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家鼠的探究.docx
13页小家鼠的探究 者金付1 分類地位小家鼠(Mus musculus Linnaeus,1758),别名小老鼠、小耗子、鼷鼠、小鼠等分类学上属啮齿目(Rodentia),鼠形亚目(Myomorpha),鼠总科(Murioidea),鼠科(Muridae),鼠亚科(Muridae)的小鼠属(Mus)早在石器时代,小家鼠就出现在中亚以后逐渐扩展到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现在已遍及全球在国内,除了西藏少数地区外,各地均可见到目前一般认为,小家鼠大约在 35~90 万年前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继而向东、西、北三个方向分化出三个亚种,即欧洲亚种(M. m. domesticu)、华南亚种(M. m. castaneus Waterhouse,1843)和 指明亚种(M. m. musculus Linnaeus,1758)欧洲亚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华南亚种主要分布于西欧、中东和北非,指明亚种主要分布于东欧和北亚2 分布与生境图1 小家鼠形态特征照片(标本2015年4月19日采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年县黄河滩地杨树苗圃)中国小家鼠亚种分化尚无定论Schwarz and Schwarz(1943)以形态、行为、地理分布951)采用限制性内切酶mtDNA分析技术,发现中国北部分布指明亚种(M. m. musculus Linnaeus,1758)、南部和东南部分布华南亚种、西南部分布有棒杆亚种(M. m. bactrianus)、东南部分地区有指明亚种和华南亚种重复分布、南部部分地区也有华南亚种和棒杆亚种重复分布。
Bonhomme(1989)以蛋白质多态型为依据显示我国东北部分布的是指明亚种、南部和东南部分布华南亚种、西南部分布棒杆亚种、南部部分地区为华南亚种和棒杆亚种混合分布区Tsuehiya等(1994)以外形体尺指标作为分类标准,表明北方地区以甘肃亚种(M. m. gasnuesnis)分布为主,东北地区为甘肃亚种和指明亚种混合分布,中部地区主要分布喜马拉雅亚种(M. m. homourus Hodgson,1845),南部和东南部分布华南亚种鲍世民等(1999)采用同工酶分析技术和免疫学分析技术测定,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分析认为,中国小家鼠沿黄河—秦岭—长江为界分类为南、北两大亚种群,即,南方为华南亚种群,北方为指明亚种群其中,华北亚种(M. m. wagneri Eversmenn,1848)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山东、河北 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华南亚种(M. m. castaneus Waterhouse,1843)国内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台湾、广东、广西北疆亚种(M. m. decolor Argyropulo,1932)分布于新疆天山山地以北喜马拉雅亚种(M. m. homourus Hodgson,1845)国内分布在西藏南部。
四川亚种(M. m. tantillus G. Allen,1927)分布于四川万县东北亚种(M. m. manchu Thomas,1909)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南亚种(M. m. urbanus Hodgson,1845)国内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宁夏全境均有小家鼠分布,居民区栖息在住宅、厨房、仓库、养殖场等,野外多在农田、菜园、林地、草甸、草原等生境栖息(图35,照片69)3 