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6类布线系统.doc
7页匹配6类布线系统 自6类布线系统提出以来,有关其互通性的讨论便一直存在什么是互通性?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结构布线系统中混合匹配不同厂家组件的能力 结构布线在6类线引入之前就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了,现今的结构布线安装至少也要是超5类的因为根据测量安装系统的四对双向同时传输性能的附加测试,这是千兆以太网的最低配置尽管最高工作频率并没有超过100M(跟5类线一样),但在这一频段的性能已得到改进近端串扰(NEXT)的限制更加严格(超5类系统要求比5类系统更低的近端串扰)超5类为6类以及我们的互通性讨论作好了准备互通性是确保所有相关厂家的插口都可以与其他厂家的插口协同工作的一种机制虽然互通性是超5类系统的一个议题,也曾是5类系统的一个,仍有必要进一步解释达到它在6类系统下的要求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独立测试表明,只要组件满足TIA的要求并保证互通,6类线系统的现场测试,用不同的3级测试仪,结果有可能差异不大 6类线布线系统于1997年9月由ISO提出,TIA紧随其后6类线与5类和超5类标准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 最高工作带宽200MHz · 按照250MHz下检测进行设计 · 可作为UTP和STP的解决方案 · 包括超5类的所有测试,并加入新的参量 · ISO定义6类线永久链路与信道为Class E 早期6类线的发展走的是与5类和超5类很类似的道路。
6类连接硬件(比如插头与插座)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这两个元件是连在一起,或作为配对设备发展的发展一个8脚模块插头或插座而不必对应部分参与是行不通的,因而这种实践也可以接受 然而与5类和超5类不同的是,6类中包括了许多8脚模块插头或插座的重大改进,这就导致了这样一种状况:当配对的插头插座满足了6类标准的要求后,过去的各类电缆的开放系统本质却被破坏了整个互通性的议题涉及8脚模块插头插座的分离改进,这需要采用一个叫做de-embedding的方法,它可以赋予6类布线系统开放本质 四个不同厂家的6类插座在单通道配置下的近端串扰损耗对比显示了互通性估计的合理性 不同厂家的现场测试 各个制造商开发自己的测试插头和插座,如果它们的系统工作顺畅,则似乎一切进展顺利由于大部分的连接设备厂商都是与现场测试仪厂商合作,来开发一个包括有可以满足其要求的8脚模块插头的基本链路适配器,因而6类基本链路现场测试不成问题 最初的6类开发经历了A厂的接插线与A厂插座匹配、B厂的接插线同样与B厂插座匹配,但很少考虑A厂的接插线是否与B厂的插座匹配事实上在6类发展的早期,混合A、B厂家的组件会导致在性能上只能达到超5类甚至5类的标准。
近来的6类发展已影响到安装(永久链路)的现场测试以及今后6类有源设备的配置现在没有人担心哪种超5类布线系统与哪些有源硬件(比如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和网卡等)匹配但当这些设备需要在200MHz的带宽上运做的时候,即它们需要6类布线系统,综合布线中的光纤熔接,8路视频光端机和4路视频光端机好用没有互通性就意味着某些厂家的连接硬件只能与一些特定的有源产品匹配 很快人们意识到,只有宽广的互通市场才是6类连接硬件和接插线应该发展的方向为达到这一目标,人们已付出大量努力来设计一个特定协议,用以实现独立开发能够与其它插头插座匹配的插头(接插线)和插座,前提是其它那些同样满足性能要求 De-embedding协议 随de-embedding协议引入的标准插头和插座,可以帮助厂家开发测试他们自己的连接产品,确保能够与标准插头插座匹配如果所有厂家的连接硬件都可以与标准插头插座匹配,则可以确信它们之间是能够互相匹配的一个TIA小组负责全力开发de-embedding协议的细节问题但由结构到结构、由实验点到实验点、甚至由测试到测试的不同,使得de-embedding的制订旷日持久这一协议也成为6类标准通过的最后几点争议之一。
测量的实部(测度)和虚部(相位)都需要确定插头和插座的相互兼容插头插座的性能数值(包括矢量测度和相位)确定之后,依据它们,互通性指日可待标准插头帮助厂家开发出符合6类标准的可互通的插座标准插座帮助厂家开发出符合6类标准的可互通的接插线 再一次,在四个不同厂家的6类接插线近端串扰损耗对比中,相近的曲线显示了互通性估计的合理性 永久链路测试 所有6类系统的鉴定安装都需要用一个3级测试仪进行永久链路测试这一测试,在理论上是扣除了测试设备电缆和连接器(作为永久链路适配器)的影响后,对所安装的布线设备的一个真实测试链路适配器含有智能功能(采用微芯片),可以自动计算适配器对测试的影响并在结果中去除由于这些适配器要广泛适应各种厂商的不同系统,互通性问题变得至关重要 再一次,在四个不同厂家的6类接插线近端串扰损耗对比中,相近的曲线显示了互通性估计的合理性 尽管已付出相当多的努力来限定不同厂家的8脚模块插头于一个紧密控制的范围内,仍不是全部厂家的硬件都可以与所有的链路适配器相匹配这一结果就是:任一链路适配器可能可以适配一定数量的结构布线系统,但不是所有的用户会有这样的问题:“测试特定的布线系统应该用哪个测试仪?”以及“用另外的测试仪会得到一样的结果吗?” 最初,现场测试仪厂家是根据不同的连接硬件厂家提供测试仪的——特定链路适配器。
