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学的中和观.doc
4页儒家的中庸思想与中医学的中和观摘要 儒家的中庸思想作为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的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点有很深的影响,而在中医的治法和养生中都体现“中和”的思想关键词 中庸 中和 辨证论治 天人合一《中庸》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强调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进行理性认识的集大成者,它在中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儒家的中和平衡思想,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和异常以及维持正常和纠正异常过程进行理性的认识、归纳和总结《中庸》在开篇即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也就是说“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无论是精气学说,还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仲尼曰:“君于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也就是说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利用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与互藏等,和五行的相生相克的关系调节人体,达道生理上的平衡阴阳和五行的“太过”与“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生理上平衡,造成疾病的产生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强调只有阴阳平衡,机体才不会致病同样《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指出六气之间只要有相应的气予以制约,六气的变化必然平稳和调,事物就能因此而保持和谐状态阴阳和木火土金水无论有那一方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生理上的平衡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意思是舜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而用中道于民众,做到“隐恶而扬善”强调“时中”即“用中适时”,避免“过”于“不及”,已达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求其适益,并且有通权达变的技巧,而不能一成不变。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强调通过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综合,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阶段范围的病因,病位,病性和病势,做到论治,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四者的结合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阴阳平衡失调,治疗的原则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即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而根据五行的相生相克确定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和扬强扶弱;从寒热理论来说,强调“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治法;无论哪种治法,中医学对于疾病的治疗,在于纠正失“中和”的无序状态,使其达到“中和”有序而在中医养生中, 《素问·上古天真论》写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强调人在养生是要注意遵循自然规律,在生活上不能太过和不及,做到平衡,这样才能实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庸的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而在《中庸》第一章即写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即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天人合一”所包含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和谐,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是人的生命价值和自然界的规律的和谐,实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大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从而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即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第一,人体自身在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统一的,即“五脏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第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体的生理活动必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当人的机体不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第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作为社会中得一员,无论在生理上还是病理上都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素问·著至教论》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要求医者要顺应自然法则,因时因地制宜,又要注意调整病人因社会因素导致的精神情志和生理功能的异常,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整体观念体现了《中庸》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的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理论成果,利用“中正”, “中和”, “用中”的思想指导人们提高自我修养,已达到“天人合一”,实现至诚,至信,至仁,至善,至爱中医学在辨证,治法,养生都体现“中和”的思想,最终是机体达到平衡[参考文献]1.孙广仁 , 《中医基础理论》,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迟华基 , 《内经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3.黄伟 , 《简析中庸思想的内涵和特征》,福建:高校论坛4.段振离, 《儒家中庸思想与中医学的中和观》,河南:中医研究,19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