三公.docx
3页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东汉“三公”的尴尬:东汉三公 据《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载: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秋季九月初一,太尉徐防因天灾、天象异样和匪寇作乱而被革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因天灾或天象异样而被罢免,徐防是首例第二天,司空尹勤因洪灾被罢免 中国宰相制度的演化很有意思由于皇权和相权与生俱来的矛盾,相权在两千年封建史上,呈现越走越低的趋势西汉成帝将丞相制改为三公宰相制,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分散了以前丞相的权力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掌握权柄,进一步减弱相权,不仅将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之名改为司徒、司马、司空〔后来又变成太尉、司徒、司空〕,而且成立尚书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仲长统《昌言》〕,实权交给了级别不高的尚书,使“三公〞们彻底“大〞不起来了 实权归了尚书台之后,东汉“三公〞的地位就显得尴尬了行政级别高的“三公〞,没有决策权,也不受皇帝的信任,但一旦国家出现灾难祸事,皇帝依旧唯“三公〞是问特殊是东汉中后期以后,朝廷实权转移到外戚或宦官手上,权奸辈出,“三公〞更是形同虚设东汉末年的仲长统写了篇很好的文章《昌言》,文中说这些权奸“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外布州郡,颠倒贤愚,贸易选举〞,导致“怨气并作,阴阳失和,三光亏缺,怪异数至,虫螟食稼,水旱为灾〞。
然而,当时的朝廷真有意思,这些奸人作下的孽,却要“三公〞来“埋单〞,动辄将有职无权的“三公〞罢免或处死汉安帝延光元年〔公元122年〕,供职于尚书台的陈忠上书说到“三公〞的尴尬境地,认为应当明确责任的归属,但未见取得什么效果直到东汉结束,曹丕称帝,有一次出现日食,又有人以此为借口要求太尉下台曹丕这人虽然时常有些“不像皇帝〞的做法,但对这个问题却处理得很好他说,天象异样,是上天对我这个当皇帝的有所不满,不干“三公〞的事,今后不要再拿这样的问题来追究“三公〞的责任了! 东汉的这种问责机制,使“三公〞更换频繁,史书上每有“异样〞记载,接下来记录的往往是某个“公〞级干部下台《资治通鉴》第五十七卷记载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的大事时,甚至有这么一条:“侍中寺雌鸡化为雄〞说的是侍中官署有一只母鸡变成了公鸡接下来的一条记事是:“司空陈耽免,以太常来艳为司空〞陈耽被革职,不知和母鸡变公鸡有无必定联系书中记载太简略,对母鸡为何会变成公鸡没有深究我以今人的心思来瞎猜:是否哪个人和某个“公〞级官过不去,为了搞倒他,钻了政策的空子,有意导演了偷梁换柱的把戏?难说得很呢! “三公〞的“尴尬〞,更发人深思的是责、权、利的不统一。
东汉时,“三公〞没有行政决策权,也没有行政决策中的组织指挥权,却要承当出现各种灾难的责任这样的境况,怪不得连当时的其他大臣都要为他们喊冤了 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