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县98年度学校特色计画说明书.doc
10页介壽國小學校特色認證-原音傳唱 舞動山林桃園縣98年度學校特色計畫說明書認證項目: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特色標題:原音傳唱 舞動山林申請學校名稱:桃園縣介壽國小壹、特色背景說明 一、特色發展背景:學校特色起源於學校的歷史與文化,經由系統化的創新經營,「點-線-面」持續進行,自然能發展而成(吳清山,2005)身臨其境,學校扮演泰雅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角色本校歷史悠久,設於民國前三年,名為「角板山番童教育所」位於桃園縣境內唯一的山地鄉-復興鄉,沿線風光盡是山巒翠綠、環山抱水居民以泰雅族原住民為主,在具有得天獨厚、天成美景的自然資源外,尚有近在咫尺的主要行政區域和文化資源,舉凡泰雅文化館、織布館、角板山行館風景區…等等,也都在步行距離之範圍內 泰雅文化特色在於織布與狩獵,以及傳統樂舞由於經濟型態的轉變與生態保育意識抬頭,織布與狩獵已逐漸沒落與消失;唯有兼具教育與文化傳承的泰雅傳統樂舞仍受到廣眾的歡迎 泰雅傳統樂舞已自然形塑為本校學校課程與教學特色泰雅族人能歌善舞,本校自創校以來,即以泰雅傳統歌舞為學校重要之教學活動不但為平日迎賓的重要儀式;且在民國90年至95年間連續參加全國民族舞蹈比賽,獲得優等殊榮;合唱團參加全縣說唱藝術獲得95年特優、95年優等、97年第二名殊榮,參加全縣歌謠比賽原住民組96年第三名、97年第二名。
綜上所述,本校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課程教學等與泰雅樂舞息息相關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主角為教師和學生由於本校為小型學校,學生人數未達百人,每個學生都是合唱團和舞蹈團的重要成員而編制內原住民教師占70%,師資來源無虞本校將持續有系統的將泰雅樂舞融入學校現有課程中,以各項相關教學活動呈現,傳承泰雅樂舞教育的意涵,並發揮教學創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習能力,落實品格教育,以實現學校教育理想和目標二、學校現況分析:目前學校設國小部6班、幼稚園1班編制內教師有12名,學生數106人茲以SWOT分析學校現況與背景說明如下:優勢劣勢機會點威脅點地理環境風景優美,有豐富人文景觀資源與歷史文化價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學校本位課程資源豐富位於鄉行政中心、文化中心,資源較豐富地處偏遠,人口外流比率大學校規模偏遠小型學校,學生數110人左右(含附幼),師生互動頻繁同儕文化刺激力量不足小班小校,教師能照顧全部學生少子化,人數恐會逐年下降硬體設備校舍空間、樂舞設備完善,讓學童有充分展現的舞台些許設備較老舊,需要汰舊更新位於行政中心,有較多機會可規畫改善未備有專業之展演場所師資原住民教師人才多,推動樂舞、鄉土及本位課程容易。
學校人員編制較小,教師皆要兼任行政學校提供完善住宿設施,吸引有心至偏遠地區服務之教師缺乏英文、藝術與人文(美勞)及資訊等專門人才學生狀況天性純樸,讓教師可在教學上一展長才,融入泰雅樂舞教學學生程度呈現雙峰現象,教學難度提昇原住民生比接近60%,隔代教養、單親及失親家庭學生日增,以泰雅樂舞作為管教與輔導的重要媒介學生同儕刺激不足家長配合原住民家長居多,支持學校推廣泰雅樂舞教學,並能提供學校適時之協助家長配合度亦呈現雙峰現象,加上學校位處於風景區,假日家長配合度較弱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活動,但不干預學校行政,教學環境良好不參與學校活動家長的子女,反而是較需要輔導的家長工作忙碌,無暇照顧子女社區資源位於風景區、行政中心,緊臨角板山文化館,環境與文化資源豐富 