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文学欣赏_荒诞派戏剧..ppt
26页• 英国的哈罗德·品特 法国的尤奈斯库 《秃头歌女》赏析 • (一)剧情及寓意 第一场 • 独幕剧:分11场 • 第一场:史密斯夫妇的“英国式”生活琐事: • 在英国伦敦郊区:接近大自然,但史密斯夫妇都关在屋里 ,过着封闭、乏味的生活 • 住着一对典型的英国中产阶级夫妇:饮食终日,无所事事 一间英国式的中产阶级起居宅 • 史密斯先生靠在英国式的壁炉边 • 坐在英国式的扶手椅上 • 抽着英国式的烟斗 • 看着一份英国报纸 • 他妻子坐在他身边,正缝补着英国式袜子 • 墙上大钟按英国方式打了17下 • 史密斯太太打破了英国式的长时间的沉默说:啊 ,九点了 接着以英国式的冷静、索然无味的口 气,沉完没了地谈着晚饭时的菜肴:土豆肥肉片 真好吃,英国色拉油不错,鱼挺新鲜,汤里的盐 比史密斯身上的还多…… • 接着谈到博比·沃森的死:史密斯先生说:他去世 已经两年了我们参加他的葬礼已经一年半了 人们谈起他的死已有三年了可怜的博比,他去 世已经四年了,尸体还有热气……后来发现博 比夫妇一家及其亲属全叫博比·沃森…… • 夫妇俩谈论的尽是诸如此类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彼此矛盾的乏味话题 • 第一幕寓意 • 反复强调“英国式”,即强调生活的单 调、沉闷、乏味、枯燥、无聊。
对博 比·沃森死讯的荒谬谈论,则表现了人 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对死亡的淡漠 • 第二至四场 • 第二至三场:玛丽报告马丁夫妇来访 • 第四场:马丁夫妇对白但二人不认识, 经过烦琐、曲折的对话,最后发现原来二 人“住在同一间房,而且睡同一张床,有一 个共同的女儿,是夫妻” • 寓意 • 说明人与人之间惊人的隔膜 • “夫妻形同路人”,便是这种隔膜最深刻的 写照 • 第七场 • 第七场:主客相见马丁夫妇分别讲了所谓“特别 和更特别”的故事 • 故事一:在咖啡馆旁边,看见一位衣冠楚楚的先 生,50上下年龄,单膝跪地,身子前倾我走近 他身边,看看他在干什么原来他鞋带松了,正 在系 • 故事二,在地铁里看见一位先生坐在长椅上静静 地看报对如此普通的事感到“特别”,说明贫乏 现实之乏味 • 寓意 • 马丁夫妇的故事,说明现实之乏味无聊,没有“特 别”的事,没有传奇和诗意 正如《圣经·旧约·传 道书》所言:“日光底下并无新事” • 第五至六场 • 第五、六场:马丁夫妇睡着玛丽向观众 旁白:他们不是夫妻,马丁的女儿右眼白 左眼红,而马丁太太的女儿左眼白右眼红 • 寓意 • 其一再次重申人与人之间之隔膜,人际关 系之虚伪甚至恶劣,好朋友竟然不能确定 对方的身份;连对方身份都不能确定,却 登门造访,佯装亲密;既然是好友,何必 趁其熟睡,发人隐私。
其二说明世间真相 之难明,从观众角度看,始终不能确认马 丁夫妇关系之真伪 • 第八场 • 第八场:消防队长前来拜访,五个人物之间(玛 丽不在场)毫无意义地就无聊琐事进行争论,对 话充满悖谬、荒唐、反逻辑特征消防队长讲的 故事:“一头小牛吃了过多的碎玻璃因此,他不 得不生产了他生下了一头母牛可是小牛是个 男孩,母牛不能叫他‘妈妈’母牛也不能叫小牛‘ 爸爸’,因为小牛太小了所以,小牛只得和一个 人结了婚,市政府当时采取的所有措施都是按时 行的情况所规定的 • 该剧表明:世界是荒谬的,毫无理性,毫无逻辑 的因此人对荒谬世界的描述也必然是荒谬的 而荒谬中包含的“寓意”,需要象消防队长所说的 那样:“要由你们把它找出来 • 第九场 • 第九场:玛丽与消防队长重温旧情,玛丽朗诵诗 歌《火》:各种灰烬在树丛中闪耀发光,/一块石 头起了火,/城堡起了火,/森林起了火,/男人们 起了火,/女人们起了火,/鸟儿起了火,/鱼儿起 了火,/水起了火,/天起了火,/灰起了火/,烟起 了火,/火起了火,/一切都起了火,/起了火,起 了火 • “火”的寓意 • 正面意义:激情、理想;反面意义:欲望、愤怒 、狂躁、灾难。
佛家所谓“三界如火宅消防队 长“灭火”的寓意:一为熄灭热情、活力;一为消 灾 剧本描述了现代生活的两个极端:灰烬和火 ;无聊、乏味和狂躁、反悖 • 第十场:讨论《火》诗马丁太太认为毛骨悚然 ;马丁发生认为诗中有某种热情;消防队长认为 十分出色:“是我的世界观,我的梦想,我的理想 消防队长临走前点题:“秃头歌女怎么样了?” 史密斯太太:“她总是照老样子打扮,戴着帽子 ” • “秃头歌女”的寓意 • “秃头歌女”一词来源于演员念错的台词,本无意 义,但贝克特以此为剧名,便有了意义: • 隐喻生存的悖谬喻指剧本所描述的生活一如“秃 头歌女”:怪诞、丑陋、可憎、荒谬老样子”喻 指生活一如既往的乏味;“戴帽子”喻指生活丑恶 的真相被掩盖,不为人们所认识 • 第十一场:两对夫妇相对而笑,各说各的 ,无法勾通、交流史密斯先生突然大喊 :“打倒鞋油!” • A、毫无意义,仅仅表现思维的无理性; • B、有意义:鞋油是工业产品,是商品,是 现代社会的标志,该句因而成了一句革命 口号,即打倒异化人性的时代,打破沉闷 ,荒诞的生活,是被压抑生活的揭竿而起 ,具有反叛意义 • 结尾1及寓意 • 剧本接着描写:黑暗中全体成员举起拳头愤怒到 极点,狂呼:不从那儿子走,从这儿走…… “那 儿”指恶劣的生存现状,死水般的生活;“这儿”指 希望和新生活。
