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析文化差异及英语翻译教学.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5537714
  • 上传时间:2021-11-2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9.47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析文化差异及英语翻译教学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在两种文化中的转换•是在文化中 的信息传播翻译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与重 要体现翻译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译者对两种语言差异的熟稔 程度及对语言驾驭能力因此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及 思维差异的理解对翻译的理解和表达有很大影响本文作者 以文化为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差异在翻译上的折射进 行归纳及梳理,提出在翻译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文化差异的了 解关键词:文化差异;语言;翻译教学一.前言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在《语言论》中 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能脱离社会流 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风貌和信仰的总体”语言 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 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 言反映着文化的内涵、价值和精华翻译是两种语言在两种 文化中的转换•是在文化中的信息传播,是一种跨语言、跨 文化的交际活动,译文必须符合译入语民族的文化,思维方 式、思维习惯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及思维差异对翻译 的表达和理解,对翻译实践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翻译教学中, 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有关文化 背景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处理文化 差异的灵活性,从而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翻译能力。

      二•在翻译教学中,加强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 和习惯"(Edward Burnett Tylor, 1871)不同的民族有 着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差异体现了每一民族不同的生活方 式和观念,同时也影响了该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语言是文化 的载体,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 形态翻译是在一定文化背景条件下进行的语言形式的转 变它涉及两种语言,也是两种文化要对一种语言进行翻 译,必须先理解这种语言,并理解产生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知识,才能将翻译符合译入语(目标语)的习惯因此,在 英汉翻译过程中只有全面考虑文化因素,才能避免错误的产 生一)地域文化差异环境文化或地域文化是有所处的地理、自然条件和环境 所形成的文化,在语言的反映中包括目的语国家的地理知识 及同其地理现象有关的语言形式传统上来说,中国自古以 农立国,农业人口多,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内陆农耕文化,所 以用语多用农谚,例如:“槁木死灰” “骨瘦如柴” “对牛 弹琴” “斩草除根”等等而和中国不同的是,而西方文化 自始并和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生活环境对语言文化产生深 远的影响在英语和其他西方语言中有大量与航海有关的词 语"from sea to sea (举国上下)”、"all at seaC茫 然不知所措)"、drink like a fish (豪饮)"、“have a good sailing (一路顺风)"、uSwim against the current (逆流而上)"、u St ill waters run deep (静水深流)"二)历史文化差异历史文化主要指与一个社会中反映人际关系的文化•主 要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等英语文化与汉语 文化在历史文化、社会准则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蕴含 特定文化意义的汉语成语像"司空见惯”、“名落孙山”、“四面楚歌”和“东施效颦"等英国历史上曾是政教统一 的国家因此有 The king and pope, the lion and wolf(国王教皇,狮子豺狼)”的说法再比如中国人把婚事和 丧事(wedding and funerals)说成是“红白喜事"(直译 red and white happy events),但是西方人对此很不理解 他们想不通为什么把丧失亲人这样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说 成是喜事。

      其实,在这里“红喜事”指嫁娶之事,译成 weddings即可;而“白喜事”反映汉族人对死亡自古就有乐 观豁达的态度,对老弱病者而言,死是一种解脱、是福分由于西方人不具备这种文化背景,在翻译的时候不能字面直 译三)思维文化差异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万物与我为一”, 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施事主体可以蕴含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 现中因此在句子构造中,汉语并不把主语看成必要的成分就句子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法治的不管主语用得着用不着,总要呆板地求句子形式的一 律,人治的用得着就用,用不着就不用,只要能使人听懂说 话人的意思,就算了正因为汉语缺乏主语,语言学家从 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英语 国家沿袭了古代希腊人非常严格和规范的语词系统古代希 腊人认为,语词系统与思维系统是相一致的,要表达一个清 晰合理的思想就离不开清晰合理的词形和句法而在一个毫 无条理的陈述结构中,思想肯定也是杂乱无章的,而杂乱无 章的思想是没有意义的英语形合的特征正是在这样一种背 景之下形成的与之相反,中国人重直觉,强调意念流,只 要能够达意,词的形式是无关紧要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 不言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常隐藏在字里行间。

