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三 区域地理综合.doc
18页专题复习三 区域地理综合第一部分 中国区域地理一、高考展望中国区域地理内容在高考中常作为命题的基础和背景,以中国重点工程和时政热点的区域地图为载体,或以数据、图表为媒介,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1.以某区域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为背景,分析其成因的分布规律,评价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区域特点和差异的比较3.区域内资源的配置,人类生产和生活与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二、知识总结(一)区域认定,落实分布——充分利用地图,活化地图是突破区域地理的关键和基础1. 依据经纬线认定(1)四至点 最北端:53°N;最南端:4°N;最东端:135°E;最西端:73°E2)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地区;90°E、100°E、110°E、120°E穿过的地区2. 按地形分三大块平均海拔主要地形区第一阶梯阶梯界限第二阶梯阶梯界限第三阶梯3.按气候区分三大块4.省区轮廓5.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区(注意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盆地、河谷、山脉等6.剖面图的认定7.熟练掌握以下基本地图(1)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16条主要山脉、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图(30°N、36°N、89°E)(2)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各类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3)中国水文图(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图)(4)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5)中国的人口(6)中国的交通(铁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7)中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8)中国的工业(四大工业区)(9)商业中心的分布(10)中国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11)中国政区图(二)比较差异,把握特征 分区地理是在中国地理总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的区域地理,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块进行阐述的同时,又将台湾、香港与澳门单—列阐述、从总体上看,四大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很大。
这些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又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人文综合体每个区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物、人口、民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名胜古迹等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地理特征,每个区域特征的形成,尽管是各种地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导因素如青藏高原主要因海拔高,气候寒冷;而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离海洋远、地形闭塞造成的干旱环境所以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学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另外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通常讲的区域国土整治开发研究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国情是制定国策的基础,有关规定是实施国策的保证进行国土整治开发与政治,要以科学的观点和对国情的理解去认定、判断、评价和反思,这样回答有关问题才能把握方向1. 综合分析、比较差异、概括特点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有效方法(1)抓住山脉,掌握地形,深入了解地形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地形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它以地表的高低与形态特征影响着其它要素①抓住山脉的分布,学习我国地形的特点与分布A山脉构成我国阶梯界线B由山脉构成边界的各地形单元。
②结合地形的特征与分布分析我国地形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A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的湿润空气进入;阶梯分布又使降水较集中于迎风(夏季风)的阶梯地段如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第二阶梯的边缘山脉等;第一阶梯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寒的高原气候;西高东低导致我国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阶梯分布又有利于丰富水力资源的形成与集中;B我国山脉的分布对气候及河流的影响东—西走向山脉对季风的运行(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都起到了较大的阻挡作用尤其是对冬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致使各季风向南运行速度减缓,势力减弱,且使南北的影响差异加大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与我国海岸线平行;对海洋吹来的湿润空气有抬升作用,故山脉迎风坡降水多,如台湾山脉的东侧、长白山地,武夷山地等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河流在总的地势影响下,自西向东流去同时这些山脉成为我国主要河流之间的分水岭如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2)抓成因、识气候,以气候为主线贯穿中国地理复习气候是受多种要素影响的地理要素,同时它又是地理环境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它要素,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①从成因入手,学习我国气候的特点(高中地理第二章)A季风的形成及运行规律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B季风的形成、性质及活动规律C季风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东部季风区雨季出现的日期及其长短;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我国主要天气现象(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伏旱、黄河中下游的春旱等)出现的地区与时期;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我国冬季气温低的特点;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寒潮出现的时期及影响范围;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决定了我国季风气候的总特征②结合我国气候的特点学习其它地理要素的特点A从季风区的分布、季风的运行规律及干湿区的分布,学习河流水文特征B季风区分布影响着内外流区域的分布C由冬、夏季风的运行规律推导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D由干湿区、温度带、地形分析外流区域河流的差异③结合气侯状况,学习我国植被、土壤的特点土壤是植被、气候、岩石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而植被又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的特点如中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植物为森林草原类型,草树茂密,气温又低,分解较缓,保持大量腐殖质,因而形成黑土气候较干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则因钙质易于保持,而形成钙质土而在亚热带与热带湿润地区,大量可溶盐分被淋走,积留下不溶于水的铝、铁氧化物,因而形成红壤。
