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实践四年级第2单元教案.doc
9页主题二 1学剪纹样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细心、耐心、团结协作精神及热爱祖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2. 过程与方法:了解剪纸是在我国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学习掌握剪纸的基本方法在剪纸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想象、创造、亲手实践;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剪纸的各步骤操作要点通过剪纸方法的运用完成1-2件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评价能力 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阶段:1.教师收集一些民间剪纸的图片和实际的样品,帮助学生丰富剪纸的想象,激发剪纸兴趣2.教师课前向学生布置搜集剪纸的材料及了解民间艺术都包括什么内容3.教室墙壁粘贴大幅的剪纸作品4.学生课前准备:各色正方形、长方形纸、剪刀5.教师预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二、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上劳技课你们高兴吗?生:高兴师:老师带你们游览一下剪纸世界好吗?生:好师:你还能说说你知道的哪些剪纸作品吗? 师:中国民间艺术——剪纸是一种装饰性、趣味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一张普通的纸,在我们的剪刀下,几经翻转,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
我们用它们把生活装点得生机盎然,美丽如画这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几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一张张,一幅幅独具匠心、风格各异、形式不同的剪纸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时间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生:过年时家里贴的窗花、窗上贴的吊钱、门上贴的肥猪拱门……师小结:对,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剪纸作品,我们刚才看的这些优美生动的图案和同学们说的那些剪纸都是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创作出来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师:看了这些作品,你有什么想法?说一说生1:电视里老奶奶的手太巧了,几下就剪出了一幅图,我也想学剪纸生2:老奶奶这么大年纪还能剪出这么难的图案,我还小,我也能学会生3:我特别想学剪纸,老师你教我行吗?师:大家是不是都很想学剪纸呢?生:想学那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剪纸板书课题: 学剪纸(二)讲授新知:1. 出示剪纸图:(师把本课设计的“做一做”栏目中的两幅作品放大后贴在课题的右边)2. 教师提要求:师: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两幅作品了吗?一会儿老师就教你们剪在老师剪的时候,你们一定要认真看老师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你们看仔细了,记住老师剪的步骤,你很快就能学会你剪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使用剪刀,不要用它碰了手。
3. 播放剪纸步骤的课件(课前教师已把剪纸的步骤做成课件,这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记忆力)剪纸步骤、制作黑板上的两幅作品a. 1.取正方形一张纸,先对折,再对折,折成一个小正方形纸 2.画纹样 3.剪裁,按画好的纹样,沿着线剪b.取一张长方形纸方法同上 4. 师问:看完后,你记住剪纸步骤了吗? 在小组里和同学相互交流一下,一会儿老师找同学说一说5. 小组交流6. 指名学生叙述剪纸的步骤,生边说师边板书板书:取正方形,根据图形将纸对折设计纹样沿着画好的线,把图形剪下来7. 师说:记住剪纸步骤,还可以运用这一方法,发挥你的想象,设计出更好看的剪纸作品,下面就把彩色纸拿出来,我们一起动手做剪纸,动手前老师要提要求8. 出示写有注意事项的投影,指名学生读方法:指名找2-3人读1)折叠纸时,要做到对齐压平,纸的中心点要折得准确2)描绘纹样时,要想方设法使纹样有多处连接3)认真完成两幅作品4)注意卫生,把剪下来的纸屑收留好,不要乱扔三)学生动手操作、实践:1.师说:老师为了鼓励大家,设置了几个奖项,看哪个组的同学能获得这些奖项小巧手奖,构思巧妙奖,合作学习奖,大胆创新奖。
希望同学们积极努力,大胆创新,看这些奖项将会落到谁的手里不太会的同学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请教别人或问老师2.动手实践操作(分小组进行)教师巡视,并给予个别指导学生陆续完成,师把好的作品让学生贴在园地里或黑板上四)作品展示评价:1.师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完成这幅作品的,(从作品名字,设计意图方面来说指名3-4人)2.选出好的作品,进行比较、评价师:谁来说一说,你认为哪幅作品好? 3.评出小巧手奖,构思巧妙奖,合作学习奖师:大家为获奖同学鼓鼓掌,对他们表示祝贺!(五)拓展学习: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剪纸的素材,发挥你的想象你喜欢什么就剪什么,用什么颜色的纸都行对于好的作品,老师还要发最佳创意奖1.学生开始动手做2.学生把做好的作品贴在黑板上3.进行评价让大家说一说哪幅作品最好最佳创意奖应给谁?(六)整理、结束:师:看谁把桌子上收拾得最整齐、干净 2学剪团花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初步培养学生热爱我国民间艺术的思想感情 2.学习剪团花、花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用针、剪刀等工具制作团花、花边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式团花、花边作品,相关的电教课件和设备。
