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题—第三代行为疗法4887.doc
14页第三代行为疗法——接受与现实疗法ACT alay总结目录前言:认知行为疗法的历史发展1 ACT概述 1.1 ACT认识前提:1.2 ACT基本架构1.2.1 哲学基础—— 功能情境主义1.2.2 心理学理论基础—— 关系参照理论1.2.3 治疗目标与六大核心概念1.2.4 ACT 6 个关键过程ACT网站:2 ACT具体内容:2.1 持续困扰的情绪2.2 RTF的基本前提(1)人类思维局限(2)逃避痛苦(3)人往往会逃避感受,而带来的后果是双倍的4) Dose(5) 问题具体的思维过程(6)ACT疗法中的自我以及自我和谐观(7)从价值观角度的自我接纳参考文献 前言认知行为疗法的历史发展第一代行为疗法华生和斯金纳提出了行为主义理论后, 到20世纪50-60 年代,临床治疗领域便先后出现了两大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的行为治疗方法:一派以斯金纳的操作心理学和激进行为主义为基础, 发明了代币法等以强化方法为特色的行为矫正技术另一派以刺激-反应(S-R)学习理论为基础, 发明了系统脱敏法等治疗方法这些传统行为治疗理论后来被归纳为第一代行为疗法第二代行为疗法20 世纪60-70 年代,Beck 与Ellis 的认知方法也被划为第二代行为疗法(袁弘, 王蕾, 2007)Beck 等人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 CT),Ellis 发展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Behavior Therapy, REBT), 将治疗视野拓展到认知领域。
以及,后来的治疗师融合以上内容形成的今日统称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实证:近二三十年以来, 大量实证研究支持着认知行为疗法的成功(Chambless, Sanderson, Shoham,Johnson, Pope, Critstoph, et al., 1996)第三代行为疗法(曾祥龙等,2011)产生背景:(1)随着治疗实证研究地深入, CBT 关于改变过程与机制的核心理论受到了挑战:研究者发现治疗效果会出现在CBT理论所假定的关键干预内容出现之前(Craighead.et al, 1994), 原先被看重的认知内容的改变并不能解释CBT 的效果(Burns & Spangler, 2001),几项元分析的结果表明“认知疗法中单纯的认知内容的干预并没有带来更多效果” (Dobson & Khatri, 2000, p.913)2)哲学上受到语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原来的机械论假设被弱化, 实用主义和情境主义的假设在治疗领域浮出水面(Biglan & Hayes,1996; Jacobson, 1997)代表DBT辨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Linehan, 1993)MBCT内观认知疗法(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 Therapy, MBCT; Segal, Williams, &Teasdale, 2002),ACT Steven C.Hayes 发展的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Commitment Therapy, ACT)。
特点:第三代行为疗法更强调情景与症状的联结性,通过正念技术来达到接纳的目的;用体验性的改变策略补充直接的认知说教性的策略;旨在寻求建立更宽广、灵活、有效的应对方式而不仅针对狭窄的心理问题的具体认知内容进行反驳;治疗强调所检验问题间的联系性(Hayes ,2004)1 ACT概述ACT(ACT应该读作一个完整的单词,而非单独的大写首字母)接受与现实疗法,又称为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于上世纪90 年代初由美国治疗师StevenC. Hayes 提出以关系框架论(RBF)为理论基础,这是一种研究人的思维如何工作的基本模式(Hayes,etc,2001)该疗法以功能情境主义为哲学基础, 立足于人类认知和语言基本性质的实证研究, 旨在通过平衡接纳与改变来提高心理灵活性ACT认为:由于个体的逻辑思维面临的是本身从未打算去做的事情,所以结果中会包括了产生痛苦思维好似多棱镜,通过他看世界如果坚守在自己的心理伤痛的镜头下,那么就难以避免伤痛ACT元素包括:去除融合,接受心态,集中注意力和价值观技巧:联系,比喻,基本原理,其他(词汇重复,身体表达,水流上的落叶,流沙的隐喻,中国指套的隐喻等) 认证:ACT界绝不认证ACT临床医师。
实证:ACT训练在临床医师的实践中普遍有效(Strosahl.ect,1998)1.1 ACT认识前提:自杀的想法很普遍,RBT则探求其原因在人的一生中,有一般可能会产生出自杀的想法,程度从中等到严重不等,总共持续时间至少2周;而且非常小的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偶尔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Chiles & Strosahl, 2004)约有30%的成年人在某个时候会具有明显的精神失常的症状,而且约有50%的人会在一生中出现某种失常,其中有接近80%的个体会出现不止一种严重的精神失常的症状(Kessler.ect,1994)1.2 ACT基本架构 alay总结 哲学基础—— 功能情境主义ACT 采取一种功能情境主义(functional contextualism)的哲学取向, 且这一点决定了它们和先前的行为疗法在问题定义、治疗目标以及治疗策略与具体技术的不同(Hayes, 2004a)功能情境主义与机械论相对立, 强调理解事物与分析问题必须动态地考虑整个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但另一方面, 为防止不断扩大背景而导致无限后退, 情境主义采取实用主义方法, 根据不同目标分析到可以理解问题或有效采取行动为止, 并认为这才是对事实的恰当描述。
