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最新5篇.doc

27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90845373
  • 上传时间:2022-10-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7K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最新5篇就高中阶段而言,语文是三大根底学科之一,可谓地位突出,举足轻重而备课,尤其是编写教案是搞教学工作中不可缺的一个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下面给您带来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初步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p 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主要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解读古典小说的人物个性,培养文学审美才能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情节构造,解读林黛玉人物性格教学难点: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主要手法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看视频、听音频朗读法(集体朗读、指定学生朗读讨论法;教师导读法;品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大家仔细观看视频中的故事情节开展,视频放完了,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吗?没错就是《红楼梦》那林黛玉进贾府看到的是怎样的豪门家族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个美丽的女子走进贾府,走进《红楼梦》,进而走进林妹妹的内心。

      如今开始我们的新课《林黛玉进贾府》板书标题)(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①同学分享课前搜集资料,介绍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明确: 曹雪芹(约17___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曹頫之子)关于《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开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出色的现实作品它以贾史王薛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为高鹗续写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详细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②初识林黛玉昵称:林妹妹字:颦颦(宝玉送之)名号:潇湘妃子爱好:吟诗作赋最喜欢读的书:《西厢记》家世:父亲林如海,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于黛玉十岁左右去世。

      生平:从小聪明娟秀,与诗书为伴后因父母双亡,便常住贾府,虽为寄人篱下的孤儿,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是封建思想的叛逆她蔑视功名利禄,与宝玉相知相爱但这一爱情最终被扼杀,黛玉泪尽而死,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身世(木石前缘):前世的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宝玉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每天给绛珠草灌溉,绛珠草修成人形以后,为了偿报灌溉之情,所以随之到凡尘,上演这悲金悼玉的故事③初读课文,结合文章标题,概括本文主要内容明确: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母有两个儿子贾赦、贾政,一个女儿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1.上节课我让同学们课后预习了这篇小说,如今大家在课上默读一遍课文并以语文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讨论得出本文的情节由七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如下:第一部分(1):林黛玉初进贾府第二部分(2~4):拜见贾母、邢王夫人、迎探惜三姐妹第三部分(5~6):初见凤姐第四部分(7~11):拜见两位舅舅,介绍宝玉第五部分(12):陪贾母进晚餐第六部分(13~14)宝黛初会第七部分(15~16)安排起居通过梳理文章构造,我们知道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以及所见到的人物:她先到贾母院,见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后去贾赦院,但没见着,又去贾政院,也没得见,最后回到贾母院,见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宝玉。

      2.大家默读课文,分析^p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林黛玉?(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p 黛玉人物形象①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缺乏之症小结:众人眼里的林黛玉:众人是从亲友和长辈的角度关心黛玉的身体,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小结: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王熙凤从讨好贾母的角度出发,看到了她容貌标致,气派非凡凤姐是见过世面的,见多识广这段话出自凤口,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③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小结:贾宝玉心中的林黛玉: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了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楚楚可人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表现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风流俊逸病美人图。

      脂砚斋评点: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假设不是宝玉,断不能终知黛玉是何等品貌)(2)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行为、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p 黛玉的性格特点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不得了,“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课时待众人渐渐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随意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③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非常让步④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正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小结:因母亲早亡,又无兄弟姐妹扶持,尽管外祖母口口声声“心肝儿肉”地疼她,林黛玉却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待人处世总慎重多虑,礼节周到从人物的行动和细节,也说明其教养非一般,聪明识礼3)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分析^p 黛玉的性格特点①黛玉答复贾母:“只刚念了《四书》。

      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②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小结:从黛玉刚开始回贾母“只念了《四书》”,后觉得不妥,会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第②句笑着推辞大舅母的赐饭,可以看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3.“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小说中是怎样表现的?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呢?【要求】分组活动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并讨论分析^p ①大舅母留她吃饭时;②在王夫人那里择座;③在贾母房里吃饭的时候;④对读书的答复;⑤初见贾母的时候;⑥当贾母介绍王熙凤的时候;体弱多病,美丽多情的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非常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细心机敏、自尊自卑是她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小说中对王熙凤、贾宝玉的服饰极尽笔墨甚至丫鬟们也有简单的服饰介绍,同学们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黛玉的服饰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记写黛玉的服饰了?明确:作者用这种方式更显她的素雅,纯美,无需用外在的服饰来修饰,已经很完美了五)小结作业小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完毕课堂作业:林妹妹不仅仅美在外表,美在气质,其实她还是一个才女大家课后搜集林黛玉的诗词,这些诗句都很契合她的实际,细细品读,进一步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下节课我们就“我看林黛玉”这个话题再来讨论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本文是一篇古典小说,因此重心在情节开展,人物分析^p 上本堂课的教学,抓住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从作者的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描写手法,让学生理解林黛玉的形象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的,到达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高中语文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的:1、理解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掌握一些文言词的词义2、正确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动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2、难点:学习评述荆轲这一历史人物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结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高中语文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的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说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寡人之于国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