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源消费分析.doc
6页徐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能源消费分析按照全省单位 GDP 能耗“十二五”期间下降 18%、2011 年下降 3.5%的目标任务,对各市做了责任目标分解据此确定的目标任务是:南京、无锡、苏州、常州 4 市为一类地区,“十二五”和 2011 年单位 GDP 能耗分别下降 19%和 3.7%;徐州、镇江、泰州、淮安 4 市为二类地区, “十二五”和 2011 年单位 GDP 能耗分别下降 18%和 3.5%;南通、扬州、连云港、盐城 4 市为三类地区, “十二五”和 2011 年单位 GDP 能耗分别下降 17%和 3.3%;宿迁为四类地区, “十二五”和 2011 年单位 GDP 能耗分别下降 13%和 2.5%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与拉闸限电的大背景下,如何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约束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国内外学者不断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徐州近几年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能源消耗的实际,进行粗浅分析国外经济学者如 Meadows(1972)、Ayres(1998)的研究认为,在工业化之前,能源消耗相对较少,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急剧增加,达到某个峰值时才开始下降;我国学者路正南等建立了能源消费模型,证实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能源需求和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史丹研究发现,中国的工业和产业结构变动是短期能源消费变动的主要因素史丹还认为,各省市区提高能源效益的潜力各不相同,而且差距很大,差异的原因在于生产技术水平,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普遍大大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欧晓万认为能源消费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既有长期约束也有短期制约,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费弹性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徐州市“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节能降耗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近五年来徐州市产业结构与能耗,一、徐州市产业结构情况自 2006 年以来,徐州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有升有降,第三产业占比逐年提高,2010 年第三产业占比由 2006 年的 35.4%提高到 39.7%,提高了 4.5 个百分点,然而第二产业仍占据半壁江山,稳定在 50%以上,且有上升迹象,这表明我市正处于工业业建设的重要时期,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支撑,实施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新型工业化布局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重点,运用开发区建设的理念整合资源,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商贸,推动服务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形成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布局。
以农业提档升级为重点,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布局二、徐州市能源消耗情况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也逐年增加,2006 年能源消费量为 1908.9万吨标准煤,2010 年达到 2697.23 万吨标准煤,增速变动幅度不稳定,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2009 年增幅高达 11.54%,而 2008 年仅为 5.3%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能源消费下降较为明显,第二、三产业能源消费变动先降后升,按照国际理论,当工业化发展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阶段,对能源的消耗水平会大幅度增加当工业化进程到高度加工阶段,对能源的消耗水平又会下降,当工业化水平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技术更新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降低能耗水平,总体的能源消耗又会下降在工业结构内部,由于各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不同,对能源的消耗水平也不相同,因此产业变化与能源消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能源种类来说,2005 年,徐州市原煤消费量为 2900 万吨、电力消费 138.19 亿千瓦小时,天然气消费是空白2010 年这 3 种能源品种的消费量,原煤消费量是 3985 万吨,电力消费量 232.23 亿千瓦时,天然气消费量是 1900 万立方米。
特别是天然气消费量,2005 年为空白,自 2006 年起,徐州市开始使用天然气,2006 年的消费量 200 万立方米,2007 年 800 万立方米、2008 年 1300 万立方米、2009 年天然气消费量 1900 万立方米,2010 年是呈逐年上升势头,也是能源消费品种逐步优化的具体体现,表明了高效清洁优质能源利用得到了提高2007200820092010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2089.77 2200.50 2454.56 2697.23 第一产业能源消费量51.66 51.18 33.81 34.87 第二产业能源消费量1645.96 1572.58 1951.07 2045.53 工业能源消费量1639.57 1565.41 1944.19 2037.95 建筑业能源消费量6.39 7.17 6.88 7.58 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212.59 279.21 251.03 349.11 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同时经济发展必然消耗能源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影响着能源消费,特别是第二产业的比重将直接影响我国能源消费量水平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消费的强度不同,也引起能源消费的非均衡增长。
能源消耗强度是多数研究中使用的一下概念, 能源强度=能源消耗/GDP=能源消耗/产量*产量/产值*产值/GDP这就将能源强度分解为三个主要因素的乘积:技术因素=能耗/产量;产品创新=产量/产值;产业水平即增加值率=产值/GDP若要计算某一行业比如工业的能源强度,上述公式中的产量指标不容易获得,而且不同的行业部门对于产量的统计量标准是不同的,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增加值率及产值能耗和增加值能耗以下是近几年的数据计算结果增加值率产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20071.8 3.3 2.7 2.5 1.6 0.02 0.56 0.76 0.02 0.21 0.25 1.81 2.08 0.05 0.34 20081.8 3.2 3.0 2.5 1.6 0.01 0.44 0.55 0.02 0.22 0.22 1.42 1.64 0.05 0.36 20091.8 3.4 3.4 2.3 1.7 0.01 0.46 0.54 0.02 0.17 0.14 1.56 1.83 0.04 0.28 20101.9 3.9 4.0 2.4 1.7 0.01 0.35 0.40 0.01 0.19 0.13 1.37 1.61 0.03 0.32 从数据上来看,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在不断增加,但从第二产业内部来看,工业的增加值率不断增加,这与我们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重视科技创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调整等宏观调控有关,而建筑业的增加值率有下降趋势,这主要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等因素制约。
随着我们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增加值率有了较大提高一产、工业及建筑业的产值能耗呈下降趋势,二、三产的产值能耗呈现下降波动趋势增加值能耗中除一产外,其他都呈现出下降趋势,但有波动,工业的波动幅度较大目前正处于后工业化的重要时期随着我市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迅速增长,能源消费主要是热力、煤炭和电力等,由于市能源匮乏,60%以上的能源依赖外购,这一比例甚至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能源强度来看,由于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小于产值和增加值的增幅,因此我市增加值能耗和产值能耗迅速下降然而我市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依赖于产值能耗的降低,增加值能耗的下降主要依赖于能源消耗的减少,而较低的产业发展水平极大制约了增加值能耗下降的幅度,因此如何提高我市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成为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最有效途径二)建议第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耗能行业比重过大,是我国经济能耗强度居高不下的深层次原因(李应振等,2008) 我市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且发展缓慢2010 年徐州市第三产业占 GDP39.7%,苏三产比例为40.6%,全国为 43%在徐州市整体经济发展快于江苏及全国的大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升级,也极大影响了增加值能耗的进一步降低,因此重点发展耗能低、排放少、就业税收贡献大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徐州市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主要途径。
第二,按照限制整合与提高的原则调整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降低重工业的能耗状况是降低能耗的重要途径,具体来看,对于高能耗产业应适当限制其发展,控制其产量,并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促使其适当集中,从而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新兴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业比重,提高第二产业经济发展的质量第三,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应一如既往地坚持节能减排战略,进一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工业企业,尤其是那些重点能耗企业技术进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影响能源消耗:通过开发节能产品和推广应用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开发替代性资源,降低现有能源的压力(刘满平,2006) 因此应加强技术改造,积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加大能源重复利用水平同时还可依靠必要的法律规范,加强政策引导和执法监督力度,从法规政策上对企业采用新技术予以奖励,对采用落后的高耗能的设备进行必要的惩罚等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相应地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积极开发利用风电和热力等清洁高效能源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参考文献:1、张雷.中国能源消费的部门结构变化及产业结构演进的政策选择[J].国际石油经济,2008(7).2、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2).3、李应振,李玉举.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产业结构[J].宏观经济管理,2008(9).4、刘满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协调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