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两个务必”的内涵.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94804211
  • 上传时间:2019-08-1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两个务必”的内涵是什么? “两个务必”是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艰苦奋斗,就要发扬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克己奉公、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要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和制度,刹住奢侈享乐之风 2、“两个务必”的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 “两个务必”,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展示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在伟大的成就面前,党内一部分同志可能会骄傲起来,贪图享乐的思想可能滋长,不愿再做艰苦的工作,如果不坚决防范和克服这种情绪,党的事业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甚至会失败 (2)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不断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3)“两个务必”体现了在形势大好、不断胜利之时一种难得的冷静和清醒两个务必”为我们党成功地实现历史性转折,经受革命胜利和执政考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只有牢记和做到“两个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居安思危,我们才能在已经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前进的道路,才能在新的“赶考”中向时代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3、“两个务必”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怎样理解今天还要坚持“两个务必”? (1)“两个务必”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至今已过去了50多个春秋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条件、任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们还必须坚持“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两个务必”时时警示着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也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①邓小平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 ②江泽民反复强调全党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1991年,他来到西柏坡视察并挥毫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异常复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可以说是外有压力、内有困难,风险不断、考验不断两个务必”是激励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③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我们要走的路还长得很,我们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④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重提“艰苦奋斗”,这就抓住了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有着特别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坚持做到“两个务必”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增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客观需要 (背景) “两个务必”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首先,从直接背景看,“两个务必”形成于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前夕解放战争中后期,中央工委、后委和毛主席、党中央先后从陕北向华北转移,进驻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从1947年5月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到1949年3月毛主席、党中央由西柏坡移驻北京,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党中央驻西柏坡时期,三大战役的发动和全面胜利,标志着全国胜利即将来临,中国共产党将由一个长期被压迫、被围剿的党变成全国范围的执政党;标志着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包围城市转入城市领导农村;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业之难即将成为过去,而巩固和开创新事业的考验即将成为现实;标志着中国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这样的历史条件,就将胜利之后如何防止“其亡也忽”的悲剧发生很尖锐很现实地提上了党的议事日程,而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一切活动就是为加速实现这样的历史性转变和战胜转变之后所面临的各种新考验作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理论上准备。

      这一时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戒骄戒躁的谦虚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坚定不移的彻底革命精神等其最核心的内容,则是“两个务必”由此可以看出,西柏坡精神主要是一种历史性转变的精神,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精神,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充分表现了革命者在敢不敢胜利问题上的坚定不移,和对胜利后革命前途的冷静思考报纸摘要)2002年12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率中央书记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重温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时,胡锦涛强调,“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要从我们自身做起,同时也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各项任务,与时俱进,团结奋斗,开拓进取 胡锦涛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全新概括:“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两个务必”,犹如一支永不熄灭的火炬,永远代代相传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殷殷嘱托,回响在中华大地,回荡在全党心中这必将指引中华儿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书写出更加华丽的篇章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是在中国 革命伟大历史转折关头,对我们党未来肩负的历史任务的深刻思考,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 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思想渊源 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在阐述了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政策后,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两个务必”的论断。

      这个论断的提出是基于当时革命胜利和革命转变的时代背景,基于对我们未来肩负的历史任务的深思熟虑;这个论断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思想渊源 一、“两个务必”产生的时代背景 “两个务必”是在中国革命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关头,在我们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考验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 (一)中国革命伟大的历史性转变   1949年的早春,随着“三大战役”胜利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的曙光已经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中国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从革命战争转向和平建设,进而使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从农村走向城市中国革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面对强大的敌人,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是中国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社会各阶级的力量,着重对敌我双方的力量进行了科学的比较,抓住了反动势力最薄弱的环节——农村毛泽东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强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农民战争的意义,指出:“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几年后,他又十分明确地指出:像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正是这样,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以大无畏的首创精神,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惟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随着解放战争的全国性胜利,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目标都将发生巨大的转变自古以来,城市就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中国工人阶级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性执政地位后,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要实现进一步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政策,就必须树立起城市领导农村的新观念,把工作重心及时由农村转向城市因此,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从农村走向城市,能否在未来的事业中再铸辉煌,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这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从战争走向和平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度过的。

      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反抗封建地主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反侵略、反剥削、反压迫的英雄壮歌和革命战争的胜利乐章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革命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所进行的革命战争也总是在波浪式前进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西柏坡时期,正值中国的革命战争处于全国性胜利的前夜革命就要胜利了,国内大规模的战争就要结束了革命胜利后,我们必须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大规模的和平建设中去,使得“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从全国性范围来看,从革命战争转变为和平建设,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积累了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军民关系等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党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和残酷的环境中,不畏牺牲,艰苦奋斗,在方方面面都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今天,就要走向和平了和平建设不仅在内容及其方式、方法上都与革命战争有着极大的区别,而且在工作、生活条件上也肯定比战争年代要好得多我们执政后,在社会各方面情况都发生巨大变化时,能否继续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种饱满的精神状态,那种优良的思想作风,进一步高扬党的旗帜,带领全国人民,把和平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交出的答卷。

      从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也不断地成熟起来关于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分两步走的思想,在党的“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中就初步提出来了1940年1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把我们党关于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了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而社会主义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和目的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并准备在一切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