危害特征小家鼠对农业的危害很严重,在大发生年代,常给农业造成很大损失小家鼠危害所有农作物和水果,盗食粮食和各类干果,对贮存苹果啃食很大;初春也啃食麦苗、树皮、蔬菜等作物收获季危害时一般不咬断植株,只盗食谷穗,受害株很少倒伏在城市,最大的损失可能不是它吃掉的东西,而是它污染食物和咬坏珍藏的书画、公文、衣物等虽然小家鼠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测;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小家鼠的存在而造成损失的严重性此外能传播鼠疫、土拉伦斯病、蜱性斑疹伤寒、丹毒、脉络丛脑膜炎、传染性肾炎、副伤寒、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旋毛虫病、狂犬病、李氏杆菌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9.2 鉴别特征 小家鼠也就是人们常见的小老鼠体长不到褐家鼠的一半。
吻部尖而长,耳朵较大,被毛柔软,无刺毛,体背呈灰褐色或黄褐色尾细长,鳞环明显(图1)9.2.1 形态鉴别l 测量指标/mm 体重7~20 g体长50~100,尾长36~87,足长14~16,耳长10~15.5l 形态特征 小家鼠为鼠科中的小型鼠,尾与体长相当或略短于体长头较小,吻短,耳圆形,明显地出毛被外毛色随季节与栖息环境而异体背呈现棕灰色、灰褐色或暗褐色,毛基部黑色体腹面灰黄色到白色,体侧面毛色有时界线分明足暗褐色或污白色,有的个体白色尾1色,有些个体尾上面黑褐色,下面为沙黄色(图1)乳头胸部3对,鼠鼷部2对1—上颌骨侧面;2—上颌骨腹面;3—上颌骨背面;4—上门齿和臼齿9.2.2 头骨鉴别l 测量指标/mm 颅长19~23,颧宽9.5~11.6,乳突宽8.5~10,眶间宽3~3.65,鼻骨长6.5~7.7,上颊齿列长3~3.7l 头骨特征 颅小,呈长椭圆形;吻短;眶上嵴低,鼻骨前端超出上门齿前缘,后端略被前颌骨后端所超出顶间骨宽大门齿孔甚长,其后端可达M1中部水平腭后孔位于M2中部,下颌骨冠状突较发达,略为弯曲,明显指向后方上门齿斜向后方,其后缘有1缺刻;M1长超过M2和M3之和。
M1和M2齿突与鼠属(Rattus)相似M3很小,内外侧各具有1齿突(图2)9.3 发生规律 小家鼠是一种家栖兼野栖的鼠类,其栖息范围甚为广泛,凡人所至之处均能见到它的活动住家、场院、仓库、农田以及戈壁荒漠等地方都是它的栖居地,尤以住家、场院以及收割后的麦草垛、稻草堆和玉米秸秆堆下更是小家鼠最适宜的栖居场所,这些地方既是它的繁殖地带,又是它越冬的良好场所在北方生活于农村房屋内的小家鼠到了夏天往往迁至邻近田野、山地或果园中在谷物或禾草堆下也常发现这种家鼠此外,小家鼠还常利用轮船、火车为栖居场所9.3.1 洞穴 小家鼠的洞穴比较简单,洞穴的结构往往与栖息环境有关(图25)室内小家鼠通常在地板下面和墙壁空洞中做窝,有时也会在衣箱、抽屉、粮柜、杂物橱中营巢;窝巢常以破布、乱棉絮等物铺垫制成,呈半圆型;在柴草垛或粮食垛下,则在地上或地表浅层建造一个明洞,且有跑道通向各方在草原或空旷地带,特别是入冬后,小家鼠便集群栖居在较深的洞穴中野外小家鼠营穴居生活,其洞穴有短浅无巢的临时洞和较长而有巢的居住洞,通常有2~3个洞口,洞道长10~100 cm或更长雌鼠产仔后,大部分洞口堵塞,只留1个洞口秋收季节,在田中挖临时洞。
夏季洞穴比较简单,巢室小而浅,呈圆型或卵圆型巢的成分不定,以掘居洞周围环境及植物生长而异在草原上,则以杂草筑成,在农田中,以谷物叶茎筑成,在草堆下,以草叶筑成,草堆下多在地表挖掘洞道,筑巢栖居,形成半明半暗的洞穴在地下筑洞也非常之浅,有1~2个洞口,洞口直徑为2.5~3.0 cm,洞口前多有小土堆一般洞道长60~80 cm,但在草垛下的明洞,则长短不定,有的可长达200 cm以上冬季洞穴,巢室较深,洞道略复杂小家鼠在居室栖居时,多数只建造巢室,很少挖洞,只在泥土结构房内可见到一浅洞在草地中,小家鼠的巢呈球、碗两种形状,筑巢构料较广泛野栖鼠巢多为球形,家栖鼠巢多为碗状雄鼠巢小而结构疏松,巢材粗糙,常用谷子、黍子、芦苇、豆叶等组成;雌鼠巢大,且结构紧密,材料也柔软,多为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莎草(Cyperus microiria)、白草(Pennisetum flaccidum)等制成球形巢在靠下方留有直径为2.5 cm小孔作为出入通道巢体积为130 cm3;碗状巢高6~8 cm,深3~5 cm,内径7~9 cm巢重85~175 g(郭全宝等,1984)小家鼠一般在夏季多数分散居住,一洞一鼠。
