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目的观 (3).doc
5页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它否定社会制度的权威,反对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强调个人自由权利的至高无上,将人视为万物的尺度,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使人真正成其为人在这种理论看来,教育目的应该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从而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和最理想的发展,教育的首要必须反对和拒斥现实社会对人的发展的干扰,因为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教育就一定有利于社会发展,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教育却不一定有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是真善美的原型,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现实社会影响地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它主张,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中并参与社会生活;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不具有任何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社会的人。
分析)个人本位论者一般是针对社会现实损害了个人发展而强调人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本位论者一般是针对个人发展脱离或背离了社会规范而强调社会发展需要的许多所谓个人本位论者或社会本位论者的教育目的理论并不像一些人在作理论派别的划分和归类时所抽象得那样单纯、绝对,那样非此即彼个人本位)卢梭(J.Rousseau)在其《民约论》中设想,个人的天赋是绝对自由的,政府的组织是独立的个人的自由联合;政权的基础在于个人的自愿放弃卢梭认为,人生来具有良心、理性、自由,具有善良的天性他激烈抨击当时社会对儿童的戕害,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会变坏了 ”(注:卢梭:《爱弥尔》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1 页 )卢梭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本性,顺乎儿童的自然天性,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培养成社会的“公民”他说:“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公民只不过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赖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 ”(注:卢梭:《爱弥尔》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5 年版,第 5 页瑞典教育家爱伦·凯(E.Key)倡导的个人本位论认为,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 真善美的原型,因而不能对儿童的个性进行压制和机械训练,教育过程应是使儿童自由发展的过程。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坚定地将促使个人获得美好生活视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宣称教育目的主要在于人的自我实现鲁迪格尔(Rudyger)认为,教育就是要使人成其为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他坚决反对将教育的社会目的作为教育目的的主要部分,而只是将其视为教育目的中的一个次要部分在他看来,广泛的人类生活并不都与社会有关,人类生活在很多方面只是为了个人自己的满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沉湎于音乐、艺术……甚至自然科学之中,往往是为了直接的享受,而根本不会考虑到什么社会利益阿德勒(M.Adler)认为,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像人似地生活或有理性地生活的优越性是无需辩护的,而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反对理性生活的人就是否定他本身是一个人,他只是像动物似地生活着,像植物似地生长着(注:参见阿德勒:《怎样读一本书》 ,西蒙—舒斯特出版社 1940 年版,第 7—8 页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是由个人的完善所决定的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理想的人性为首要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造成一个理想的社会如果教育以满足功利性的社会需要为主,就会使教育误入岐途,这样就把人的发展从而也把社会的发展导入歧途了对于合理的社会目的,它并不反对,只是认为这种目的实现必须以人的自身完善为前提。
因为,只有人们努力去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时,才能使社会获得真正的美好和幸福自我实现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也是最好的公民,甚至是最好的职业者 (社会本位论)涂尔干(E.Durkeim )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者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 “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注: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 ,张人杰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 13、9、9、9 页 ) ,因此,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而不是“个体我”, “……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可以说都存在着双重人格,这种双重人格尽管不可分离(除非抽象地加以分开) ,但却有区别一种人格仅仅由整个与我们自身、我们个人生活中的事件有关的精神状态所组成,可以把这种人格称为个体我另一种人格是这样一种思想、情感和习惯的体系,即在我们身上表现的不是我们个人,而是我们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社群宗教信仰、道德信仰与习俗、民族传统或职业传统以及各种集体信仰,就是这样的体系这种体系的总和就是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注: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 ,张人杰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3、9、9、9 页 )他还认为,对于个体的道德品质、智力才能和身体健康这些素质来说, “教育在使它们得到发展时,初看起来似乎一向只是迎合个体本性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 “无论在哪里,教育首先是在满足一些社会需要”(注: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 ,张人杰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3、 9、9、9 页在他看来,个体各方面的素质的发展都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正如我们的身体凭借外来的食物而营养,我们的心理,也凭借从社会来的观念、情感和动作而营养,我们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都是从社会来的 ”(注:转引自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 ,商务印书馆 1943 年版,第 146 页 )其他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也表达了与涂尔干类似的观点孔德(A.Comte)就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 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注:转引自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 ,商务印书馆1943 年版,第 147 页。