家長收入普遍並非優渥,社區資源較少家長人力資源意願高,可協助部分教學宣導活動 三、特色意涵: 學校特色的發展須以教育本質和目標為依據,使具有「合理性」,並力求優質、有效、公平、整體以及永續,唯有符合這些規準,才有助於實現學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標吳明清,2001) 泰雅傳統樂舞不僅能發揮休閒娛樂功能,更深具教育意涵與文化傳承。
從泰雅傳統兒童歌謠中充滿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善用歌謠教導兒童認識自己的出生地、姓名及學習人際互動(kahul su inu你從哪裡來)、認識動物名稱(pung!ima cyux mqwas?聽誰在唱歌)、應當培養努力的生活態度(tuliq ta la tayal奮起吧!泰雅子孫),學習感念與尊重(ini balay bahi mungiy無法忘懷)等,更足以窺見泰雅族祖先教育後代的智慧而傳統的泰雅舞蹈則是呈現當地的風俗民情、慶典儀式、傳奇故事等文化盼能藉由泰雅樂舞的內涵與精神,發展課程內容與教學活動,期能達成學校教育目標 茲將本校特色意涵說明如下: 特色標題-原音傳唱 舞動山林:本校多年來推動的泰雅傳統樂舞,已自然形塑為學校特色期能啟發山上孩子自然純正的歌聲,舞動山上孩子優美強健的肢體,創新教學於學校本位課程之中,培養學生優良品格,激發學生思考能力與專注力,進而提升基本學習能力,並展現力與美的教育成果 子計畫-原音飄揚 角板情:無論在上下學途中、課堂上或課間,「暢懷高歌」是屬於本校每個孩子所擁有的特權教學活動如下:1.融入現有課程教學2.結合台灣母語日3.作息廣播音樂網 4.角板兒童之音5.班歌選拔6.泰雅傳統節奏樂7.學生分級學習認證 子計畫-Lokah! 琵雅山:運用原住民舞蹈教學活動,使學生了解與肯定原住民多元傳統藝術,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建立自我信心,達成自我實現目標。
學校本位課程,讓學生舞出傳統,跳出現代,使原住民舞蹈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教學活動: 1.融入現有課程教學(藝文、健體、社會) 2.原住民健康操推廣3.學生分級學習認證 本校將持續有系統的將泰雅樂舞融入學校現有課程中,以各項相關教學活動呈現,傳承泰雅樂舞教育的意涵,並發揮教學創意,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升學習能力,落實品格教育,以實現學校教育理想和目標 四、運用策略: (一)發展學校本位課程,形塑學校特色:配合九年一貫課程,深化樂舞教學於各學習領域之課程轉化與教學創新 (二)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與課堂教學的能力:落實本校願景「多元、自然、健康、積極」,增進教學經驗分享與回饋,改進教學技巧 (三)融入現有課程與教學活動實施:發展學校樂音教學特色,融入閱讀教育,並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發揮創意之興趣,強化學生品格正向發展,提升品德教育效能四)整合地方資源與民間團體,達成本土教育目標:運用原住民文化館與風景管理所資源教學和展演,增進學生對泰雅傳統樂舞的認識與興趣,激發鄉土情懷,發揮傳承與創新之教學功能 貳、特色內涵與推動策略 一、符合學校願景與目標 本校樂舞課程特色發展,依據學校願景「健康、自然、多元、進取」,分析學校課程目標,規畫學校本位課程與發展各項教學活動。
