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6.1 线段、射线、直线3.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493167345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6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6.1 线段、射线、直线(3)教学目标1、理清“线段、射线、直线”等概念的思维导图2、学会如何抓住问题关键,设计解决方案,初步运用分类思想方法3、通过合作交流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数轴上的动点问题产生的形与数的互换教学难点数轴上的动点与位置的对应关系详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技术运用环节一:创设情境目标总问题呈现一、 梳理概念,呈现问题通过概念的梳理,让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点及知识网络有框架性的认知学生学案及OKAY填写,PPT展示思维导图成品环节二:预习评价小组展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线AB长5cm B.射线AB和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C.延长线段AB到C D.直线长度是射线长度的2倍2.如图:A、B、C、D四点在一条直线上,若AB=CD,下列各式表示线段AC错误的是(  )A.AC=AD﹣CD B.AC=AB+BC C.AC=BD﹣AB D.AC=AD﹣AB3.如图,点D是线段AB的中点,C是线段AD的中点,若AB=16cm,则线段CD=(  )cm.A.2 B.4 C.8 D.164.线段AB=18cm,点C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与点A、B不重合),点E是线段AC的中点,点F是线段BC的中点,则线段EF的长是(  )A.8cm B.9cm C.10cm D.无法确定5.如图,C,D,E是线段AB上的三个点,下面关于线段CE的表示:①CE=CD+DE;②CE=CB﹣EB;③CE=CD+DB﹣AC;④CE=AE+CB﹣AB.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6.点E段CD上,下面四个等式①CE=DE;② ;③CD=2CE;④ 。

      其中能表示E是线段CD中点的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7.计划从甲市到乙市修建一条高速铁路,在两市之间要停靠6个站点,需要制定m种票价,设计n种车票,则m和n的值分别为(  ) A.7、14 B.8、16 C.15、30 D.28、568.两根木条,一根长20cm,另一根长24cm,将它们一端重合且放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两根木条的中点之间的距离为(  )A.2cm B.4cm C.2cm或22cm D.4cm或44cm9.如图,在数轴上有A、B、C、D四个整数点(即各点均表示整数),且2AB=BC=3CD,若A、D两点表示的数的分别为﹣5和6,点E为BD的中点,那么该数轴上上述五个点所表示的整数中,离线段BD的中点最近的整数是(  )A.﹣1 B.0 C.1 D.2 10.如图在平面内有A、B、C、D四点,按要求画图1)画直线AB、射线BC、线段BD(2)连结AC交BD于点O(3)画射线CD并反向延长射线CD,(4)连结AD并延长至点E,使AD=DE OKAY平台展示学生前测数据情况,让学生先有一个直观的感受,然后安排小组互助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投票,然后由其它可以完成的小组帮助讲评。

      通过前测收集学生数据,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情况同时这里安排学生互相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可以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小组合作解决部分问题对于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增加了寻求其他组帮助的环节,或者老师这个环节是体现小组互助的重要环节前测通过OKAY平台完成环节三:递进思考辨析研讨1. 如图,在数轴上有A、C两个点,已知A表示的数是﹣10,C表示的数是8,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运动. (1)此时点P表示的数是_______(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t=1时,AP的中点Q表示的数_________; 当t=2时,AP的中点Q表示的数_________; 当t=3时,AP的中点Q表示的数_________; 以此类推,你能用含有t的代数式来表示AP中点吗?____________;(3)当t为多少时,P正好是AC的中点? 此题是“数”与“形”相结合的基础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学会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环节四:整合生成,拓展应用2.如图,已知A、B是数轴上的两个点,点A表示的数为13,点B表示的数为﹣5,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t>0)秒.(1)BP=   ,点P表示的数   (分别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点P运动多少秒时,PB=2PA?(3)若M为BP的中点,N为PA的中点,点P在运动的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线段MN的长.(4)根据上面的条件,或者你再增加条件,还可以设计上面问题呢?此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展示的过程。

      最后可以安排学生添加问题,解答问题环节五:归纳总结反思评估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2、你认为你们小组这次最成功的合作在什么环节? 教学亮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