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唐诗.doc
5页运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唐诗学号:200800906524姓名:陆秋献 班级:对外汉语五班什么是量化分析?量化方法是数学方法的一种,是白然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基本方 法用量化分析來研究唐诗,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通过专业数据库而來计量唐诗的数量,当 我们已知佼为准确的唐诗数量和作者数量后,便进一步考察其在初、盛、中、晚各个时段 的分布,由此见出唐诗创作发展变化Z大势;考察其在北南两方各地域以及各时期的分布 数最,由此见出唐诗创作中心之所在及其由北而南的演变情形;考察唐诗创作中的高产、 多产、小产、低产作者数,由此见出不同层级的作者对唐诗繁荣各具什么贡献;考察各层 级知名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分布情形,山此见出唐诗创作全盛期及衰落期之所在;考察知名 诗人在初、盛、中、晚不同时段的代群分布,由此见出各代群的内部构成、前后更迭、代 群间隔及具媲变规律这样一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分析和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研 究的视野,提供了新的信息和结论•首先,就來说说通过已知较为准确的唐诗数量和作者数量后,便进一步考察其在初、 盛、中、晚各个时段的分布,山此见出唐诗创作发展变化之大势表一唐代诗歌的发展态势初唐盛唐晩唐代表作家数375495801790诗作量343876511838417612作家树百分比11.615.324.824.5诗作最百分比6.815.236.434.9表一显示,从初唐到中唐,无论作者数还是诗作量,均呈明显的上升态势;中 唐与晚唐两大时段,作者数、诗作量则大体持平,而中唐略高。
就前三时段作者数 和诗作最的增长速度看,初唐到盛唐,增长率分別为32%和122.5%;盛唐到中唐, 增长率分别为61.8%和140.3%如果考虑到各时段时间长矩的不平衡状况,如初唐 时近百年,而盛唐仅五十余年,以约占前者Z半的时间而达到远超前者的数量,其 增长率就不是上述32%、122.5%所能限制的了在基本了解唐诗在儿大时段发展情形的基础上,我们试着以创作主体的多寡为基准, 考察其在北南两方各地域以及各吋期的分布数量,山此见出唐诗创作中心之所在及其山北 而南的演变情形众所周知,创作主体在作品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创作主体又 是以他所扎根的土壤为背景进行创作的,所以创作主体所生存的地域对其创作是冇着密切 关联的,所以南北两种不同的美学思想也势必会对创作主体产生巨人的影响,唐代的诗人 们B然也不例外的会受到这种影响在初唐与盛唐的吋候,北方过着平静而有序的牛活,同吋北方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 心,正是生产诗人的好土壤,所以这个时期北方的诗人就会很多到了中晚唐,安史之乱 使得北方又陷入了战乱Z中,从而造成了一是许多北方人的南迁,一是南方的开发这种 土壤所造就出来的诗人就不单单是北盛南衰的情形了。
纵观唐代诗人,据陈尚君先生考证, 京畿道有诗人226人,关内道有诗人6人,都畿道200人,河南道157人,河东道149 人,河北道245人,山南东道77人,山南西道4人,关陇道27人,淮南道60人,江南 东道404人,江南西道159人,剑南道66人,岭南道27人⑼就诗人总体数量来说,北 方要比南方多,但是在中晩唐,南方地区的诗人增长率远远要比北方高这说明了唐代诗 歌的创作群体是一个逐渐变迁的过程总体观来,唐代诗歌创作群经历了一个这样的演变 过程:初唐北方创作祥一枝独秀一>盛中唐南方创作群的兴起一>晚唐南北创作祥的合流考察各层级知名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分布情形,曲此见出唐诗创作全盛期及衰落期Z所 在表二不同层级诗作者的时期分布初唐盛唐中唐晩唐高产0299多产3123237中产25203955低产339450706668合计372484788769从表二可知,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层级分布中,作者数戢为 庞大的是低产层,但由于其作品量过少,故可忽略不计在中产作者群中,初唐略 高于盛唐,到了中唐、晚唐,则分别有人的增长在多产作者群中,初唐8人,盛 唐增至12人,至小、晚唐分别猛增至32人和37人。