泰雅舞蹈是伴隨歌曲產生的,因此,在教完歌曲之後,配合舞蹈教學,以達成「原音傳唱、舞動山林」原住民豪邁之文化傳承從樂舞文化傳承中,尋找失落的GAGA,結合品格教育與提升學習能力 透過學生學習認證與教師課程研討的評鑑機制,確認與修正以達成學校教育目標每學期末結合相關活動辦理教學成果展,提供學生展演的舞台,成就每一位孩子營造多元的學習環境,激發兒童多元智慧發展建立兒童與大自然共生共存、保育永續的觀念培育兒童兼具身體強健、心理健康、靈性發展強化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觀自然多元健康進取 No評鑑機制:認證與檢核品格教育(誠信、負責、欣賞、尊重、孝敬、感恩、勤儉、正義、禮節、合作、關懷、謙恭)提升學力(專注力、記憶、理解、綜合、分析、批判、評鑑能力)Lokah! 琵雅山(表演藝術)教學方式:融入現有課程教學(藝文、健體、社會)原住民健康操推廣學生分級學習認證原音飄揚 角板情(音樂)教學方式: 融入現有課程教學(藝文、語文、綜合)作息廣播音樂網 結合台灣母語日角板兒童之音 泰雅傳統節奏樂班歌選拔 學生分級學習認證原音傳唱 舞動山林(介壽國小樂舞課程特色發展架構圖)Yes發表:網頁、展演 二、完整性計畫 擬定具體的教學計畫目標,規劃可行之活動要點並執行。
一) 短中長程目標1.短程目標:體驗 (1)每位學子學習樂舞相關課程機會平等 (2)將樂舞教學融入領域課程中實施2.中程目標:傳承 (1)配合地方文化特色,參加相關展演及競賽,提升學習樂舞的視野 (2)編擬樂舞認證手冊,執行樂舞認證制度 (3)編修樂舞教學教材,融入文化意義及品格教育內涵 3.長程目標:創新 (1)培養孩子能欣賞多元樂舞表演的能力 (2)讓孩子參與基礎樂舞劇的編寫,並公開展演 (3)涵養孩子品格力、學習力及專注力,對自己更有信心 (二)各級認證歌曲與舞蹈認證歌曲認證舞蹈一上:pqasun na qwas(歡樂歌)一下:rimuy(結婚曲)二上:kahul su inu(你從哪裡來)二下:pung!ima cyux mqwas?(聽誰在唱歌)三上:lokah ta tyaw (殷勤工作)三下:pa-nga ku to-kan(勇士舞)四上:tuliq ta la tayal(奮起吧!泰雅子孫)四下:tminun(織布歌)五上:laxiy yungi Tayal ta kwara (泰雅山地小孩之歌)五下:kmaloh(收穫歌)六上:insuna na binkesan(祖靈的氣息)六下:ini balay bahi mungiy(無法忘懷)一年級:泰雅結婚曲、凌波舞 二年級:泰雅之歌、竹竿基本舞三年級:米篩舞、勇士舞、短竹節舞 四年級:織布舞、勇士舞、竹竿舞五年級:口簧琴舞、雙人竹竿舞六年級:竹竿舞、綜合練習(三)各項教學活動子計畫1.融入現有課程教學2.台灣母語日3.作息廣播音樂網4.角板兒童之音5.班歌選拔 6.課間活動-健康操教學 7.樂舞教學認證 三、專業團隊職稱姓名職稱工作執掌召集人游淑珍校長綜理本計畫之實施督導、諮詢小組駱正榮琵雅山文化藝術團隊張新仙國立新竹音樂教育大學音樂系教授復興鄉文化藝術團隊族語教學教師指導、諮詢本校辦理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特色認證相關活動執行秘書江莉萍教導主任綜理本計畫相關業務、進度與績效管控、協助與諮詢事宜委員林肇基總務主任(舞蹈種子老師)推動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相關教育與特色發展認證之業務委員邱國隆科任老師兼訓導組長委員彭雅玲六甲導師(歌謠種子老師)兼教務組長委員王曉蕊五甲導師委員賴冠霖四甲導師兼資訊老師委員邱美花三甲導師委員簡秋瑾二甲導師(舞蹈種子老師)委員游麗雯一甲導師(歌謠種子老師)委員郭美玲科任老師家長及志工協助推廣、發展建立學校特色及資源提供 四、多元參與普遍化(一)師生能認知學校特色發展之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