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10杨氏之子.doc三疑三探教学设计

32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48332079
  • 上传时间:2023-07-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84KB
  • / 3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0.《杨氏之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0课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课前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也叫文言文――《杨氏之子》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3.读了这个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吗?二、设疑自探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问题预设:1.写了杨家人儿子的什么事情? 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孩子的事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2、出示自探提示:(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三、解疑合探:1.检查读通情况(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 曰 禽 诣 为 应(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3)反复熟读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1)其父:他的父亲2)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3)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4)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5)未闻:没有听说未,没有;闻,听6)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先生,您,对人尊敬的称呼禽,鸟类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4.谁来回答开始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5.体会语言精妙(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3)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文中孩子的特点吗?(4)学生根据上面的问题再次读文,小组内讨论交流5)学生汇报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质疑再探1.同学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我们都解决了,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请提出大家一起解决2.谁能说一说孩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五、运用拓展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出一两道题考考同学2.想象: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六、课堂小结学生谈谈学完本课的感受七、课外延伸,综合学习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活动要求,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八、板书:10 杨氏之子 聪慧 思维敏捷 机智幽默教学反思:  11.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1课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3.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教学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2.板书课题并释题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哪些相关的内容呢?二、设疑自探: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问题预设:本文讲述了发生在谁与谁之间的故事?讲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几件事,都是什么事?作者赞扬的人物是谁?或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2、出示自探提示:(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三、解疑合探: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1)(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3)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4)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5)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6)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2.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件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2)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3)汇报交流:第一个故事“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3)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第二个故事句一:“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1)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2)“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3)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4)感情朗读句二:“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3)有感情朗读第三个故事“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2)有感情地朗读3.小结: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4.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2)学生自学后交流:a.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b.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c.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四、质疑再探:1、激发兴趣:   课文读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五、课堂小结1.分角色朗读其中一个故事2.你喜欢文中的谁,并谈一谈你的想法六、布置作业:1.复述课文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七.板书:11 晏子使楚事情发展的顺序起因 经过 结果楚王想侮辱晏子和齐国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三次回击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晏子 机智聪明 能言善辩 有胆有识 维护祖国尊严教学反思: 12.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2课。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并能演一演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教学难点: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准备:搜集二战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2.师小结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截蜡烛》4.看到这个课题,你心中想了解有关的哪些内容?二、设疑自探:1、引导学生质疑,师归纳板书;(问题预设:讲了与半截蜡烛有关的什么人和什么事情?半截蜡烛有什么作用?)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题2、出示自探提示:(1)轻声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想一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后,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3自读探究,师巡回指导三、解疑合探:(一)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二)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回答三)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四)故事情节富有如此曲折的变化,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五。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