这意味着每个布线系统必须有其特定的链路适配器来完成所需的永久链路测试这给每个人都带来问题:测试仪制造商、硬件制造商、销售商以及安装者测试仪制造商意识到对6类系统必须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进行永久链路测试大部分测试仪提供其所支持的标准或通用的永久链路适配器这意味着6类连接设备必须能够与所有这些不同的链路适配器——每个都有不同厂家的终端插头——互通 兼容的好处 这些数据表明,在设计良好的6类连接设备之间实现互通是可能的同时,只要组件符合TIA的标准并满足互通,则用不同的3级测试仪进行6类系统现场测试有可能获得差异不大的结果6类系统需要像5类和超5类那样本质开放,这样工业界才可以完全接受这一技术 在三个6类永久链路测试仪的对比中,相近的曲线既显示了互通性,也显示了测试仪之间的不同 关于NEXT的真实情况 TIA的测试模型假定所有的NEXT都是由NEXT耦合产生的,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远端串扰(FEXT)由于往返损耗效应而分成两路反射回测量点,这种反射回来的FEXT有可能是附加不确定(但确实存在)的NEXT主要来源,但要由连接器的特性,电缆以及反射的距离决定这个串扰源虽确实存在且不容忽视,但在TIA的模型里没有考虑到它。
前面已经提过,TIA模型假设NEXT耦合只是由不同的NEXT耦合而来如果任一个连接元件不能很好的平衡,就会产生“普通到不同模式”的串扰转换,表现在测量端口处为附加不确定(但确实存在)的NEXT这是第二个被TIA模型忽略的串扰源 以上是使用线路测试方法测试6类布线系统连接的动机,另外,连接器件的可互用性降低了连接性能,这也是采用线路测试的一个原因众所周知,6类布线系统实际上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可互用性尽管一切正在朝这个方向,出现了许多来自不同厂家的自称是第6类插头和插座的产品,但一旦连在一起,整体只能达到第5类的性能 当做永久连接测试的时候,除非用的是和测试电缆相匹配的插头(匹配插头由电缆提供厂家指定),否则得到连接性能很可能会下降不然,就要配置多线适配器,不过随之带来的是费用增加、设备笨重,不方便等问题 线路测试模型可以测得更多的性能余量如上所述,永久连接测试得到的性能余量非常小,有时,甚至是负余量这是由于,尽管所有的元件都可能是符合6类布线系统标准的产品,问题在于连接模型的不完整,而不是电缆或是连接器当然,如果选择线路测试,这些问题的大部分都可以避免,或大大的减少线路构型可以获得比永久连接更多的性能余量,这本身就是一个主要原因。
需要考虑的是性能 但是为什么要进行线路测试而非永久连接测试呢?一个原因是6类布线系统线路性能 6类布线系统标准的最新草案正在批准当中,委员会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公布它的即使被批准后,新草案也不会和现在的草案有太大的差别这里讨论的问题是否存在并不是争论的重点,而这些问题带来的影响有多大才是人们讨论的中心而且,连接的限制已经和国际标准接轨,所以不要指望会对这些限制有什么调整很可能以后我们对付的还是现在这些限制 所以,如果你是6类布线系统用户或者是活跃的设备制造商,你肯定会对线路性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的只有测试了线路,你才能够肯定你的设备会运行良好因为插入式电缆在性能上差异很大,所以很可能通过了永久连接测试,而线路却是有故障的而线路测试可以向用户最大限度的保证,经过线路测试的系统就是好的 再者说,大多数6类布线系统的质量保证都是基于线路性能的如果你要检查核对保证的细节,你会发现他们大都是基于线路的,这也是很恰当的,因为这正是布线系统用户所需要的如果你保证的是线路性能,不就是要证明线路性能吗? 其实,国际标准制订机构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且已经推荐了用于测试的线路限制在IS11801第二版的最新草案中有明确的承认,永久连接模型可能不足以反映出所安装的6类布线系统连接的性能。
在草案的附录E的第E.3.2节说明了这点它说,某种程度上,在永久连接上有第三个连接点(CP)时,综合布线中的光纤熔接,8路视频光端机和4路视频光端机好用有可能永久连接的模型不太合适在这种情况下,线路的NEXT损失限制值可能不合适用来评价性能 辉鹏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