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的重新审视.doc
6页对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的重新审视对奈达翻译理论研究的重新审视——从奈达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谈起李□□心广东外语外贸人学南国商学院中文摘要:本文指出并分析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中的错误,提供参考译文,指出奈 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対等”、“対等语”,“动 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 等文章建议澄清错误译文在译界产生的巨人影响关键词:尤金,奈达,翻译定义, 错误译文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sts Should Reread Nida^sTranslation Theory―ominents from the Wrong Translations of Nida^s TranslationAbstract: The writer of this paper points out and analyses the mistakes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ugene A • Nida^sdefinition for translation. A reference translation by the writer is provided. In this paper the suggestion is made that the great influence caused by the wrong translations should bo liquidated・Key Words: Eugene A • Nida, translation definition, wrong translation在现在的中国译论界,尤金•奈达(Eugorw A・Nida)的名字如雷贯耳,它的响亮程度 不亚于严复。
究其原因,是他的“等值”、“等效”翻译原则在我国产生了轰动效应上 世纪80年代以來,译界几乎人人言必称奈达,言必称奈达的等值“、“等效”翻译原 则有人认为翻译的“等值”或“等效”翻译标准,在于使信息量化,以便科学传达言语信 息机器翻译的出现和发展,对■语言信息的量化捉出了新的耍求在这种情况下,老的翻 译标准不适用了,而等值标准显示它的优越性1)翻译涉及的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表达意义,神韵和风格意义、神韵和风格不能量 化现代语言学或翻译学没有提供量化意义、神韵和风格的方法,人们无法对意义、神韵 和风格计量等值”、“等效”翻译的提法貌似科学,其实不科学奈达是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兼翻译家,他清楚地知道语言的文木意义不可能一-点一滴地 落实,也不存在什么“全部意义”不同语言Z间的形式差异和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差异造 成了翻译中的许多不町译凶素,他不可能提出“等值”或"等效”翻译原则请看他在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2)中的翻译定义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c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o。
奈达的翻译定义没有一点“等值”、“等效”翻译的痕迹定义自始至终无“等效”或 “等值”二词出现,也没有“对等”之义笔考见过的20多种奈达定义的译文都很值得商榷现将具中一种译文引用如下并加以 分析(其他译文与此译文大同小异):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指语义上的对 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此译文至少有以下7处值得商榷1. “首先指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奈达的原文根本没有要求这两方 血的对等对等”是精确词,100%对100%才是对等2. “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此处的“对等语”是什么意思?译 入语中存在一种“对等语”吗?英译汉时,汉语是译入语,汉语中的“对等语”是什么语 呢?奈达的定义中没有“对等语” 一词另外译文中的“用”字在原文中体现在何处?这 是误译,也是“等效”、“等值”翻译的来源有译论家评论说:“奈达的定义增加了,, 信息^和,,对等这样的概念,蕴含了翻译的,,等值标准第勺意义”其实,奈达的定义的原 文没有“对等”的意思这是译文引起的谋解3. 原文 a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中的"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的中文意义是“用接收语”,不是"在译入语中”。
其中的“in”是“用”的意思,相当 我们平时说的 speak in English 或 writ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 的"in"speak in English”译成中文是"用英语说”,不是“在英语中说” "write in the Chinese language"的中文译文是“用中文写”,不是“在中文中写”4. "equivalent"虽然有“相等”或“对等”的意义,但此处不应译成“对等”这 是很关键的一词根据上下文,再查阅原文词典,此词意义为“相当的”、“相对的”或“对应的”请看下列词典对“equivalent” 一词的解释4. 1《T津当代大词典》(英汉双解)3相当的,相对的(corresponding) o4. 2《韦氏新世界学生词典》4() p346 () p589, equivalent adj.…,4,, equivale nt adj. 和等的,相当的,•••Three teaspo onf uls are the equivalent of onetablespoonful. 3茶匙相当于1汤匙4.3《新英汉词典》5 () p404, equivalent 1 a.(在力量等上)相等的,相当的,相 同的:be equivalent to等于,相当于。
