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农业管理思想史.doc

23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88496577
  • 上传时间:2023-05-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3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 传说时期(远古)农业管理思想的萌芽第一节 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的发生是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根本标志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与之息息相关以往论述我国农业的起源,一些学者多以黄河流域的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磁山文化遗址和长江流域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为代表(梁家勉主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第9-11页;《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原是农业”条)事实上,裴李岗、磁山、河姆渡等文化遗址,从其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程度来看,已是比较发达的粟作或稻作农业,远非草创时期的农业形态尤其在磁山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贮存粮食的窖穴,内中残存的粮食以10余万斤计(佟伟华:《磁山遗址的原始农业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农业考古》1984年第1期),河姆渡遗址第四层的稻谷总量更是高达120吨以上(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可见这时的生产规模已相当可观农业生产工具磨制精致且成套出土,也说明农业生产技术的相对先进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这些都是农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文化遗存。

      在此之前,我国必定已经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农业发展历程因此,探讨原始农业的起源问题,必须以它们作为新的出发点,寻找更早时期的农业文化遗存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原始农业是同整个新石器时代相始终的本文即根据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材料及研究成果,将我国的原始农业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进一步发展时期,它们分别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大致对应这三个时期的生产工具、土地利用、耕作制度、作物种类和社会形态等,都有着不同的内容一、原始农业的萌芽时期大约在距今1.5万年左右,人类进入了地质上的全新世时期,地球上的最后一次冰期(玉木冰期)结束了(关于全新世的起始时间,目前学术界意见不一致有以为距今1.1万年者(《地理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有以为距今1.2万年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地质学卷》“地质年代”条,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2年);本文之距今1.5万年是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全新世”条)随着气候的逐渐变暖,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环境下,原始人的生产活动也随之改变,开始了由采集狩猎经济向谷物种植经济的转变,同时也实现了由旧石器时代向旧石器时代的过渡(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其时间是很短暂的。

      有些学者认为这中间存在着以灵井和沙苑等遗址为代表的长达数千年的中石器时代但据大量的14C年代数据表示,我国旧石器时代结束的年代,大约距今1N.6-1.4万年(如皆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西沁水下川遗址、贵州兴义猫猫洞遗址的下限分别为距今1.6万、1.5万年,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下层,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年代为距今2-1.4万年),而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年代,一般都已达距今1.4-1.2万年(如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广东阳春独石仔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上层等)这说明从旧石器时代结束到新石器时代开始,其间隔是很短的;有的地区,二者几乎是衔接的我们赞同张之恒先生的意见,即在我国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中石器时代”在所公布的中石器时代材料中,有的属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如河南许昌灵井遗址、黑龙江海拉尔遗址),有的则属于新石器时代初期(如陕西大荔沙苑遗址、青海贵南拉乙亥遗址等)不过,张先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又划分出前陶新石器时代,年代为距今11000年-9500年,但目前考古发现有早期陶器的遗存如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溧水神仙洞、河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北京怀柔转年等遗址,其14C测年均在10000年以上。

      因此,关于“前陶新石器时代”的说法,恐怕也难以成立,当需进一步研究)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根本区别是人类经济生活的变革,即原是农业的最初发生原始农业的萌芽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中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年代为距今14000年-9000年左右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主要有长江流域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上层、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华北地区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北京怀柔转年遗址以及华南地区的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桂林甑皮岩遗址下层、广东封开黄岩洞遗址等(任式楠:《公元前五千年前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几项主要成就》,《考古》1995年第1期)据农史学家研究,原始农业的最初阶段是刀耕农业,或称火耕农业,即俗称的“刀耕火种”刀耕农业是在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继承了采集谷物和用火围猎的生产经验,其最大特点是“焚而不耕”,即不翻土耕种其生产过程是用石斧等将野地里树木砍倒、晒干、烧光,以草木灰作肥料,用竹木棒挖穴点播或撒播,既不中耕,也不除草待作物成熟后,收获其种子或块根(郭文韬:《中国耕作制度史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1页)由于萌芽时期的刀耕农业不需要翻土耕种、中耕除草,因而尚未使用石铲(石耜)、石锄等翻土中耕农具。

      其生产工具主要是石斧、穿孔石器(重石)、石墨盘、磨棒等(王震中先生认为,我国的农耕可能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高级采集——狩猎经济碾磨和收割是其两项技术基础代表性文化遗存有山西沁水下川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其晚期遗存中出土了研磨器、磨盘、磨锤等磨具根据迹象,这些磨具既用来磨研料,也用来磨采集的块根和植物种子也就是说,石墨盘、磨棒等磨具的出现时间可能要早在原始农耕之前参见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3-45页)这一时期的石器,由于刚刚跨入农耕阶段,往往带有打制石器的特征,比如打制石器的数量还很多,少量的磨制石器也知识局部磨光(刃部磨光),通体磨光的石器尚未出现另外,当时也肯定使用竹木棒等作为农具,只用它们容易腐烂,故在考古发掘中很难发现原始农业萌芽时期的农作物种类是因地而异的在黄河流域,为适应这一带的气候和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从一开始就主要种植了耐旱作物粟和黍(如前所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磁山、裴李岗等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磨制精致,而且种类齐全,作物产量也相当可观,形成了较发达的粟作农耕文化,表明其农业生产已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推测,在此以前,一定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驯化和栽培粟、黍等作物的历史过程。

