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452].docx
3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 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有一定数量的诗词积累,理解诗意比较容易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 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 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
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二 、读:语 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 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 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1)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2)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3)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 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4)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 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 情 2.最后一句, 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 ——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 3.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
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4.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 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5.写作特色: (1)融情入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2)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6.诗人的形象: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 是诗人自 己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模仿下面画句子再写一个句子 读完这首诗,我仿佛看到,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他的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他又将彻夜难眠 七.板书设计 写景叙事——抒情(关切、思念、安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