冬季则多集群栖居,10~20只在一个洞系内栖居如有人在一洞系内曾挖出小家鼠17只,其中成体7只,雄性成体2只,雌性成体5只,亚成体10只,其中雄鼠4只,雌鼠6只9.3.2 食性 小家鼠为杂食性,以盗食粮食为主,如玉米、稻子、小麦、高粱以及胡麻、花生等尤为喜食面粉或面制食品一只体重14~15 g的小家鼠一昼夜能吃4~5 g面粉或3g 多碎米初春食源贫乏时,也咬毁青苗;夏季在野外也食草籽和昆虫,数量多时啃食树皮、棉桃和瓜果蔬菜等其食性与季节、栖居环境食源有关在高数量时,能取食各种可食之物室内饲养表明,小家鼠对食物的嗜食程度,直接受它已采食过的食物的影响小家鼠日食量为3.300.25 g在有饮水的情况下,平均饥饿3.5 d后死去,雄鼠耐饥能力为雌鼠的4倍小家鼠习惯小量多餐,平均每天取食193次之多,每次仅吃食10~20 mg其取食场所常不固定,往往在一天之内遍及可能取食的所有地点9.3.3 活动 小家鼠活动性强,能主动趋利避害当适宜空间增加时就扩散,栖息地生态条件恶化就迁出,优化则迁入这种极强的机动灵活性,不仅使该鼠具有明显的季节迁移特征,而且使之得以随时占据最有利的生活地段,成为富于暴发性的优势种。
评价小家鼠栖息地优劣的生态条件可归结为食物和隐蔽条件及其稳定性,以及空间大小、土壤的紧实度等在天山北麓的老农业区,4月份小家鼠密集地是稻茬地和田间荒地,6月份是小麦地,8月份是水稻田和胡麻地,10月和11月份是水稻田和玉米地稻茬地、小麦地及苜蓿地,水稻田和玉米地分别是各阶段的最适生境,至于房舍,则是冬季迁入,夏季迁出在一般情况下,小家鼠昼伏夜出,在20∶00~23∶00和3∶00~4∶00有两个活动高峰,且以前半夜活动更为频繁但其昼夜节律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可能有些差别冬季,小家鼠多在雪下穿行,形成四通八达的雪道,并有通向雪面的洞口当新雪再次覆盖后,小家鼠又由旧雪层到新雪层下活动,久而久之,整个雪被中鼠道层层叠叠,纵横交错但小家鼠作长距离流窜时,并不在雪被下穿行春季从居民住宅、粮库、场院麦垛、稻草垛等地方迁往野外入冬前,除部分栖居玉米秸秆堆放地内越冬外,大部分迂回原处除季节性迁移外,还随作物生长情况做短距离的迁移开春后,小家鼠从越冬场所迁往小麦、苜蓿等早春作物地内,以后又随着季节和各种不同作物生长郁闭、开花、结果情况,逐步转向胡麻、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地集中小家鼠具有攀爬能力(但不及巢鼠或黄胸鼠,也不如黄胸鼠机警),可沿铁丝迅速爬上滑下,在农田中,可沿作物茎秆攀援而上,并在穗间奔跑,如履平地。
小家鼠也能利用粗糙的墙面向上爬,到梁、天棚上活动在新疆,土坯房多用壁纸糊顶,冬夜小家鼠常在纸顶上奔跑打闹,影响住户休息小家鼠从2.5 m高处跳下不会受伤,甚至可以从梁上跳下,准确地落在盛装食物的容器上盗食9.3.4 雌雄比 小家鼠在正常情况下雌多雄少,随着窝仔数的增高,雄性有增多的倾向小家鼠的年龄组成在不同密度下有所不同,在高数量年,亚成年组比重高,在低数量年成年组比重偏高此种现象反映了种群特征在不同密度水平下的变化前者是前期刺激种群大发生的有利因素和后期高密度抑制效应双重作用的结果;后者则基于前期出生率低而后期生长发育快速的双重作用9.3.5 繁殖 小家鼠的繁殖力极强,条件适宜,一年四季均能繁殖,以夏、秋两季繁殖力最高年产6~8胎,妊娠期约20~26 d,产后又能马上交配受孕,每胎产仔5~8只,最多14只以上一般体重达7 g时即能性成熟雌的体重7~11 g,体长66~71 mm者为亚成体;体重在11 g以上,体长7 2mm以上者为成体雄的体重7~10 g,体长62~7l mm者为亚成体,体重超过10 g,体长超过71 mm以上者即为成体幼鼠14~15 d睁眼不到三星期就能独立活动一般2个月即性成熟。
实验小白鼠系由小家鼠白化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