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取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纳税调整及账务处理.doc
2页提取和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纳税调整及账务处理近年来,有关会计和税收法规的颁布实施,对完善企业所得税会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提取和转回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纳税调整和账务处理方法作以下探讨一、 提取减值准备当期的账务处理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在计算当期利润总额时扣除 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必须遵循据实扣除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根据财务会计制度等规定提取的任何形式的准备金(包括资产准备、风险准备等)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由此可见,因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应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期间,与税法规定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各项资产损失的期间不同,由此产生按照税法规定不允许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但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计入计提当期损益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差异,作为当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并在当期进行纳税调增,计算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有关所得税会计处理如下: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当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递延税款借项=当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借项。
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时,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时,借:所得税,递延税款;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二、计提减值准备后资产折旧或摊销额差异的账务处理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应当按照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账面价值及尚可使用寿命或尚可使用年限(含预计净残值等的变更,下同)重新计算确定折旧率、折旧额或摊销额税法规定:企业已提取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如果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可按提取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确定可扣除的折旧额或摊销额由此可见,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尽管计提减值准备后的资产账面价值减少,但资产尚可使用寿命或尚可使用年限有可能缩短因此,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重新确定的折旧额或摊销额,小于税法允许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抵扣的折旧额或摊销额的差额,作为当期转回的前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减后,再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二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重新确定的折旧额或摊销额,大于税法允许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抵扣的折旧额或摊销额的差额,作为当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加上后,再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有关所得税会计处理如下: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当期转回前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当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递延税款借项=当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递延税款贷项=当期转回的前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借项+递延税款贷项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时,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时,借:所得税,借(或贷)递延税款;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三、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恢复的账务处理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价值得以恢复,因资产价值恢复而转回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的规定应计入当期损益,并增加企业的利润总额税法规定:企业已提取减值、跌价或坏账准备的资产,若在纳税申报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因价值恢复而转回的减值准备应允许企业进行纳税调整由此可见,对于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因价值恢复产生的纳税调整金额为价值恢复当期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计入损益的金额,作为前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的转回,当期应进行纳税调减,并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有关所得税会计处理如下: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当期转回前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递延税款贷项=当期转回前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贷项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时,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时,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因资产减值准备转回而调整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根据会计制度规定按尚可使用寿命或尚可使用年限重新确定的折旧额和摊销额,与根据税法规定按提取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确定的折旧额和摊销额之间的差额,其纳税调整及相关会计处理应比照上述有关提取减值准备后的资产折旧、摊销的方法处理四、处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的账务处理 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企业处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时,确定的处置损益应计入当期损益,其计算公式为:处置资产计入利润总额的金额=处置收入-按会计规定确定的资产成本(或原价)+按会计规定计提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额)+处置资产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余额-处置过程中发生的按会计规定计入损益的相关税费(不含所得税)。
税法规定:企业已提取减值、跌价或坏账准备的资产,如果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转回的减值准备应允许企业进行纳税调整,即转回的准备部分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其计算公式为:处置资产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处置收入-按税法规定确定的资产成本(或原价)+按税法规定计提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额)-处置过程中发生的按税法规定可扣除的相关税费(不含所得税)由此可见,除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取得的资产按会计规定确定的资产成本(或原价),与按税法规定确定的资产成本(或原价)不同外,其余情况二者一致;对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按会计规定计提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额),与按税法规定计提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额)不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按会计规定计入损益的相关税费(不含所得税),与处置过程中发生的按税法规定可扣除的相关税费(不含所得税)一般一致在处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上述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计算的在处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时计入利润总额的损益(一般较大),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一般较小)不同,其差额应按以下公式计算:因处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产生的纳税调整金额=处置资产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金额-处置资产计入利润总额的金额。
上述纳税调整金额作为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应当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减去该差异后,再计算出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由于计算结果为负数,故应当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加上上述纳税调整金额有关的所得税会计处理为: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按上述规定计算的因处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各项资产产生的纳税调整金额±处置当期按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确定的折旧额或摊销额等影响当期利润总额的金额与按税法规定确定的折旧额或摊销额等影响当期利润总额的金额的差额)×现行所得税税率;递延税款借项=当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递延税款贷项=当期转回前期产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现行所得税税率;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税款借项+递延税款贷项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时,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企业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时,借:所得税,借(或贷)递延税款;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