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寂寞古道人影远.doc
4页寂寞古道人影远夜读陈西汀先生《大音希声》剧作选,仿佛看见暮春高古寥廓的星 空下,有一条寂寞的古道,如古琴之遗韵,袅袅绵绵,飘向虚无的历史深 处行行重行行,一个长长的背影,踽踽独行,渐行渐远在万簌俱寂的 静谧之中,字里行间,隐约可闻波涛夜惊风雨骤至的呼唤,可听金戈铁马 破冰而来的铿锵很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惊心动魄时时处处可 以触摸到陈先生秉承的中国传统文人才有的剑胆侠骨琴心陈西汀的戏剧创作大体以“文革”为界前期的创作主耍是历史剧, 后期的创作主要是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红楼戏”而值得 注意的是前期对于历史的关注一直延续到后期仍有悠远的余绪,对于红楼 的兴趣则滥觞于前期创作Z中其中既有明显的纵向的分期,却也有着横 向的分类的交叉和重叠,显得相当冇趣而微妙在中国京剧、中国戏曲向着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陈西汀占据着容 易被人忽视却又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一个具有转折标记的艺术大家在中 国戏曲主要是京剧发展史上,一度出现过着重声腔打磨而忽视文学剧本创 作,以悦耳为上忽视动心的艺术过程而文人墨客罗瘻公、陈墨香、齐如 山等人也只是出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之积习和喜好,以玩戏玩票的态 度,傍着名角儿打本子。
在他们的经营下,戏剧剧本的文字虽有起色,但 始终未能集大成成大器,获得自为自觉自足的地位及至田汉、吴祖光一 辈新文化人出身,才真正实现了戏剧剧木从玩戏票戏到戏剧文学样式独立 的转变西汀先牛正是这一转变中的一位重要的领军人物在与诸多名家 大师的合作中,他既坚持为演员编戏写戏乂始终不失戏剧文学的尊严,坚 持用一流的剧本和坚挺的风骨引领名角演员很难想象十七年的上海京剧 没有陈西汀的剧作,也很难想象晚年周信芳未曾演过《漕渊之盟》,更难 想象没有塑造过尤三姐、王熙凤的童芷苓!从粉墨独占鳌头,到翰墨遮蔽 在粉墨的浓荫之下,直到翰墨粉墨平身对话和谐发展,陈西汀开始了戏曲 剧木向着文学的回归读他的剧本,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字的惨淡经营和 追求,可以看到文学力量对传统戏剧的丰厚滋润不少唱词犹如精心剪裁 的绝句小品,可唱可看可思,耐得观者反复吟咏玩味如《桃花宴》严蕊 Z唱词委婉凄美,一唱三叹,令人感佩唏嘘不已即使离开了舞台,置其 于案头,仍然不失其灿烂的文学价值正是这种高浓度的戏剧文学性的王 熙凤,才最终成就了 1983年被寒山楼主邹苇澄推崇为“降山岳之灵,烟 霞之秀,以三珠Z树彩,增七宝Z壮严”的童芷苓!驿外断桥,寂寞无主,西汀先生一生创作甚丰,但其一生创作总体却 是充满着寂寞和曲折。
即使风光,也吋日短促《瀆渊Z盟》由周信芳大 师上演不久即遭“文革”摧残,至今仍为绝唱《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上 世纪八九十年代童芷苓先后在沪港台献演三次,不久病逝大洋彼岸,直至 去年才由台湾魏海鸣女士重接余绪陈先生用心良苦最为钟爱的昆剧《妙 玉与宝玉》,直待先生遽归道山的次年,才由上昆青年才俊搬上舞台正 是咫尺千里,已隔蓬山Z远了他的不少优秀的剧本,至今仍未搬上舞台 先牛牛前曾多次与我谈及他剧本的命运和归宿,希望看到这些剧本的舞台 演出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陈先生的剧本不同凡响,底蕴深厚,精 于人物心理情感刻画而不求外在的热闹好看他善于化繁为简,举重若轻, 轻盈的腾挪之间,就为舞台表演预留出了巨大的空白与空间这样的剧本, 总是期待着与剧作家旗鼓相当的大师级的艺术家来阐释来完成二度的创 造可是,环顾菊坛今日可还有周信芳、童芷苓这样的艺术家么?大音希声在熙熙攘攘的剧坛中,陈先生越到晩年越是显出他的寂寞 来他十岁即读遍四书五经诗词曲文,即到晚年仍能倒背如流同时出入、 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围棋、太极之间,飘逸散淡,均有精深造诣 他的历史剧大都以悲剧落幕,实际上传达了一个饱浸诗书的中国传统文化 人的哲学理念。
在全面失去古典文化生长的氛围以后,像陈西汀先生这样 国学底子深厚、传统文人意味极浓的剧作家,已经完全不可再生了,难得 的是他同时保持着对西学新学的浓烈兴趣,尼采、叔本华诸家耳熟能详, 刊发新见的报章书刊手不释卷敬畏传统文化,关注新兴文化,构成了他 戏剧创作广阔的文化宽度他既是传统文化的最后传人,也是新兴文化最 早的接受者直到晚年他的心灵依然保持着赤子的热诚情怀,在笔下人物 的身上寄寓着“人之初”的本善Z心和愿望这一切决定了陈西汀先生不 见容于流俗,决定了他剧作的寂寞从某种意义上看,他的寂寞是对一种 时代文化的诠释,也是他个人作为文化人命运的一种必然和不幸之中的幸 运蕙兰花好闲中老,蔬菜根香淡墨优陈先生晚年的这句诗,颇有 夫子口道的意味,既是他晚年生活的写照,也是其一生人格的显现他剧 作的寂寞其实不仅在于他的艺术追求之高远高古,也在于他那种中国传统 文人不求闻达、淡泊名利、大隐隐于市的人格写作,在他首先是为表达而不是为闻达在一个纷繁多事的年代里,陈先牛传承了先哲“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文化品格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时 有嫉恶如仇怒目金刚的情绪表达上世纪末他曾为黄梅戏《红楼梦》署名 权拍案而起,掀起一场轩然大波。
其实与之对阵的文化名人恐怕始终未能 明白陈先生愤怒的原因陈先生是在捍卫一种文化理解的尊严这是一位 曾经和周信芳、盖叫天、童芷苓诸多京剧大师合作过的前辈剧作家,一位 长者对《红楼梦》毕生解读后,对这种文化解读的捍卫老人认为,《红》 是色空的挽歌而有色无空,是对《红》的文化误读和文化伤害他无法 容忍这种轻巧世俗的误读和伤害他捍卫的不是个人的名誉而是一种戏剧 文化戏剧文学的尊严他必须在人格上赢得这种文化上的尊严我曾经有幸在陈先牛供职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担任所长在任职期间, 我也真切地感受过这位蔼蔼长者的古道热肠,聆听过他给我的点拨和教 诲他去世前,我们曾在医院门诊间见过一面谁知不久他即驾鹤西去, 道归仙山现在在编他剧作选的时候,我又一次体会了他内心的寂寞,我 仿佛听见他在悠远的古道尽头,向着这个世界的人们发问:微斯人,吾谁与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