在干旱区则因植物无法生长,土壤中基本上没有有机物质,因而形成荒漠土南方水稻产区为水稻土④从气候的特点分析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流水切割微弱,接近冬季风源地,因而以风成地形为主;季风区内的黄土高原因多暴雨,土质松软,切割作用强,多成沟壑纵横之态;而西南地区,高温降水多,切割作用强,形成山地性高原,在石灰岩地区则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多冰川地形而东部地区湿润多雨,在地壳下陷处,因流水泥沙的沉积,冲积而成广阔平原;在地壳隆起的地区,裸露的岩石则在流水切割下多形成低山、丘陵⑤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分布,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A温度带决定耕作制及作物的分布B干湿地区决定农牧业的分布(3)熟练掌握以下中国区域差异分界线①秦岭—淮河②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③年降水量:800mm 400mm 200mm等降水量线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⑤地形三大阶梯界线⑥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⑦中国人口界线⑧黄河、长江沿线⑨京哈—京广铁路线,陇海—兰新铁路线3.树立四个观点(1)区域差异观点2)因地制宜观点3)人地协调观点4)可持续发展观点三、重点难点知识分析1、我国的地形对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能影响气流的运行、水流的方向及水流的落差,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水能资源的储量我国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呈级阶梯状分布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另外,许多大河在从高一级阶梯进入低一级阶梯时,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 地形指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不同地形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利用方式也不同如湿润的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适宜发展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干旱和半干旱的平原、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和半干旱区只有在有水灌溉的绿洲区才能发展种植业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类地形齐全,为我们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而平原仅占12%,因而耕地资源不足但山区的森林、矿产、水力、旅游资源丰富,所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2、我国的资源与工业部门为了更好地提高经济效益,各地工业的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根据各地的资源类型发展相应的工业部门如东北地区,煤、铁、石油资源丰富,因此主要工业部门为钢铁、机械、化工等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地区,煤、石油、铁矿、海盐等资源丰富,又临近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因此,既有钢铁、石化、制碱、煤炭工业,又有发达的轻纺工业。
南方地区矿产资源的优势是有色金属,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是我国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自上游至下游分别有攀枝花、大冶、马鞍山、所以本区钢铁工业占有一定的比例,分别建成攀枝花、重庆、武汉、马鞍山、上海等大型钢铁企业本区还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在三峡、葛洲坝、隔河岩、二滩等建有大型水电站3、我国农业区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主要农产品地区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主要农产品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降水集中在7-8月,雨热同期 热量有限,全年降水少,且季节变化大,水源有限黄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冬小麦、棉花、花生、谷子 黑土地(东北平原):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甜菜 林海(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业、人参、貂皮、鹿茸温带果园(辽东半岛、山东半岛):苹果、葡萄、梨南方地区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富且分配较均匀,水源充足;冬季气温在0°C以上,作物生长期长夏季降水过多,易导致洪涝,伏旱天气又易造成干旱粮棉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蚕丝产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 甘蔗产区(广东、广西、福建、台湾) 天然橡胶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南部)。
热带、亚热带水果(南部沿海地区): 柑橘、香蕉、荔枝、菠萝、椰子 热带、亚热带经济林木:茶、油茶、 油桐、漆树、毛竹、杉树、樟树西北地区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 降水不足,干旱严重,水源有限重要畜牧业基地:肉、奶、毛皮及其制造品 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绿洲农业(河西走廊、高山山麓):小麦、水稻、棉花(长绒棉)、甜菜、瓜果(葡萄、哈密瓜等)青藏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热量不足高寒牧区: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煌水谷地):青棵、小麦、豌豆等四、例题解析例1.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油气资源丰富回答1—3 1.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C.环境污染加剧 D.农业集约化经营2.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 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 D.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3.“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 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 D.东部靠海,便于出口【解析】1.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而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表现为过度樵采、放牧、农垦等。
2.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解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