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养生探讨论文.doc
5页苏轼养生探讨论文1旷达健康、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苏轼身处逆境时,总能从艰苦孤寂的牛活中寻求乐趣, 调节情绪,保持通达乐观的心态苏轼为官四十多年,生活多有窘困被贬黄州时,生 活条件艰苦,但他对青菜萝卜也食之如廿饴,甚至以粗粮野 菜度日,吋常“煮蔓菁芦莊苦芥而食之”,并自称为“东坡 羹”,在困苦牛活中也能怡然自乐被贬至海南,食不裹腹, 病无医药,却能常与乡邻喝酒笑谈,可见他胜固欣然,贬亦 可喜的旷达心态和宽广胸怀宋代是儒、道、释三教相融整合的时代,禅学对苏轼 的心理调节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苏轼吸取庄禅之学“超然物 外”“清静无为”“顺任自然”等思想,以此来修身养性, 慰藉心灵,从而在失意中也能随缘安适苏轼广交禅师,常 与他们交游,说禅论道,也使自己尽可能化解不良情绪,心 胸开阔,乐天健朗苏轼被贬荒蛮之地的岭南吋,年已六十二,却依旧乐 观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 [1],他除依旧写诗作 赋外,还学习当地的酿酒技术,自制佳肴,上山采药,生活 充满了情趣苏轼主张养心,力求“心平气和”“虚一而静”“任 性逍遥” “随缘放旷”他在《问养生》一文中提出“和” 与“安”的养心方法:“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任之应物 者顺,外轻内顺,而牛理备矣。
[2]尽管身处颠沛流离 之境,苏轼也是让自己心境平和,洒脱自如,保持着“安和” 的健康心理状态良好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饮食习惯苏轼有四条生活准则:“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他非常注意牛活规律和饮食调 养,生活节制有序苏轼谪居黄州,坚持生活有"三养”:安分以养福, 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所以,饮食主张多吃菜少吃肉, 认为“终年饱菜,虽肉不能及也 [3]苏轼虽然对美食很感兴趣,但对饮食讲究营养均衡, 荤素搭配他有着科学的饮食习惯,《东坡志林》记载:“东 坡居士自今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感馔则二之,可 损不可增” “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 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 如木偶” [2],苏东坡的“已饥方食,未饱先止”,“宽胃 以养全”的做法,与现代人提倡的“吃七八分饱利于健康” 的说法是一致的,和现代养生理念相符另外,苏轼对食物的药用价值非常重视在苏轼的《安 州老人食蜜歌》《桂洒颂》《漱茶说》《服生姜法》《苍术录》《石菖蒲赞》《服茯苓法》等诸多文中都详尽地介绍了他自 己服用蜂蜜、桂枝、生姜、茶和石菖蒲、苍术、茯苓等中草 药的方法和效用。
可见,时常进补、养生药物的服用对他身 体的调理和长寿也是有帮助的贬谪生涯中,苏轼非常注意饮食调养,也好制作佳肴 在黄州他曾用竹笋烹制玉兰素鸡,以理气止咳;熬制麦冬饮, 暖肺祛咳在惠州,喜食当地的卢橘、杨梅、荔枝等水果 在海南他曾学当地土人食野蒜山蔬至于他自制的“东坡 肉”“东坡羹”等也都是其讲究营养丰富与均衡的佐证静坐练气功,清心又养气喜与禅僧、道士结交的苏轼,受他们的影响,也内炼 养气 外炼丹砂他向禅僧请教“禅是”之法,闲暇之余, 常静坐养性苏轼曾在海南脩县建了一座“息轩”,静坐养 生,意守丹山,安神静志他结合中医气血之道,自创整套 气功保健法,其中包括步息功,卧息功,爬行功和桥功等等《苏沈良方》就记载了他的一些中医气功思想他曾向道士学习气功,天刚亮便起床,先叩齿36次, 随后呼吸吐纳,待满腹气极,则气徐徐而出再用手摩擦脚 心和脐下腰脊间,抚摩眼面耳颈,直至发热为止;最后按捏 鼻左右五六次,梳发白余次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论》中 对此功评道:“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 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苏轼的练气养生对其延年 益寿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能逸能劳,游赏山水“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这是苏轼的养牛理论, 也是他身体力行之道。
在黄州时,苏轼曾自建茅屋,在山坡 上开荒种田种菜,经常进行田间劳动勤于劳作的苏轼,即使六十多岁,在天涯海角的琼州, 还亲自开荒种地,并留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 鸡”的佳句长年的劳动锻炼也让他有旺盛的精力,延年益 寿游历名山大川,也是苏轼锻炼身体的重要途径苏轼 足迹几乎遍布宋朝主要州县,奇山妙水,无一不经物色游览 他爬山涉水,观海赏月,寻奇探幽,那些名山胜景给了他丰 富的创作灵感,身体也大为受益,正如其文中所道:“俯仰 山林之下,予以养生冶性”参考文献】[1] 苏轼•苏东坡全集,苏东坡文集[M] •广州:珠海 出版社,1996:1808, 1589.[2] 苏轼.东坡志林[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2&[3]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68.【摘要】苏轼在坎坷的贬谪生涯中,保持旷达乐观的 积极心态他始终坚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科学合理的的饮 食结构,静坐练功,锻炼身体,注重养生养性关键词】苏轼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