)纳托尔谱(Natorp )也指出:“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为他生活于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 ”(注:转引自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 ,商务印书馆 1943 年版,第 148 页 )因而他认为:“在教育目的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有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 ”(注:转引自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 ,商务印书馆 1943 年版,第 149 页 )教育社会学家白尔格门(Bergemann)也认为, “教育除了造就每个人使其乐于贡献其最优力量于人类生活的保存和改善以外,不能有别的目的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G.Kerschensteiner )的社会本位论是比较极端的,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在其“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的思想中,他主张把国民学校从读书学校的性质改组为劳作学校,对劳动人民子女施以劳作训练和沙文主义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生产技术、绝对服从国家利益的工人和士兵西方“社会学派”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由于其社会学立场的局限,比较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这是很自然的这种观点虽有些片面,但并不极端,它倾向于打破人生来就天然地具有真善美的品质的神话,认为个人的发展都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
当然,这种社会本位论的确也有一定的反个人倾向,这表现在它对真实个人存在的否定上和对“个体我”的蔑视上,同时也表现在它对社会发展需要过分拔高、对个人自身发展需要的过分贬低上这显然是一种具有过分功利主义倾向的社会本位论这种教育所造就出来的人,必定是贫乏和单一的同时,这种社会本位论在某些方面也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它只是一味强调个人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这种所谓的社会化,实际上只是社会塑造个人或个人顺应社会的单向过程,而不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这样的社会化,一是难以真正实现,二是即便真正实现了,也必定是以摧残个人主体性为代价的这种所谓社会化了的人,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又有多大意义呢?这种人多半只能维持社会现状,而难以创造性地推动社会发展以这种社会本位论为指导的教育,必然忽视甚至排斥儿童的天性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个性和主体性,必定没有好的效果和质量可见,这种社会本位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把社会与个人对立起来了,而且与个人本位论相反,是把抽象的社会与具体的人对立起来了它一方面打破了人生来就是美好的这一神话,另一方面似乎又制造了任何社会理所当然总是美好的这一新神话,看不到现实的、具体的社会也有好坏之分、良莠之别,似乎社会化了的人都是真善美的人。
这种社会本位论的教育,在社会处于上升、稳定和美好的时期,倒也无害于人和社会,但如果在社会处于衰败、动乱和罪恶的时期那它就是一种危险的教育了,就可能被某些以社会利益的代表自居的危险人物所利用当然,19 世纪西方“社会学派”在提出社会本位时正值西方社会处于上升和繁荣的时期,但如果不顾具体社会的历史背景将这种理论抽象化、普遍化和绝对化,那就有可能被人利用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其后的 20 世纪中,所有独裁专制社会,包括法西斯国家在内,都对社会本位论的教育大加赞赏和利用尽管民主、自由的社会不一定都赞赏个人本位论,但独裁专制社会肯定反对个人本位论的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最为极端,因为它已具有了国家主义的倾向社会本位与国家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为极端的社会本位与国家主义只有一步之遥当人们把社会只是理解为国家而不是把它理解为包括由一个个人所结成的社会组织和由许多国家构成的世界社会时,社会本位就获得了它的极端形式——国家主义国家主义的实质是:国家利益无条件地高于一切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本国利益与它国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均须无条件地以牺牲个人利益或它国利益来保证国家利益和本国利益。
社会本位是否会走向国家主义,取决于许多因素涂尔干的看法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是否会滑向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主要取决于国际社会的状态,取决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状态他指出:“如果社会与其周围的社会处于交战状态,它就会致力于按照一个强有力的民族模式来培养人;如果国际竞争具有更加温和的形式,社会就会致力于培养更加全面和仁慈的人 ”除此之外,把本民族的任何利益看成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也是构成国家主义的重要基础既然国家主义对外把本国利益看得是至高无上的,那么,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国家主义就会把国家利益看得是高于一切的,它高于国家内民族的利益、阶级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在这里,没有任何正义和公正的尺度这样,作为国家实现其利益的工具或手段的教育,也就必然会具有国家主义的倾向,国家也必然会要求甚至迫使其教育把无条件地为国家利益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国家主义的教育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和排他性,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教育凯兴斯泰纳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之所以有国家主义的倾向,这与德国强烈而狭隘的民族主义传统以及德国的对外扩张主义有直接的关系,他的国家主义教育倾向后来受到了法西斯主义的赏识和利用。
个人本位论者强调个人价值,强调个人能动性,强调具体的社会现实对个人的压抑和残害,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们没有如实地把个人看作具体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而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