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异化层面浅析生态危机问题.docx
8页从科技异化层面浅析生态危机问题 魏晓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 430079)摘 要:科技本是人改造自然的认识成果,是人征服自然的有力工具,却反过来变成控制、损害人的力量,导致人与自然矛盾激化,其原因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科技发展的畸形和异化,过度生产引发过度消费,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我们要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生态文明这一新的生产方式,注重科技的发展与生态的结合,在美的规律这一公正性的尺度下达到人与自然的理想状态关键词:科技异化;生态文明;美的规律B018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2014)34-0078-02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生态问题愈演愈烈生态危机由人类盲目过度的生产和消费所造成,而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生态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论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好与坏,终究来说科技的发展和应用都使得人与自然的联系日益紧密研究二者的关系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生态自然与科技的关系分析1.科技异化激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科技是人在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通过理性认识逐步获得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改造自然的认识成果。
马克思说得好:“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者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1]219在原始和农业文明时期,科学技术尚[来自Www.Lw5[来自WwW.lw5u.Com]]未形成系统,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的影响较小进入工业文明后,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大增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从自然的奴隶逐步变成自然的主人然而,科技在带给人类巨大财富之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造成巨大的破坏本该是帮助人从自然力量束缚下解放出来的科技,却反过来变成控制、损害人的力量,导致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裂,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科技异化科技异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例如依靠近现代科技而生的机器大工业生产对能源、水资源等有极大消耗,一方面造成能源短缺,一方面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大量的有毒废弃物,破坏土壤,污染大气层,引发各种“现代疾病”,严重威胁人的身心另外科技所衍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工厂、城市住宅和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森林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
科技异化是人类不合理利用科技的结果,这种违反自然的行为,必然导致自然惩罚人类的结果正如有人所说“物种灭绝的结果将使人类自己最终成为濒临灭绝的动物”[2]科技异化给人带来了末日样的恐惧,人们不得不停下对科技的歌功颂德,开始审视科技的合理性,寻找科技背离人的意图和目的的原因2.科技异化破坏生态环境下的真相分析人们对科技进行反思并不是要抛弃科技,回归田园与诗般的生活,而是要找到科技发生异化导致生态问题的真正原因科技本身是中立的,不会发生异化,科技异化的原因终究是人的问题,人是科技发挥作用的必经环节而人的一切活动必定会受到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影响科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辅助工具,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使用这个工具的人马克思就对资本主义运用科技导致的科技异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过揭露恩格斯也曾举例说:“当西班牙的种植场主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认为木灰作为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足够用一个世纪时,他们怎么会关心到以后热带的大雨会冲掉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呢?”[3]161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本性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畸形和异化,过度生产引发过度消费,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体系,资本主义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超过了生态环境有限的承受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为何本该使自然界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的科学技术,却成为激化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破坏生态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的力量科技异化以及科技对环境的破坏的凶手,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因此要解决科技异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对资本主义已有的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二、生态危机的解决方法1.发展生态文明这一新的生产方式要想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就必须对现有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彻底的变革而“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一种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新的生产方式!因此生态文明的历史诉求或历史使命就是要对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进行批判与扬弃,就是要对迄今为止的一切旧有的生产方式以及依附于它上面的整个社会制度进行完全的变革!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不仅关注当代人的利益,更关注后代人的利益,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关注生产效益,更关注任何生产行为可能产生的直接的影响和各种间接的、较远的社会影响!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是为了今天人类的利益,更是为了明天人类的利益”[4]我们不能妄想通过保护生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保护生态,通常来说意味着限制发展我们不可能为了保护植被,就不去耕作放牧发展农业,我们不可能为了保护矿产,就不去采煤炼石发展工业,我们不可能为了保护大气,就不使用汽车空调发展科技就算放弃科技放弃工业文明,人类重新倒退回田园生活,也不可能让我们的生态自然恢复如初,因为对自然的破坏已经造成,这种破坏带来的危害是长期的,许多前人造成的后果,我们当代人仍在承受例如我们遇到的石油和煤炭短缺,这些能源的演化形成需要几百万甚至上亿年的时间,我们人类没有这么长的寿命等待自然修复如初因此要想维持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还是要从人自身做起,对现有的给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彻底的变革,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的生产活动与自然进化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与原来那种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人类自身生态需求和自然界进化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不同,更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平稳有序可持续,把人类生产生活融入到生态循环系统之中,逼近零污染、零浪费的境界,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状态2.按照美的规律为尺度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的类本质提出的命题。
在他看来“动物只是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崽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在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5]53-54“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造物活动,是专属于人的类生活因为,这种活动使人从自然界中解脱出来,不再像动物那样仅服从于自然的必然律,而是能按照自己的目的、需要和自由意志改造世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人的生存尺度与自然界中其他物种的生存尺度处于二元分裂状态人可以为了自身的占有欲望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物种不断灭绝乃至最后破坏了人自身的生存环境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和动物一样,都依靠自然界生存,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的各个物种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与自然界交往就是与人无机的身体交往,与各个物种的交往就是与人生存来源的交往。
所以人只有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按照美的规律这一公正性的尺度来建造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人的生存活动与其他物种的生存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相互融合,人与自然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成为一个休戚与共唇亡齿寒的整体,才能达到人与自然最理想的状态3.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创新要符合生态文明要求地实现科学合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因为科学技术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6]128现如今要治理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预防能源枯竭资源短缺以及寻找更新替代的新能源,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现代科技不应该成为人们疯狂获取利润的工具,而应该成为开发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和优化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要建设生态文明,达到经济增长零污染、零浪费,就必须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创新所谓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创新,就是把科技和生态学相融合,在科技创新中引入生态环保理念,使科技创新活动每个环节都遵循生态学规律,引导科技向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使科技创新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循环过程近年来提倡的生态技术正是科学技术生态化创新的典型生态技术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低耗性。
生态技术以节约能源、资源为主旨,力求同时满足经济发展和自然进化的可持续性第二,无害性生态技术力求在保证低消耗、高产出的同时能够无公害地融入生态自然循环系统中第三,系统性生态技术应建立在现代生态学等最新科学知识发展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中心,以各种再生型或低耗型常规技术为补充,形成结构合理的整体性复合型技术网络体系总之,为了极力避免传统技术在发展经济时滥用技术对生态平衡造成危害和对资源的滥用,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生态技术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共赢的目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态文明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跨世纪的十大人为环境灾难及其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4).[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戴圣鹏.生态文明的历史诉求——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探析[J].学术界,2013(5).[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