至于高产作者群,初唐空口, 盛唐仅2人,中、晚唐各为9人据此可以认为:在最能体现作者知名度的高产、 中产作者群中,中、晚唐人数最多,潜力最大,产生知名诗人的概率最高与Z相 比,盛唐虽为唐诗最为辉煌的时期,出现了一批一流的大诗人,但就知名作者的数 量而言,却远不及中唐和晚唐,而略高于初唐如果考虑到一些知名诗人也出自中 产层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以中产层作者数初唐高于盛唐的情形论,初、盛唐两个 时期的知名作者数应是大体相当的需要说明的是,同为知名诗人,但其知名度还是有着大小(程度)、广狭(范 围)、远近(时间)Z分的如初唐的王、杨、卢、骆,在当时和后世均颇有诗名, 但如果将其与盛唐的李、杜、干-、孟比,显然不在同一最级;晚唐的姚、许、皮、 陆,虽为一时Z选,但较之中唐的韩、孟、元、口,仍是一•间有隔这就是说,我 们所讲的知名诗人并不是在同一量级上而言的,他们有的是对唐五代诗史乃至后世 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流大家,属精英作者;有的则是在某一特定时期发生影响的二流 诗人,只能算活跃作者尽管如此,却并不能因冇一流精英作者的存在,而忽略或 否定二流活跃作者所具有的知名度及其対唐诗的贡献就唐诗史而言,在某些特殊 的时期和关节点上,某些二流活跃作者所起的作用并不亚于一流精英作者,如人所 熟知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以其对宫廷诗风的批判和对骨力的呼唤,为走向盛唐作了 极有价值的先期铺垫和准备,便是显例。
如果上述说法站得住脚,那么,就可以在 不同创作层级的诗人中找出一些代表,看看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分布悄形了在广泛 杳阅历代诗选、诗评及作者别集流播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对初、盛、中、晚四期(五 代因知名诗人极少,故此处从略)作者了以甄别,分别遴选出最具影响力和较具影 响力的76位知名诗人:初唐:王绩、许敬宗、杨师道、李世民、上官仪、骆宾王、卢照邻、杜审言、 李唏、苏味道、王勃、杨炯、崔融、宋Z问、沈俭期、陈了昂盛唐:贺知章、张说、苏颁、张九龄、孟浩然、王昌龄、李硕、高适、王维、李口、崔颍,储光羲、杜甫、岑参中唐:皎然、韦应物、刘长卿、顾况、戴叔伦、钱起、郎士元、严维、耿漳、卢纶、李益、司空曙、李嘉祐、孟郊、权德舆、张籍、王建、韩愈、刘禹锡、白居 易、柳宗元、贾岛、元稹、李贺晚唐:姚合、许浑、张祜、温庭筠、曹邺、陈陶、杜牧、雍陶、赵嘏、方干、李群玉、李商隐、贯休、罗隐、陆龟蒙、皮FI休、韦庄、司空图、韩僱、马戴、杜荀鹤、郑谷考察知名诗人在初、盛、中、晚不同时段的代群分布,由此见出各代群的内部构成、 前后更迭、代群间隔及其嫗变规律表四三知名诗人及其作品量的分布盛唐中唐晩唐旨十诗量人数人数谍量高产层——2g7TO08多雇71OT310133688U403744中产层事3862712——11631236——————236合计UE184HK38M6W6据表三可知,在四个吋期的知名诗人中,除初唐有2人在低产层外,余皆为中 产层以上作者。
在中产层作者中,初唐人数最多,为8人;盛、中二期人数很少, 各为2人;晚唐则为空白多产层是人数最为密集的一个层面,初、盛、中、晚四 期分别为7人、10人、13人、14人高产层初唐为空白,盛、中、晚三期分别为 2人、9人、8人,其数量虽不及多产层多,但由于高产层人数本來就少,故就其 在该层级所占比例而言,实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再从四个时期知名诗人的诗作量看,初、盛、中、晚依次为1504首、5184首、11593 首、8645首,呈渐次升高,金晚唐略冇回落的趋势,就中以中唐为创作量的顶峰由此 前进一步,看看各层级知名诗人在该层级总数和知名诗人总数中所占比例:低产层2889 A, 知名者2人,所占比例不足1/1000;在76位知名诗人中也只占到1/38中产层151人,知 名者11人,所占比例为1/13.7,不足知名诗人总数的1/7;多产层97人,知名者44人, 所占比例近1/2,为知名诗人总数的1/1.73;高产层20人,知名者19人,所占比例几乎为 100%,为知名诗人总数的l/4o这些数据说明:其一,低产层很少能产生知名诗人,中产 层产牛的知名诗人所占比例不高,多产层作者中有一半可以成为知名诗人,高产层作者儿 乎全部是知名诗人。
其二,各层级知名诗人在知名作者总数中所占比例,随着其层级的提 高而捉高也就是说,层级越低,所占比例越小;层级越高,所占比例越大其三,知名 诗人以多产层和高产层的人数为最多,他们主要集中在盛、中、晚三人时期,而以中唐时 期的创作成就最为突出换言之,从初唐到晚唐,这两个层级的63位诗人共作诗26259 首,占全部唐代诗的半数以上,其人均诗歌占有量亦达417首;而仅在中唐一个吋期,两 层级的22位诗人即作诗11428首,人均诗量高达519首以上是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唐知名诗人的层级分布与代群发展的冇 关问题可以认为:唐诗人的知名度除与诗歌质量等因素有关外,在一定程度、范围内, 确少其创作数量呈正比例的关系;诗作量达到中产层z上限即百首以上,是成为知名诗人 的一个基木依据;而就唐人的创作实际言,多产层和高产层分布的知名诗人数最多,正是 他们,构成了唐诗作者队伍的主力阵容,并在初、盛、中、晚四大时期形成各具特点的七 个代群,在潮起潮落的更迭变化中,呈现出一些耐人寻味的规律性的现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