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工程第04章.ppt
33页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发展 道路的探索,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而且研究包括人类原始史在内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不仅研究西方社会,而且研究东方社会他们对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的研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而又以晚年最为突出大体说来,在其早年和中年,重点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在其晚年则重点研究俄国社会发展道路和人类原始史马克思、恩格斯晚年之所以注重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是由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陷入低潮,而东方人民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他们寄希望于东方革命的胜利能够激发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通过东西方革命的互动,从而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目录,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分析 一、1853年及其以前的时期 二、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 三、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 四、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 第二节 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和探索 一、俄国公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 二、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历史环境和前提条件,目录,第三节 马克思晚年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 一、古代社会史研究的文化环境和目的 二、古代社会史研究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历史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发展的不同时期的著作中,这一概念的义并不完全相同,应该按照他们的经济社会形态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考察“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在不同时期著作中的具体义。
弄清“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的确切义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对于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五种经济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坚持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1853年及其以前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形成的一部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们提出了关于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的最初见解在这里,他们把资本主义以前的历史划分为三种依次更替的所有制形式,即“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叙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来共产主义社会代替的历史规律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看做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四种社会形态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社会形态即无阶级的原始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当时尚发现在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对欧洲历史的研究,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但这种理论尚完全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到了19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开始研究东方社会,把视野从西方扩展到东方。
1853年,马克思发表了《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文章在后一篇文章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亚洲式的社会”、“亚洲社会”概念,并把它和“西方式的社会”、“西方社会”相区别二、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1857—1859年,马克思对亚洲社会和欧洲社会进行了比较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他在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理论这反映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导言》、《序言》等著作中第一,研究了原始所有制形式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把原始所有制分为三种形式,即“亚细亚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与这三种所有制形式相适应,形成亚细亚公社、古代公社、日耳曼公社三种人群共同体他认为,这三种所有制形式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比较,彼此之间具有一些共同点,如都是劳动者和劳动的客观条件相结合、个人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于共同体等;但它们之间又有区第二,研究了从所有制的“原始形式”向“派生形式”的转变马克思认为,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虽然都是所有制的原始形式,但已经不是最原始的形式,而是或多或少改变了形式的原始形式,最原始的形式马克思当时尚发现。
他指出:这些公社“已经是历史的产物,不仅在事实上,而且在人们的意识里也是如此,因而是一个产生出来的东西”这些公社既是原生的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同时又是从原生的社会形态向派生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即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而派生的社会形态则包括奴隶社会、农奴制社会(封建社会)等第三,研究了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演进从三种土地所有制的原始形式的性质来看,它们是在空间上并列的,都是从“原始形式”向“派生形式”的过渡形式,属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是在时间上依次更替的而从“原始形式”向“派生形式”的过渡来看,马克思认为由这三种所有制的“原始形式”产生出来的“派生形式”,又是在时间上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即它们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两个思想:一个是人类社会早期是公有制,后来公有制过渡到私有制;另一个是越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个人对共同体的依赖性越强,后来个人对共同体的依赖性逐渐减弱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序言》是对“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中提出的社会形态划分理论的总结和升华在这里,马克思把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生产方式,看做是前资本主义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几种社会形态。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这一时期认为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亚细亚社会、古希腊罗马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亚细亚社会尚不是后来所说的原始社会,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三、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第一,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仍然使用“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把它作为历史发展中的第一个社会形态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欧洲和亚洲、东方和西方历史发展的共同性,着重强调了作为人类历史发展中第一个社会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作为表述“土地公有制”的术语,它除去在亚洲存在之外,在欧洲古代也曾经存在过 第三,“亚细亚生产方式”指的仍然不是“人类原始史”,因为这时科学尚提供“人类原始史”的材料四、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并根据摩尔根提供的历史材料及其他关于上古史的新材料,说明了人类原始史,科学地确定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地位,即它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兼有公有制社会和私有制社会、无阶级社会和阶级社会的两重特点,用更为科学的原始社会概念取代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位置,完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依次演进的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理论。
第二节 对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和探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知识分子中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与俄国一些民粹派革命家和理论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这些革命家和理论家为马克思研究俄国问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另一方面,俄国革命者迫切要求马克思对俄国革命给予具体指导这些都成为马克思研究俄国问题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动因恩格斯对俄国社会问题和俄国社会发展道路也十分关注一、俄国公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兼有公有制社会和私有制社会、无阶级社会和阶级社会的二重特征它与原生形态的公社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所有较早的原生形态的公社,都是建立在自己社员的血缘亲属关系上的;农业公社割断了这种牢固而狭窄的联系,就更能扩大范围并保持和其他公社的接触二是在农村公社内,房屋及其附属物——园地,已经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可是远在农村公社出现以前,公有的房屋曾是早先各种形式原生形态的公社的物质基础之一三是虽然耕地归公社所有,但定期在各个社员之间进行重分;每一个农民用自己的力量来耕种分配给他的田地,并且把生产出来的产品留为己有,然而在较古的原生形态的公社中,生产是共同进行的,只有产品才拿来分配。
二、俄国公社实现“跨越”的历史环境和前提条件,为了表述上的简洁,人们把马克思所说的“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表述为“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马克思全面地分析了实现这一“跨越”的历史环境和前提条件历史环境,1.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公社保持到今的唯一欧洲国家,它不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2.俄国农村公社是与资本主义同时代的,这有可能使它不经受资本主义的苦难而吸收其积极成果,并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俄国农村公社处在资本主义陷入深刻危机、即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时代,这可以说是俄国公社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最根本的社会条件 4.是俄国革命是挽救俄国公社并保证其正常发展的重要途径,三、对俄国民粹派错误观点的批判,民粹主义是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俄国,因它的代表人物以人民的“精粹”自居,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发动农民推翻沙皇政府,因而有“民粹派”之称俄国的民粹派反对沙皇政府的斗争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情和支持但他们的思想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因而也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
一)对把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说成是一般历史哲学理论的批判 (二)对认为俄国农村公社自身能长出社会主义的批判 (三)对企图把俄国农村公社和现代工业相嫁接实现社会主义的批判,,第三节 马克思晚年对古代社会史的研究,马克思晚年在继续写作和修改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同时,深入研究了古代社会史,做了大量阅读古代社会史著作的笔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一、古代社会史研究的文化环境和目的,1879—1882年,马克思在阅读、研究这些人类学著作的过程中,撰写了五个笔记:《柯瓦列夫斯基笔记》、《摩尔根笔记》、《菲尔笔记》、《梅恩笔记》、《拉伯克笔记》马克思晚年不仅没有在理论舞台和战场上销声匿迹,而且是以顽强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拓展着自己的研究视野,进行着新的理论创造,充实和发展着自己已有的理论成果马克思晚年研究古代社会史的目的和理论贡献在于,从哲学(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全面审视自己的理论,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用新的学术资料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其理论更加科学和完善二、古代社会史研究对唯物史观的验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状况如何,它们是如何演进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否适用于这些社会形态及其依次演进的过程,需要得到实证知识的论证和科学的检验马克思晚年的古代社会史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通过对前资本主义这几个社会形态的研究,论证、检验和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古代社会史笔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思考题:,1.如何理解“亚细亚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形态演变序列中的地位? 2.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思想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晚年所做的古代社会史研究对唯物史观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