4. 4定义中的"equivalent”是名词,因为它被closest和natural所修饰"equivalent"有两种词性,一是形容词,二是名词当它是名词时,其意义是sth that is equivalent (《柯灵斯英语词典》p495),因此名词"equivalent” 一词冇两种 意义,一是“相等”,二是"相当”如果"equivalent"的意义是“相等”,前面不 能加形容词“the closestn ,即不能说"the closest equivalentw (最接近的相 等);反之,这样说就不合符逻辑如果"equivalent"的意义是“相当,前面可以加形 容词 “the closest” ,即可以说 “the closest equivalent"(最接近的相当)综上所述,"equivalent"不能译成“对等”,只能译成“对应”或“相当”5. “最自然的对等语”原文 “The closes t natural equivale 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中的"natural” 不能译成“最白然的”,"natural"是原级形容词,不是最高级。
6. “用虽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按照译者的理解,译入语中存在“对等语”读者不明门,既然存在对等语,为什么不 用对等语去再现原语的信息而用最切近的对等语去再现原语的信息呢?这不是与所谓的“等值”翻译原则相矛盾了吗?用最切近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是达不到“等值”翻译 的效果的7. 怎样理解 u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是译好此定义的关键 “equivalent”是名词,其意义是"对等物”或"对应物"equivalent of thesource language messagen的意义是"源语信息的对等物或对应物”,即与源语信息对 等或对应的信息equivalent”不能译成“对等语”,可以译成“对应语”或“相当的 词”,但要看它所处的语境例如,"Some American words have no British equivalents”可以译成“一些美国英语词语在英国英语中没有相当的词语”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中的"equivalent” 不能译成"对应 语”或“相当的词”,更不能译成“对等语”,因为它后而的限制语是“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而不是 “the source languagew。
然而有些译论家却将 "equivalent"译成了 “对等语”这样的翻译,就产半了误解,读者会跟上文第2点所 引用的引文一样理解,认为奈达的处义蕴含了等值标准的意义更为严重的是,冇些译论 家将 ureproducing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译成“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此译文给读者非常严 巫的误导此译文言下Z意是奈达主张翻译用最切近的对等语翻译退-步说,那使将“对等语”理解为与“对应语”,同义,那么翻译也是用“对应语”翻译在此译文的误 导下,译论界许多人认为奈达的翻译原则是,翻译不仅要在译语中寻找顺乎自然的对等 语,而且还耍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也就是说只能直译,不能意译good clothes"只能译成"好的衣服”,不能译成"衣冠楚楚” 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也 只能译成“用一块石头杀死两只鸟”,不能译成“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或“一举两 得"o "•••mais, trois jours apre^s Julien, elle mourut cn embrassant sesenfants"只能译“然而,于连死后三天,她拥抱着孩子们去世了”。
不能译成“但在 于连死后三天,她也吻着孩子,魂归离恨天了”严格地说,按照上述译文,“ollc mourut"与英文“she died”等值,“she died”与汉语“她死了”对应,因此将"elle mourut-译成“她去世了”也不行,因为“去世了”不是“died”的最切近的对等语,唯 一的译文只能是“她死了”如此理解奈达的理论,完全违背了奈达翻译定义的原义奈达翻译定义的译文在我国非常Z多,我见过的20多钟译文虽然人同小异,然而也有 一些差异现抄录几种如下:1. 翻译是在接收语中寻找和原文信息尽可能接近的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对 等,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2.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乂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 息3. 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乂最门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原文”下的横线由抄录者加一抄录者注)4. 翻译是接受语复制原语信息转换上最贴切的自然等值,其次是风格等值5.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上和文体风格上在译文语言中采用最接近而自然的同义语再 现原文信息为抛砖引玉,现将奈达的翻译定义试译如下:翻以意义为先,风格为次,用接收语再现源语信息最相当的、自然流畅的信息。
奈达的翻译原则是求似翻译原则他要求在意义上和风格上都贴近原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