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英美新批评研究法.doc
11页第四讲 新批评研究法新批评是英美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四五 十年代在美国蔚成大势五十年代后期,新批评渐趋衰落,但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 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第一节 新批评发展概况“新批评” 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但这一流派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艾略特和瑞恰 兹艾略特可视为新批评的思想先驱他在1917年发表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中提出了一重要论点一一非个性论,这 一论点构成了新批评文论的基石艾略特强调批评应该从作家转向作品,从诗人转向诗本身为新批评提供方法论基础的 是瑞恰兹,他通过引进语义学的方法使人们把注意力移向语言新批评可分为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英国学派以艾略特、瑞恰兹、燕卜逊、李维斯等人为代表,美国学派以兰瑟姆、布鲁 克斯、韦勒克、温莎特、比尔兹利、沃伦、退特等为代表新批评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发端于英国,于30年代传播到美 国,首先在美国南方的一些大学传播,其后很快在全美文学批评界获得重视,一大批学者投入其中,形成了一个有深远影 响的文学批评学派。
新批评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理论观点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之处,美国新批评学者对于文本的 封闭独立性更为强调新批评无论在英国还是美国,其针对的对象都是文学研究上的以文学史、文学与外在社会、历史、文化、政治、伦理、 作家关系的研究的模式,它主张将文学文本作为文学研究的本体,主张对于文学文本做精细阅读,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 本构成特征、尤其是诗歌构成特征的理论,卫队文本的精细阅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手段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各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兴起,新批评潮流逐渐走向衰落,被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解构主 义、后现代主义等文学与文化思潮所取代但新批评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对英美大学教学和文学研究仍然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英美学者的文学批评论文与著作,都显示出对于文本精细深入解读的特征,显示出新批评的深刻影响.第二节 主要理论观点与批评方法%1. 本体论批评:1. 兰色姆将“本体”这一哲学术语首次用于文学研究,提出文学批评应该是“本体论批评”的观点:本体论批评就是以文 本为中心的批评他们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艺术客体,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学 活动的本源以作品为本体,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研究文学的特征遂成为新批评的理论核心.2. 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持有同样观点的文萨特和比尔兹利则从另外的角度来阐述他们的主张,为此他们提出了两个著名 的概念:其一是意图谬误。
其二是感受谬误文萨特和比尔兹利视对作者意图的探究为谬误,其锋芒所向直指实证主义或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同时他们认为以读者情感波动弧度的大小评判作品的优劣,是一种感受谬误在作家一一作品一一读 者共同建构的艺术有机过程中,新批评毫不犹豫地斩断了两端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批评是一种地道的作 品本体论.意图谬见:“将诗与诗的产生过程相混淆,这是哲学家们称为起源谬见的特例之一,其始是从写诗的原因中推演批评标 准,其终则是传记式批评和相对主义”感受谬见:“将诗和诗的结果相混淆,……其始是从诗的心理效果推演出诗的批评标准,其终则是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3. 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歌观:诗人兼评论家艾略特在反对诗歌放纵感情、表现个性的基础上,建立了诗歌创作的“非个性” 理论他认为,诗歌不应该是诗人沉思冥想之后情感的流露,诗歌的意义独立于诗人,后者只是作为工具或媒介罢了诗 歌本身由印象、经验、意象、韵律、语言等要素以有机的方式组合而成.诗的形成是一个超越诗人个体生命的过程,带有一种普遍、错杂的意义,能够唤起读者的同感共鸣4. 韦勒克-沃伦:文学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区别 美国新批评的“本体论批评”中的“文本本体观”,与英国学派主将瑞恰兹的“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的本体观有矛 质,后者是前者否定的对象;%1. 精细阅读与语义批评:新批评认为,文学研究的任务不是对文学外部关系的研究,所以,他们对于文学史研究、作家研究、社会研究等都予 以否定,他们甚至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比较轻视。
他们认为,文学研究就是对作品的研究,所以他们主张对作品的精细阅 读,英国学派又称为细读学派作品细读法”是新批评的一项主要内容身为大学教授的瑞恰兹一向劝告学生和同行要最 大限度地细致研读文本他认为,细读法讲究反复认真研读作品的文字本身,最好的文学研究方法应专注文本细读要特 别注意语境. 语境指的是某个词、句或段与它们的上下文的关系,正是这种上下文确定了该词、句或段的意义.在此基 础上,瑞恰兹进一步扩展了语境的范围.一是当时写作时的话语语境,二是指文本中的词语所体现的“表示一组同时再现 的事件的名称”,这里词语蕴含了历史的积淀,一个词可能暗含着一个惊心动魄的事件,或某种强烈的情感由此可见, 新批评的语境理论具有十分开阔的视野,体现了新批评对文学语言的新认识语境构成了一个意义交互的语义场,词语在 其中纵横猝阖,产生了丰富的言外之意英国另一细读学派的主将李维斯则借助主持的《细绎》杂志,大量发表对文本细读的研究成果,是该刊成为细读学派发表 成果的重镇,以之为中心集合了一大批致力于文本精细阅读的学者.李维斯自己也是这种主张的身体力行者,他一生在理 论上未曾投入精力,但在作品阅读与分析方面有不少精致成果(《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这部论文集是其成果的汇集)。