2.学生准备:剪刀、小刀、彩色纸(已提供)、针、直尺、笔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欣赏各式团花、花边作品 2、介绍中国剪纸艺术: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剪纸从形式上分有对称图案剪纸和不对称图案剪纸;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这里要学习的剪纸是单色对称图案的团花和花边团花可以横竖对折,也可斜折,外框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圆形,折叠后,要在最上面一层画出纹样,再切挖去多余部分.展开后便成了团花花边是将彩纸条左右对称反复折叠后,在最上面一层上设计图案,剪去多余部分,然后展开,便成了花边比较团花和花边,它们有相同之处:都需要折叠、自行设计图案、挖去多余部分,而且都是对称的不同之处在于:团花是用方形纸折叠,而花边是用细长形纸多次折叠,因而效果也就不一样了 二、学习教材: 1、学生自学教材内容 2、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做什么用?曾经在哪里见过? 3、补充介绍:早在汉唐时期,民间妇女即有使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头上作为装饰的习俗,以后应用更为广泛,如春节窗花、元宵灯花、生肖纪岁、婚俗喜花、丧俗祭纸、服饰纹样、宅居装饰及其他民俗喜事等在形象处理上,多用寓意象征性手法来表现富足、吉祥、长寿等内容。
如:用鲤鱼、荷花表现“连年有余”;用仙鹤、青松、鹿表现长寿;喜鹊传喜讯,燕子迎春天,凤凰表现吉庆祥瑞等中国民间剪纸以强烈的夸张变形,大胆的构图和丰富的图案著称于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成为出口工艺品之一现代剪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书籍装帧、贺卡设计、装饰艺术等方面都有应用 三、学习制作方法: 1、播放vcd,观察制作方法 2、讲解重点:剪团花、花边,设计图案 1)剪团花,彩纸的对折方法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案,小组讨论学生会发现可以横竖对折,也可以斜折每个学生可多准备几张彩纸,折叠好后,先设计外框(如果沿彩纸的边画一弧线,外框呈圆形;画一条直线,就呈多边形),然后在外框内设计图案 2)剪花边,也是先折叠,折叠的方法是一左一右多次折叠,每折一次都要注意平整、对齐,否则图案就不对称了 3)设计图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醒学生画图时要留有挖空的部分,线条要富有变化,设计的图案才精美 4)图案设计好之后,就是剪贴团花和花边了剪时,手要捏紧,否则图案不容易完全对称,并且必须注意,不要剪断周边连接处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顺序剪,如果要挖去中间的一部分,可以用剪刀尖在中间轻轻穿一个小孔,然后插进剪刀尖沿图案轮廓剪。
确实难剪的部分也可以用刻刀刻剪完之后,轻轻地按顺序展开,平整地粘贴在底板上,作品就成功了 四、根据讲解和操作示范,学生4人小组开始制作教师巡视 五、交流展示: 1、交流制作感受:哪一部分你们组完成得最好?哪一部分最难?你们是如何克服的? 2、展示交流小组作品 六、欣赏彩色剪纸图片,思考、探究美化剪纸的方法,鼓励创作出更美观、更具有实用价值的剪纸作品 七、板书设计: 7、 剪纸团花、花边 折叠彩纸——画出纹样——沿纹样剪切——展开,完成 3 制作贺卡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制作立体贺卡,掌握立体贺卡的制作方法,了解贺卡的含义和作用通过让学生收集材料,设计制作立体贺卡,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及设计制作、造型表现等功能技术要点:1、 内折线、外折线等符号的认识2、 剪、刻、折、插登记办操作教学过程:一、欣赏平面贺卡作业(问:哪张贺卡最吸引你?)二、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1、(幻灯片出示)魔术师刘谦表演图片,激发学生兴趣2、师:我也会变魔术(展示:平面变立体学生观察3 、师:这张纸发生了什么变化?(学:平面变立体4、板书课题:《立体贺卡制作》 三、探索制作方法1、发现方法: ①师:刚才我用了什么方法让平面变成了立体?(请2-3个学生述说)——折叠法、剪贴法、穿插法、镂空法-----(板书)2、深入探索其他方法: ①打开书12——13页,同桌讨论欣赏这些贺卡,说说你最喜欢书中哪张贺卡?喜欢它的理由?在这些贺卡中你还发现了哪些其他的方法?(请1-2个同学) ②提示:“制作一张立体贺卡可以同时运用这么多种方法”。
3、“下面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去贺卡超市逛一逛吧!” ①幻灯片展示精美立体贺卡作品;②实物展示教师作品 (感受这些制作方法的灵活运用及效果)四、布置作业 1、师:原来这么几种方法可以变出这么多种多样的贺卡 2、出示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张立体贺卡,并送上我们的祝福;作品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制作精美提示:先想想你这张贺卡想送给谁?注意留出写祝福语的地方) 3、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走指导) 五、评价展示作品 1、展示精美的贺卡,并能说出自己的设计及制作方法挑选较精美的作品进行展示)2、写祝福的话语,把祝福卡送给老师、同学 六、拓展还有比这种贺卡更环保、更容易制作、也更精美的贺卡,它叫电子贺卡,下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