由于以预测和影响行为为目标, 行为分析被置于功能情境主义哲学的宽框架中, 其核心命题为, 心理事件被看作是“一系列正在发生于有机体整体与历史和环境决定的情景之间的交互作用” (Hayes,1993)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 ACT 对那些“负性的”、“非理性的”心理事件也保持开放态度, 因此采用冥想(mindfulness)、去融合(defusion)等技术这些理论强调一个事件是否要被改变取决于其功能(function)而非其认知内容和语言形式(form), 进而更多关注功能而不再局限于“原始的认知内容的改变”(如直接改变不良情绪或不合理信念本身)情境主义对描述事实的判断标准, 也使得ACT 治疗师会让来访者不要相信大脑的一些自动化的判断(Hayes, 2004b) 心理学理论基础—— 关系参照理论关系参照理论(Relational Frame Theory, RFT)是关于人类认知和语言基本性质的心理学理论,将近20 年来已有数十篇实证研究支持该理论, 并于2001 年编撰成书(Hayes, Barnes-Holmes, &Roche, 2001)关系参照理论作为ACT 的理论基础关系参照理论:人类具有极强的衍生和联合刺激物之间关系的能力。
治疗目标与六大核心概念ACT 的目标在于提高心理灵活性, 即更多地与此时此刻联结, 在改变与坚持某种行为之间保持灵活, 进而实现有价值的结果(Hayes, Luoma,Bond, Masuda, & Lillis, 2006)如上分析, 语言过程给人们带来了痛苦, 但是人们又不可能取消语言功能, 所以ACT 的努力是对这些语言与情景的错误联结过程进行控制, 改变它们的功能(Hayes,2004b)1.2.3 ACT提高心理灵活性的6 个关键过程(Harris, 2009;Hayes et al., 2006): (1)接纳(acceptance):帮助来访者建立一种积极而无防御的态度拥抱各种经验,与逃避经验相反2) 认知去融合(cognitivedefusion):调整思维、想象和记忆的功能以及来访者与它们的相互作用, 退后一步去观察这些内容而不陷入其中3)情景化自我(self-as-context):改变来访者关于“自我”的概念, 从一种被评价的概念化的自我, 转变成一种作为各种心理事件的载体的自我4)此时此刻(being present):将注意力放在当前的情景与正在发生的事情上, 而不是过去和将来。
学会以一种非评价的方式感受当下的过程5)澄清价值观(value):在生活的不同领域帮助来访者寻找生活的方向, 建立有意义的生活价值观是一个不断被实践的方向而不是某个具体的可实现的目标6)承诺的行动(committedaction):帮助来访者将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并加以实践 这6 个核心过程可分为两组:接纳、认知去融合、联结此时此刻、情境化自我这四者属于接纳与正念(心智觉知, mindfulness)技术; 联结此时此刻、情景化自我、澄清价值观、承诺的行动这四者属于承诺与行为改变技术综合运用接纳与改变的策略, 这就是“接纳与承诺疗法”的名称由来(Hayes et al., 2006)ACT网站:RTF网站: 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看ACT网站: 2 ACT具体内容:2.1 持续困扰的情绪 从更广阔的角度思考如果持续困扰的情绪不成问题,生命轨迹会如何改变 运用句式:如果我并非/......不存在的话,那么我就可以/我会变得...... 如社交焦虑,确实想和别人交往,但其恐惧使他不能采取有意义的行为,与他人交往的渴望并不是眼下真实存在的,就是不在场的痛苦为痛苦而不能过上自己的生活,从而更加痛苦。
然而要知道越是想要消除眼下的这些痛苦,就会感到更加痛苦,尤其是这种不在场的痛苦从而,过上另一种生活前提:本理论认为你的生活比自己看重的(就是你感受的痛苦)还要重要所以,所做的一切与痛苦无关,不是为了避免痛苦,而是要过自己真正的生活2.2 RTF的基本前提人类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相互关系的网络,即关系结构的控制这些关系构成了人类语言和认知的核心,从而使人类可以通过间接经验去学习知识具体:(1)人类思维局限人类的思维能将自己的环境、思维、情感、行为倾向行为中的某个事物,和现实中的环境、想法、情感中的其他事物,主观的用任何方式联系在一起(如一致,相似,更好,相异,部分,原因等),作为进化的结果,可以让我们创造发明,同时也给我们带来痛苦实证上,即使是很小的婴儿也如此(Hayes,S.C & Smith,S,2010)可见是思维的方式让我们产生了痛苦(2)逃避痛苦往往,痛苦个体会运用不去想某些物体或者文字,通过压抑某种想法,从而逃避痛苦事实结果:越是不想,很快就会再次出现,并且出现频率更加高(Dan Wegner,1994)如OCT,有认为部分严重的强迫症在思考上总会花更多力气不想某些念头;而且如果告知普通人不去想某些念头的话,其也会因为自己的负面想法而感受到更加的不快(Marcks & Woods,2005)。
可通过计算同一种让自己痛苦的念头,或者痛苦时候出现的念头,在一周中出现了多少次去了解而且,情绪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是同样的道理,实证表明当压制住眼下的情绪是,最终此情绪会唤起思维,那么压制的方法会同时激发起思维和情绪(Wenzlaff & Wegner,2000) (3)人往往会逃避感受,而带来的后果是双倍的 逃。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