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词曲五首教案.pdf
5页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第 1 课时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 十五从军征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明确: 意象 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明确: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 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 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 ”感人至深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明确: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 返回家中 “ 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 )希望落空 彻底失望 (家中无人 )悲哀流泪,心茫然 (“出门东向看 ”)。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目标导学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明确: 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明确: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明确: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明确: 不好 “折 ”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 ” 即 ”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明确: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明确: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明确: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猛烈,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的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三、板书设计十五从军征总写:十五从军八十得归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野兔野鸡旅谷旅葵泪沾衣裳兵役残酷战乱频繁灾难深重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咏雪 奇异瑰丽比喻、细节描写送别 依依离情夸张、渲染、留白第 2 课时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山坡羊 潼关怀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中体会过辛弃疾豪放的词风,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他的词,来看看出自同一作者之手的词有何相似与不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何处望神州”的感叹?明确: 这首词是作者到镇江去做知府时所作,镇江, 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 )北固亭时,想到大好中原已沦落到金人之手,心中悲愤不已,触景生情,故而发问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的“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这一句是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 “悠悠 ” 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3赏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明确: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 ”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 不断壮大 而“ 坐断东南 ” ,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4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明确: 词人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 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 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呼声。
5再读全词,概括本词的主旨明确: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现实全词饱含着作者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目标导学二: 过零丁洋1认识作者,了解背景文天祥 (12361283),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全力抗元,兵败被俘,始终不屈于元人的威逼利诱,最后从容就义此诗是作者的代表作,创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过零丁洋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写此诗以明志节2赏析诗句,把握情感与主旨(1)诗的首联写了哪两件事?明确: 一是受到皇帝选拔,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2)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运用对偶的修辞以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明确: 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3)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妙在何处?明确:“ 惶恐 ”“ 零丁 ”反复出现,巧借两个地名,渲染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影响深远。
请说说你的理解明确: 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现了民族气节5)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简要分析明确: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宣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目标导学三: 山坡羊 潼关怀古1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及诗歌体裁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文学家他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 年 ),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 山坡羊 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散曲:到了元代,出现新兴的体裁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二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套数和小令两种基本形式套数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天净沙山坡羊 都是有标题的小令本篇“山坡羊 ”是小令的曲牌名, “ 潼关怀古 ”是标题2品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与情感1)反复朗读课文,说说这首小令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几层?每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 共写了三层。
第一层:“峰峦如聚 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 “望西都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由潼关的险要地势想到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及曾建都长安的历代王朝,抒发怀古情思第三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从对现实场景的描写转入议论抒情,诗人通过对历史清醒的认识,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到无比愤慨和深切同情2)请自选角度品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明确:“ 聚” 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用“聚 ”“ 怒”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地势险要的特点3)你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明确: 王朝之 “ 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而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在这首小令中是曲眼,有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4)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明确: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对秦汉各朝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三、板书设计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上阕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下阕怀古:万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过零丁洋叙事步入仕途,起兵抗元国家危难,命运艰辛形势险恶,境况危苦抒情 舍生取义,名垂青史忧国之痛为国捐躯豪情壮志山坡羊 潼关怀古写景山:峰峦如聚(视觉)水:波涛如怒(听觉)怀古抒情望:西都意: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 做了土主旨议论兴、亡百姓苦可取之处1.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讨以把握诗歌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2能够依据诗、词、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如十五从军征 作为叙事诗, 侧重把握诗歌的叙事结构; 过零丁洋是抒情律诗,注重诗句赏析不足之处1.由于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对作品的情感和深刻内涵难以理解透彻2对于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只作了简要介绍,没有进一步作比较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