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doc
20页宝鸡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B. 全诗通过“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壮丽C. 颈联运用对偶手法,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其中“圆”“直”两字极富神韵D. 这首诗意境雄浑,与王维晚年写《竹里馆》那种清幽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2)有人说“归雁天”“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1)B(2)同意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解析】【分析】⑴B:能体现边塞神奇壮丽的是: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自然景物 ⑵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故答案为:⑴B; ⑵ 同意理由: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内容和手法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分析作答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各题 樵夫词(清)朱景素白云堆里拾青槐,惯入深林鸟不猜无意带将花数朵,竟挑蝴蝶下山来1)前两句体现环境清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 (2)请自选角度,赏析“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 (1)白云堆;深林(2)【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竟”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环境描写理解能力的考查诗人在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人捡柴的宁静环境,用“捡青槐”来烘托“白云堆”的清幽,又用“鸟不猜”来反衬“深林”的幽静,“白云堆”“深林”集中体现了环境的清静 (2)本题是对诗句鉴赏能力的考查诗的最后两句是写樵夫挑柴下山的情景,“竟挑蝴蝶下山来”一句,不说是樵夫挑柴,而说挑的是蝴蝶,语句含蓄,意蕴颇丰,一种生活的悠闲自在其中,一个“竟”字表现了喜出望外,与前句的“无意”遥相呼应 故答案为:⑴白云堆;深林; ⑵【示例1】用词精炼,一个“竟”字写出樵夫无意挑蝶蝶自随的情景,表现出惊喜之情,隐现诗人的雅趣; 【示例2】衬托,诗人用蝴蝶跟随樵夫的自由自在,衬托樵夫自得其乐的心情,使樵夫艰辛的劳动富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自由悠闲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1)这首诗写于全面抗战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军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________和对侵略者的________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________的情感 (2)赏读诗歌,理解诗歌运用的象征手法说说“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在国家危难之时,像《雷电颂》《我爱这土地》都曾激励无数志士奋起救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样精粹的语言几乎众所皆知你还知道哪些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试写两句 【答案】 (1)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4)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分析】(1)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诗人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存亡关头,满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诗诗歌用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的情感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根据以上分析填充即可 (2)中间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江河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 “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六个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全诗在这问答中达到高潮,那炽热、真挚的爱国情怀,留下不尽的余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4)多读书,多接触社会,多体验生活,多了解名人文化,多积累名言警句,多记忆箴言俗语,特别是多背诵脍炙人口的爱国名句,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学生表述合理即可如: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故答案为:⑴ 挚爱(或热爱);痛恨(或仇恨);诗人对祖国的挚爱(或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 ⑵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正遭受苦难的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温柔的黎明”隐喻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⑶ 诗人自问自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烘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⑷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写作背景、生活经历进行理解,注意对诗人情感的感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结合诗句,联系具体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分析和理解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诗句特点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的积累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题意进行回答4.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 , 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释】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 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 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 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C(2)(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解析】【分析】(1)C.错误,化用此典,谆谆嘱咐其切勿承认苏氏父子是最佳的人才,因为中原人才济济,不一而足。
故选C (2)首联表现了苏轼豁朗旷达洒脱、持重隐忍大度的性格特点首句“云海相望寄此身”追索原因,写出兄弟二人宦游他乡,四海为家,天各一方,相思相望,已是常事的境况;次句“那因远适更沾巾”述说结果,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的心态弟弟这次出使北辽,诗人其实十分牵挂,但偏偏要说不悲伤落泪,还要追索并说明因由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故答案为:⑴C; ⑵ (写出两点就满分)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