——这是对荒谬生活的突围 • 结尾2及寓意 • 当喊声停止,灯光复明,马丁夫妇重复着史密斯 夫妇开头的生活,准确无误地重复着史密斯夫妇 的对白 说明反抗失败,希望幻灭,混乱、乏味 的生活在继续 • 《秃头歌女》: • 1 现代人的绝对孤独不可交流导致的人 伦关系的荒谬感 • 2 生活的庸俗乏味,人生的抗争以及无 可抗争 • 《椅子》: • 1 人在意义追寻中在反抗荒谬中最终依然沦 为荒谬,丧失自我,追求奋斗也是荒谬的 • 2 人和人无法沟通,即使真的有拯救人类的 途径和希望,即使真的有真理,也和现代 人毫无关系 • 一、荒诞派戏剧的奠基者 • 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剧作 《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 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原因:“由 于他的作品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性的形 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 • 二、生活简史 • 1906年4月13日,贝克特出生在爱尔兰都柏 林一个犹太家庭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三 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学士学位 • 1928-1930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英语, 担任双目失明的意识流大师乔尹斯的助手, 参与整理《芬内根的觉醒》手稿。
•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研 究笛卡儿哲学,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8年定 居巴黎,二战期间因参加抗德运动,被迫 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战后一直在巴黎写 作 • 1989年贝克特在一家简陋的养老院悄然去 世 • 三、主要作品介绍 • 贝克特的创作以《等待戈多》(1952)为 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写诗歌 和小说,后期主要写剧本贝克特的文学 成就主要在戏剧方面同时用两种语言写 作,早期用英语,后期用法语较有代表 性的诗集有:《回声之骨》(1936)等 • (一)剧情 第一幕:等待 • 两幕剧: • 第一幕:黄昏乡间小路旁四野空旷,只 有一棵秃树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狄 狄)和艾斯特拉冈(戈戈)在等待戈多 但不知道戈多是谁,什么时候来为了消 磨时间,脱靴子,察看帽子,斗嘴 • 来者不是戈多 • 不久来了波卓和幸运儿前者是奴隶主, 后者是奴隶波卓用绳子牵着幸运儿,用 鞭子打着幸运儿,声言要卖掉他幸运儿 哭泣 一男孩上场,说戈多今天不来,明 天准来 • 第二幕:继续等待 • 第二幕:第二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同样的人物把第一幕的情景重演一遍 • 所不同的是,时间过去一天,树上长出几 片树叶,狄狄,戈戈在等待戈多的现实痛 苦上,又增加了记忆的痛苦。
感到可怕 • 戈多又不来 • 波卓主仆上场,前者已盲目,后者气息奄 奄 信使男孩上场,说戈多今天不来,明 天准来场上人物失望而归 • 戈多是谁?有人问贝克特,他说他也不知 道,如果知道,早就在剧中说出来了 • A、戈多即上帝, • B、戈多即波卓,代表爱情权力地位荣耀等 世俗理想 • 剧本第二幕波卓上场,戈戈和狄狄以为是 戈多,觉得得救了剧本的法文手稿中, 波卓也自称是戈多 可以如是理解:波卓 是世俗化了的戈多,是理想戈多的现实化 身,表明即使等来了戈多,生活也未必美 妙 • C、戈多即戈杜戈杜是巴尔扎克喜剧《自 命不凡的人》中一个神秘人物,人人谈论 又不曾露面,但他不露面胜似露面,就象 卡夫卡《城堡》中的C伯爵,操纵、把握着 很多人的命运,实际上隐喻一种神秘异己 的社会力量,比如命运 • D、戈多即希望,即“淑女”、“伊人”、“马 林鱼”等理想化的事物,是幻灭的西方人心 中渺茫的救星但“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 等的人 • E、戈多即未来 • 《等待戈多》: • 1 无望的等待是现代人的根本精神生活 • 2 希望是幻觉,压迫和痛苦是人生的主调 • 3 由于无法发现真相,现代人无法选择死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