      正所谓“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小桥流水人家”这 句诗没有一个谓语动词,但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包含的意蕴却 是回味无穷的四)语言形态文化差异在语言形态上,英语和汉语在发音、语法、篇章结构和 修辞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我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指 出:“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 遥接前文,足意成句;英语句子“多随举随释”,枝杈蔓生, 呈树状结构,分叉处有介词,关系代词连接而汉语按时间 顺序或逻辑顺序逐层展开,节节延伸,犹如竹子”英语的 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结构关系和逻辑联系必须交代 得十分清楚英语的关系词(包括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 词、连接词等)十分丰富,英语正是靠这些关系词的过渡和 连接,从形态上来维系句内和句间的各种关系的因此英语 句子结构呈树状,往往有一主干(复合句中的主句或简单句 中的某主要成分),主干上枝蔓横生:句子成分随时可加以 修饰,而修饰语中的某成分又可被别的成分修饰由此往往 形成长句汉语句子结构呈竹节状,逐节(短语或小句)展 开汉语的句子可以在同一施事或主题语之下按逻辑顺序铺 陈,虽然小句间有逗号隔开,但语句的联系仍是紧密的这 样,汉译时经常由英语的树状转化为汉语的竹节状。

      例女口: The boy, who was crying as if his heart would break, said, when I spoke to him, that he was very Hungry because he had had no food for two days・参考译文:男孩哭得心都快碎了,当我问及他时,他说饿极了,有 两天没吃了从上例可看出,英语十分注重句子的形式和结构的完 整,上面英语句子主干为The boy said,但节外生枝,叠床 架屋,竟有5个从句,用了 who, as if, when, that, because 等多个连接成分,形成一个空间构架,犹如“枝叶繁茂的参 天大树”,呈树状而相应的汉语节节展开,言简意赅,语 意连贯,结构紧凑,呈竹状修辞上,汉语讲求匀称,用词趋向重复,在音、义、词 和句方面有很多对偶和排比句而英语中有汉语中没有的 alliteration (头韵)女卩:His great gaunt figure filled the cabin door.(他高大枯瘦的身影塞满了木板小屋的门) 英语修辞中有oxymoron (矛盾修辞法),如She looked tall and splendidly alone.(她个子高高的,好像鹤立鸡群, 显得格外俊俏)另外,有的修辞虽然汉语中也有,但利用英 语词汇的特殊效果达到一语双关•如The wounded captive, an enemy high-ranking officer, lies before the doc tor.(受伤的俘虏是敌人的高级军官,他躺在医生面前一一对医 生撒谎)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很难理解这些语言字 里行间的深意和文字的巧妙所在。

      所以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中让学生熟悉这些特殊的语言文化知识并成为了翻译教学 中的当务之急三.结语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也是文化知识的 教学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信息的转换与编码时,译者 只有具备了双语言能力和双文化能力才有可能翻译出高质 量的作品但是任何外语文化的学习都不能不以自身的母语 文化为基础,脱离了母语文化的外语学习,如同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要让学生意识到母语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要让学生 注意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学 会协调两者之间的差异,这将有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 借鉴英语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不同环境下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从事国际领域的相 关工作奠定基础,这也就使得英语翻译教学具有了跨文化性 质因此,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 要的是要培养现代人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参考文献:[1] 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2004.[2] E. A. Nida. Languageo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3] 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4] 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犬 学出版社,2006.[5] 陈俊森,樊蔵蔵,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6] 刘宓庆.新编英汉对比与翻译[MI.中国对外翻译出 版公司.2006. 4.[7] 庄绎传•英汉翻译简明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2.[8]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9] 吕俊等.荚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作者简介:董芳(1981. 9-),女,湖北黄石人,湖北理 工学院讲师,硕士在读学历,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