美国学派继承了英国学派文本细读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取得了大量文本细读方面的成果但同时,美国学派学者 比较注意文学理论研究,在理论上也取得了不俗成绩,最后,到40年代,由新批评后期代表人物韦勒克与沃伦合著的《文 学理论》一书,系统地总结了英美新批评的主要理论成果,并有所发展和创新,成为新批评在理论上的标志性成果,在英 美文学批评界长期产生较大影响和享有较高学术声誉1. 文本构成理论:1. 兰色姆“构架一一肌质论”:他在《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1941)中提出:一首诗“有一个中心逻辑构架,但是同 时它也有丰富的个别细节,这些细节,有的时候和整个构架有机地配合,或者说为构架服务,又有的时候,只是在构架里 安然自适地讨生活构架:诗的内容的逻辑陈述,是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内容部分; 肌质:作品中具体的细节,不能用散文表述的部分肌质比构架更重要2. 布鲁克斯的“有机整体观”:他不同意老师的“构架一一肌质论”,认为好的作品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整体,这个有机整体 内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平衡协调的,互相依赖和生成的,不是分裂的.3. 退特的“张力论”:“张力”,物理学概念,指互相制约而反向运行的两种力量之间所形成的紧张关系;退特:诗歌语言中 有两个基本因素:外延与内涵,外延:词的词典意义;内涵:词的暗示(延伸)意义,词的词典意义是固定有限的,但在 诗中,词的意义会大大突破其词典意义而延伸出更丰富的语境意义,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就形成了诗歌的张力,这正是 诗歌语言和结构的特点所在。
因此,退特的张力指的是诗歌语言词典意义和语境意义之间形成的紧张关系退特的“张力论”内含着超出退特自己论述的层面,而对整个文学作品的结构特征都有相当解释力量.举例分析柳宗元《江 雪》.4.韦勒克和沃伦的分层结构论:声音层:包括谐音、节奏与格律一一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 风格与文体的规则一一意象和隐喻:所有文体中可以表现出诗的最核心的部分一一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的 “世界” 一一由叙述性的小说投射出来的世界所提出的有关形式和技巧的特殊问题一一文学类型的性质问题一一文学作品 的评价问题一一文学史的性质问题5.瑞恰兹的情感结构论瑞恰兹在英国新批评学派中,是理论兴趣比较浓的一个人, 其学术视野也相对开阔.他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位一体角度讨论文学问题,将文学文本视为一个由作家情感世界表达所形 成的、由语言负载的情感结构,文学创作和接受,因此是一种传达情感的活动1. 诗语特征:1. 瑞恰兹一一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的区别:在《科学与诗》中,瑞恰兹对两者的语言做了这样的基本区别性描述:科学语言是符号,而诗歌语言使用的是“记号”, 符号与其指称的客体相对应,而记号则没有相对应的客体,它表达的只是一种情感或情绪.诗语是一种建立在记号基础之上的情感语言,而科学语言则是一种符号语言,诗语所关注的是所唤起的情感或态度,科学语言所关注的是符号化的准确 性和所指的真实性;科学的语言只是为了传达信息,具有可验证性,严守逻辑规则,它不关注是否引起情感反应和引起什 么情感反应。
诗歌语言则是一种“拟陈述”(虚构陈述),它是不能被经验事实实证的陈述拟陈述是非真非假、仅仅为了 表达和激起情感活动的陈述如果说诗歌语言应该具有真实性,那么,这不是事实意义上的真实性而是情感意义上的真实 性.一切文学语言都有这个特征.2.燕卜逊:诗歌语言是复义(含混、歧义、模糊)性语言:诗语复义七种形态:复义:“能在一个直接陈述上添加细腻意义的任何微小效果”(初版本),“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能 使同一句话引起不同的反应”( 1947,再版本),本人不太严格的界定:同一语言成分能引起两种以上不同意义理解的语言 状态和特征A. 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两种事物多方面的性质相似:“荒废的唱诗坛,再不闻百鸟歌唱”(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第37首)B. 上下文引起多种意义并存,包括语词的本义和语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语法性复义;语法关系越松弛的 语言,产生复义的可能就越大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月一一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月明一一珠有泪,蓝田日暖一一玉生烟沧海月明珠一一有泪,蓝田日暖玉一-生烟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C. 同一词具有两个似乎并不相关的意义,如双关语D. —个陈述句两个或更多的不同意义合起来反映作者的心理状态;E. 一种修辞手段处于两种所要表达的思想之间雪莱:“大地就象蛇一样,更新敝旧的丧服”;F. 累赘而复杂的表述迫使读者自己去寻找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互相冲突.G. 一种词的两个意义正是上下文所限定的,冷好相反的意义.2. 温萨特:诗歌语言是隐喻性语言:隐喻机制的重要性:A. 隐喻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喻体与喻旨的相异性,距离越大的事物之间建立隐喻关系就越有力:反例:狗象野 兽般嚎叫,正例:人象野兽般嚎叫.那淫荡而肥胖的钟声B. 隐喻是一种具体的抽象”:喻旨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产生了一个更一般化的类,这个类无法用一般抽 象概念来表示,只能通过隐喻才能被理解:荷马象在一个黄金之国旅行的人,象一个发现新行星的天文学家,象西班牙殖民者柯尔台兹看到太平洋 (济慈)C. 隐喻强调的东西是复杂的,不可一概而论:“在理解想象的隐喻的时候,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B (喻体) 如何说明A (喻旨),而是当两者放在一起并互相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强调之点,可能在相似 之处,也可能在相反之处,在于某种对比或矛盾。
D. 隐喻离不开语境,只有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的隐喻才是鲜活有魅力的,脱离了语境的隐喻就会失去生命力, 后者如我们在任何场合都将强壮的男人比喻为一头公牛,将漂亮的女人比做一朵鲜花.温萨特强调的是隐喻要个 性化、具体化.3. 布鲁克斯:诗歌语言是悖论与反讽性语言:悖论:修辞学上的悖论指的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理想的诗歌的语言应该是充满。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