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名称:[语文课件]高一《五人墓碑记》.ppt
33页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 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 党之捕遍于天下 ”的局面天启六年,魏 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 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 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 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 英勇就义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 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 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 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 上,称为“五人之墓”五人墓碑记张 溥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臧克家教学目标 一、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三、积累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 的特殊句式等 •四、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了解文章写作特点 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 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 死者功德 有关作者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 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 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 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整体感知,把握思路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 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 及五人死难经过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 自读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 上来推断不明白的词语的含义 和用法,学习依靠语脉、语感 来推断重点词义的方法•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3、按诛五人古今异义•“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 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为:受思 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私人: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按:考查,查究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 4 颜色不少变• 视五人之死6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常指由物 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 印象视:比较今无此义首领:头颅,脑袋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 中2、敛赀财以送其行通假字•“有”同“又”•“赀”同“资”,资财,钱财读zī• 1、人皆得以隶养 之• 2、去今墓而葬之• 3、其疾病而死•4、为之声义•5、缇骑按剑而前•6、是时大中丞抚吴者 为魏之私人词类活用隶,名词作状语,当作 奴隶那样墓:名词用作动词 , 修墓疾病:名词用作动词 生病。
•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抚:用作动词,出任巡抚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8 、不能容于远近9、 抶而仆之10、 安能屈豪杰之流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 ;远近的百姓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记:名词用作动词,作记10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11 不复敢有诛治12 激昂大义• 荣于身后• 尽其天年哀,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诛治: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荣:名词使动用法,使……得到荣誉尽:副词用作动词,享尽 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为之声义/忠义暴于朝廷一词多义义愤,形容词合宜的道德,行为 或道理,正义,名词为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为之声义/谁为哀者从……看来,介词 替,给,介词行 1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2 敛赀财以送其行• 其辱人贱行固1 轻重固何如哉2 斯固百世之遇也品行,名词走,动词行为,名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 ”,副词实在,真是,副词1、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 焉者也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句式判断判断句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 谁为哀者 2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之”字提宾被动句宾语前置1、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 忠义暴于朝廷 4、 荣于身后 5、 不能容于远近 6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7、 忠丞匿于溷藩以免 8、 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9、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介词结构后置句省略句1 断头置城上 2 投缳道路 3激昂大义 4 扼腕墓道 (于 )(于 )(于) (于)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二。
• 2、 翻译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文章• 一、就文意理解和理清思路质疑解难 • 1、 讨论第一段要点 • ⑴首句笼罩全篇,“蓼洲周公之被逮”伏下文 苏州市民反抗阉党斗争,“激于义”是五人之 死事的本质,“死”伏下文五人当刑,重在“激 于义”三字,“义”是全文关键字 • ⑵叙建墓经过仅用一个长句魏阉废祠”暗 示地方缙绅屈身事魏(伏第五段“缙绅而不能 易其志者,……有几人欤”),“立石与其墓 之门”(伏结尾“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与之 形成鲜明对比,抑扬分明 • ⑶“盛”伏下段“独五人之皎皎”,表明作者将 有所议论 朗读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本段为什么不接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 建墓事发表议论? 讨论明确: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 生之大”四字,实为结尾张本 本段中两个“夫”字作用有何不同?讨论明确:第一个引出事实作为立论的 出发点,第二个引出议论的内容 明确:可分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 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 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从分析结构入手,理解第三段的意思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讨论明确: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 ,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 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 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 “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
可见 作者憎爱分明的感情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 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3.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 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 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分组讨论第四段要点 1. 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 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2.“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 什么精神?根据以上方法,学生互相讨论,自 学第五至第七段,要求:① 归纳各段要点② 找出表明思路的句子③ 理解作者思想情感• 明确: • 第五段论述五人之死在当时政治斗争中 的意义用一反问极言在魏阉统治时期 不附逆者极少又用一提示性的问句揭 示出五人之死确实于“激于义”第六段 论述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连用四个长 句,运用强烈对比,提出死的轻重问题 ,突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点明“匹夫 之有重与社稷”这个重大主题• 上文两次提到贤士大夫,都没交代姓名 ,为什么要放在最后写呢? • 明确:既可使行文简洁,又有评功的作用 ,对贤士大夫不称名,表示一种敬意 • 一、找记叙、议论的句子后,分析特点 : • 1、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从全文看, 前两部分侧重记叙,第三部分侧重议论 两部分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 2、 巧妙使用对比文章多处使用对比 ,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 意义如第二段把富贵之子、慷慨之徒 与五人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 3、 用简练传神的笔墨刻画人物形象• 与柳子厚的《墓志铭》比较,体会此种 文章的语言特点 • 布置作业: • 1、 练习一 • 2、 练习四• 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 2、找出文中记叙、议论的句子。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