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doc
6页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政策内容提要 不论是苏俄时期的语言本土化政策、斯大林时期的语言俄罗斯化政策,还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将哈语作为惟一国语的政策,政治目的始终是其要旨对今日哈萨克斯坦而言,其语言政策是将单一语言思想、多语言思想和国际化语言思想等因素集于一体:将哈语作为惟一的国语体现了单一语言思想,强调的是哈语的象征意义,并通过复兴哈语和扩大哈语的使用范围来增进哈萨克人的民族认同感;俄语和其他语言的地位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和保护,表明了多语言思想;而将俄语作为官方语言和教学语言,以及英语的普及,则是国际化语言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 哈萨克斯坦 语言政策 语言规划 语言思想 “语言政策 ”既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也是民族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在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学者经常将“语言政策” 及与其相关的“语言规划”、 “语言思想 ”等词汇混淆在一起;另一些学者则把“语言建设” 当作“语言规划”的同义词(在苏联时期和后苏联时期的大量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现象)然而,以哈萨克斯坦社会语言学家苏莱曼诺娃(Э.д.CyлeйMeHoBa)为代表的学者则指出, “语言政策” 、 “语言规划”和“ 语言思想”是概念不同的术语。
他们认为,语言思想是“一种观念和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能清楚地反映社会群体对语言及其在社会、民族和国家、社会问题和冲突、宗教、文化和科学中的作用的态度,并包含着保存和改变该语言状况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思想是制定语言政策的基础语言政策“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和文化政策的组成部分,是国家调整与社会语言关系相关的活动范畴语言政策也指发展社会语言关系的战略方针,该方针通常在宪法和国家专门法规中得到强化与其他政策一样,语言政策的中心内容是权利问题及权利的获得、构筑和应用”而语言规划是实施语言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它是“为了改变语言功能、调整语言结构、创造语言条件,特定主体在对语言客体的语言行为产生影响方面和(或)通过政治、教育、经济、社会和语言研究机构在境外普及某种语言方面而采取的有意识的、具体的措施”因此,语言规划是社会变革的手段,因为它可以解决一个社会具体的经济、政治、社会、科学和文化问题换句话说,任何语言规划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变语言操持者的语言行为卡普兰(R.K 叩 lan)和巴尔多夫(R.Baldauf) 在研究了各种语言规划后总结说,语言规划从来不是只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语言规划可能追求完全相反的目的;语言规划的许多目的非常抽象,它们是民族政策的一部分。
不难看出,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语言思想是三个内容既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要想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发展脉络,就必须从语言思想着手,然后再分析语言政策的产生、发展和实施过程从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在哈萨克斯坦有关语言的法律、法规中,还是相关的学术论著中,这三个概念都表达了不同的含义本文将对哈萨克斯坦独立前后语言政策的发展情况进行论述和评价 一、哈萨克斯坦独立以前的语言政策 (一) 苏俄时期哈萨克斯坦的语言本土化思想及政策 “民族平等 ”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前后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在国内政局尚未稳定、外部面临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威胁的情况下,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列宁明确指出,各民族应该平等,各民族的语言必须受到尊重俄共(布) 十大的决议中提出,党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非俄罗斯各族发展使用本族语言的报刊、学校、剧院、俱乐部事业以及一般文化机关,广泛地建立、发展使用本族语言的普通教育性质的和职业技术性质的训练班与学校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哈萨克共和国与其他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一样,开始实行发展民族语言和扩大民族语言功能的政策 苏维埃政权在哈萨克斯坦的建立曾遭到哈萨克人的强烈反抗,在这种形势下,任何非本土化的语言思想和政策只能加剧这一冲突。
1920 年 8 月,由新的苏维埃政府和正在组建的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联合发布的语言本土化政策,满足了哈萨克人的民族认同要求,得到了当地民族精英甚至反对苏维埃政权人士的支持成立于1917 年的阿拉什民族自由党曾在第一次全哈萨克代表大会上提出哈萨克斯坦区域―民族独立的问题,而到了 1920 年,该党的许多代表就已经开始支持苏维埃政权阿拉什民族自由党的领袖、成功编制哈语新字母表的巴依图尔(A.БaйTypCbIHOB)还积极参加了语言规划工作早在十月革命前,语言问题就是摆在哈萨克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阿拉什民族自由党提出了哈语教学与俄语教学要同时进行、法律诉讼文件要用哈语书写的要求1905 年,布克伊汉诺夫(A.БaйTypCbIHOB)在莫斯科举行的城市和地方自治工作者大会上发言,为 500 万哈萨克人争取平等权利,他指出:“使用母语的自由,特别是正在进行的选举宣传自由,是哈萨克人最紧迫的要求 ”④由此可见,哈萨克人在语言问题上的诉求动机是民族性的而不是阶级性的而对于苏维埃政权来说,只有通过满足哈萨克民族精英提出的要求,才能得到他们对新政权的忠诚可以说,宣传新苏维埃思想、吸引支持者并有效地实现国家政策,是苏俄实施民族语言政策的另一目的。
显然,苏俄时期苏维埃政权的语言本土化政策同时追求几个目标 (二) 斯大林时期的语言俄罗斯化政策 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苏联的语言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学校被限制在自治区域内,而用俄语教学的学校数量在全国迅速增长,居住在本民族自治区之外的少数民族大多使用俄语来学习到了1938 年,斯大林规定全国所有学校的学生都必须学习俄语哈萨克人与苏联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成为苏联政府通过俄罗斯化(所有民族都把俄语当作第二语言来掌握,并且扩大俄语的使用范围)手段来建立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的“苏联人民” 的一部分这种政治和思想目标的转变也正是 20 世纪40 年代哈萨克文由拉丁字母拼写(20 年代确定)改用基里尔字母拼写的原因:掌握基里尔字母有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俄语当然,还存在另一个因素,即当时在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出现了泛突厥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土耳其语用拉丁字母转写之后,泛突厥主义思想对中亚和哈萨克斯坦的影响更加强劲而将哈萨克文由拉丁字母改为基里尔字母,则被苏联政府认为可以有效地切断境内突厥语群体与土耳其和阿拉伯国家的联系此外,对哈语中的外来词也严加限制,规定其外来词只能来源于俄语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被苏联政府当作了一种建立新的认同、政治一体化、防止极端行为、有效管理与控制社会的手段。
(三) 斯大林之后的语言俄罗斯化政策 1958 年的苏联教育法规定,父母有权为自己的子女选择接受教育的语言然而,作为被强制推行的苏联族际共同语的俄语已被各少数民族广泛接受和使用据 1970 年、1979 年和 1989 年的苏联人口统计,哈萨克斯坦人口中将俄语作为第二语言熟练掌握的比例分别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