      另据考古发掘材料,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的花粉中包含有较多的禾本科,同时遗址中也发现有石墨盘、磨棒等、当用于加工谷物、但目前尚未发现农作物实物遗存)它们作为在中国最早栽培的谷物,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初期起,长期成为华北地区居民的主要食粮长江中下游地区属北亚热带的湿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河流、湖泊密布,土壤肥沃,是发展农业的适宜地区丰富的热量及夏季高温高湿非常有利于喜温的水稻生长,可能是我国稻作农业的发源地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上层,都发现有少量类似人工栽培水稻的植硅石(刘诗中:《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发掘获重要进展》,《中国文物报》1996年1月28日第一版),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稻属植硅石和少量的水稻谷壳实物,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袁家荣:《玉蟾岩获水稻起源重要新物证》,《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3日第一版)华南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常年山清水绿,郁郁葱葱,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这种自然条件,一方面给史前人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也为原始农作物的栽培创造了条件据研究,华南地区的人们最早栽培的食用作物,可能是芋头、薯蓣等块茎作物华南地区有丰富的根茎果类等无性繁殖的植物,这些无性繁殖的植物和种子植物相比,更易于被人类所栽培。

      另据民族志资料和文献记载,在我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某些少数民族中,块茎、根茎作物的栽培要遭遇禾本科作物(童恩正:《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征》,《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我国的畜禽饲养业一直作为原始时期农耕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考古发掘材料来分析,我国原始畜牧业的产生可能也开始于原始农业的萌芽时期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了至少代表九种动物的遗骸,有鸡、鹤、狼、狗、猪、马鹿、麋鹿等,其中猪和狗有可能为家畜(保定地区文管所等:《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92年第11期)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最早的家畜是距今9100年的桂林甑皮岩遗址第二钙华板下层的家猪它与陶片共存,在兽骨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共出六七十个个体的猪骨,以成年猪最多,而只有家养动物才有可能为人类提供如此可靠的肉食来源(谢崇安:《中国原始畜牧业的起源和发展》,《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这一时期的耕作制度是年年易地的生荒耕作制,即在砍烧利用一年后忙就弃耕撂荒而易地耕种,此时的撂荒是不定期的长期的撂荒,少则一二十年,一般要撂荒三四十年从用地的角度上讲,其土地利用率是相当低的;从养地的角度上讲,是通过弃耕撂荒的办法,把土地还原给自然界,使其利用自然植被去恢复地力(郭文韬等编著:《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第25业)。

      此时的人们只能营迁徙不定的生活,尚不可能定居因为种植作物所得,在数量上只能维持几个月的需要,无法周年供应(一方面由于萌芽时期的农业经济尚处于辅助地位,农作物无法在数量上予以常年供应,另一方面也由于这一时期的遗存在考古发掘中还相对较少,因而尚未发现由完整房屋建筑等构成的定居聚落在南方天然洞穴遗址中,仙人洞和吊桶环比较突出,是并存兼用而功能有别的一对组合性遗址,两遗址相距约800米,据发掘情况来推测,同群人以仙人洞为居住址,在吊桶环作临时营地和猎物屠宰场)因此采集狩猎还占很大比重,这从考古发掘中也能得到反映: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多临河或滨海,附近水产资源丰富,在相当一部分遗址中,文化堆积夹杂有大量淡水(螺蚌为主)或海产(牡蛎等为主)的贝壳,有的甚至形成贝丘,同时往往还有许多野生动物骨骼在较早期的含有大量贝壳、兽骨的洞穴或贝丘遗址中,经常出土鱼鳔、网坠、矛、镞等渔猎工具(安志敏:《关于华南早期新石器的几个问题》,载《文物集刊》第3辑,文物出版社,1981年)仙人洞等遗址出土的大量属于狩猎对象的食草动物、小型的食肉动物、鸟禽类动物以及大量可供捕捞和采集的鱼类、龟鳖、螺、蚌等水生动物的骨骼和外壳。

      可见此时的经济类型尚以采集和渔猎为主;最初的作物栽培,可能只是渔猎、采集活动的一种补充二、原是农业的发展时期原始农业的发展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中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年代距今9000年-7000年左右可分为前、后两期,属于前期的有长江中游地区的彭头山文化;属于后期的有长江中游地区的城背溪文化、皂市下层文化,黄河中游地区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文化(或称老官台文化),黄河下游地区的后李文化,以及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等(任式楠、吴耀利:《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五十年》,《考古》1999年第9期)原始农业发展时期与萌芽时期的最大区别,在于石铲(石耜)、石锄等专门用于翻土中耕的农具相继出现,因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锄耕(或耜耕)农业时期锄耕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翻土耕种、熟荒耕作这类用途专一的农具的使用,不但表明农业技术的进步,也是判定农业作为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产业部门的地位得以确定的重要依据(王星光:《工具与农业的起源》,载王玉棠等主编《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锄耕农业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技术重点由林木砍烧转移到土地加工原始农业的发展时期,磨制石器大量增加,到了其晚期,已成为农业工具的主体,并已发展到通体磨光,不过,仍有相当数量的打制石器。

      农具的种类有整地工具石斧,用以砍伐树木,以后用石铲(石耜)、石锄等翻土、松土及除草,收割工具有石刀、石镰,谷物加工工具有石墨盘、磨棒、石杵臼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所必需的劳动生产工具都有发现,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手段已基本完备农业工具磨制比较精细,也说明当时生产力水平已较高这一时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