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2023中考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汇总.docx
20页中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汇总(一)“之”【速记口诀】“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代替人、事、物,常在宾语中取消独立性,还作“的”字用宾语能前置,定语可后置,也凭“之”字功有时凑音节,没有实在义译为“去、往、到”,充当动词用词性用法及意义代词人称代词,用来指代人①多指代第三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如: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就战胜了他们代词,他们,代指齐军)②有时也可用来指代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第一人称代词,我,代指蒋氏本人)指示代词,用来指代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它”“它们”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我)抬头看着它们,脖颈都为此变得僵硬了代词,它们,代指蚊子)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事,相当于现代汉语“……这(那)件事”如: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这件事)词性用法及意义代词指示代词,表示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样)”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这一类(景物)。
助词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实在意义,不译如:①久之,目似瞑《狼》)——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②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作宾语时,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这个“之”仅起标志作用,不需要翻译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有什么简陋的呢?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即把用来修饰中心语的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用一个“之”字作标志,起到强调定语的作用,可不译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上(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民间(不在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担忧用在“前、后、内、外、间”等词前,表示对时间或方位的限制,不译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到……去。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二)“其”【速记口诀】“其”字可代“我”和“他”,近指远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副词反问译“难道”,还有祈使和推测,译作“一定”和“大概”;连词假设和选择,译为“如果”和“或者”词性用法及意义代词人称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一般代人,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可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不能加“的”如: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看他射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是稍稍点点头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有时表示领属关系,用在名词前,作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如:①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狼》)——(狠)打算钻洞进去,来攻击他的背后②增其旧制《岳阳楼记》)——扩大它的原来的规模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自己的 ”如:并自为其名《伤仲永》)——并且自己题上了自己的名字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如: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的统称))——你请求回去接你的妻子儿女指示代词表特指,“其”后多为数词或者代词,可译为“其中(的)”。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屠尸的前面表远指或近指,可译为“那(那个,那种,那些,那里)”“这(这个,这种,这些,这里)”如:①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②其船背稍夷《核舟记》)——那船的底部稍平一些副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岂,难道,怎么”,或不译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或许,可能”如: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副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其实”表祈使(期望、愿望、命令等)语气,带有希望、劝勉、请求的意味,可译为“可要,一定,应当”如: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如: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连词表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是……还是……”如: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假如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们的)天资太低下,而是(他们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助词用在句中,调节音节,凑足字数,无实义,可不译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三)“而”【速记口诀】“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和转折,递进因果与假设;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之后表修饰,可以译为“地”或“着”递进关系“而且”与“并且”,因果关系“所以”或“因而”,假设译为“如果”或“假使”还可用作人称代词“你”方法指导】“而”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而”表修饰关系时,连接的是状语与中心词(即连接状谓)前后两部分之间形成偏正结构当“而”连接两个动词时,如何判断是顺承关系还是修饰关系呢?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顺承;如果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则表修饰词性用法及意义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和”“与”“并且”“一边,一边”,或不译(依据: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又长有许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永州的郊外出产奇的蛇,长有黑色的底子和白色的花纹③敏而好学《论语》)——聪明并且爱学习④儿含乳啼,好拍而呜之《口技》)——小孩含着乳头啼哭,妇人一边拍着小孩,一边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⑤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溪水深,鱼儿肥表承接,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或不译(依据:前后的两个词语有先后顺序)如: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就消失了③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就散开了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知识接着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⑤愠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然后知道新的知识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军官拔出剑来,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杀死了他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
表因果,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或不译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连词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着”“……地”,也可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纷纷地摆在前面的,是太守在举行宴会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早晨进山,傍晚回城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如”“假使”如:①而吾蛇尝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如果我捕获的蛇还在里面,我就又安然睡下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代词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作主语,译为“你”;作定语,译为“你(们)的”如:而母立于兹——你的母亲(曾经)站立在这儿复音虚词[既而][俄而]表时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可译为“才”“方才”四)“则”【速记口诀】“则”作连词大致与“而”同,承接转折假设因果都可用,就、便、那么,却、但是,如果,是因为,译时一定要慎重则”字当作副词用,译作“就是”或“原来”“已经”词性用法及意义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说明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那么”“于是”,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战则请从——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你去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连词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神异了表示转折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然而”。
如: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搭配用,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如: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不是死了就是搬到别处去了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就是因为”如: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最后成为普通人,是因为他后天的学习没有达到(要求)表示并列并举关系,可译为“就……就”,或不译与“然”一起组成固定结构“然则”,表示“既然这样,那么”或“如此……那么”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表肯定,加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如: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秦晋崤之战》)——追到黄河边,秦人已经登船离岸了五)“与”【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