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中医资料10针灸治疗410例“子宫下坠”病的初步观察.doc
11页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重视中医中药之下,整理“单方、秘方、验方”的热潮,也随着发掘和整理祖国医学遗产而掀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值得借鉴学习,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前的资料,几乎没有功名利禄的水分,医风纯朴,其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均很高针灸治疗 410 例“子宫下坠”病的初步观察南京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实验医院子宫下坠研究小组 子宫下坠病是广大农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患我院四年来在各地展开针灸巡廻教学时,为配合实习,都开放了针灸门诊,先后共治疗本病 6000 余例,疗效相当显著我们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高潮,自 1958 年秋即在南京市孝陵卫,安徽滁县与宣城三处的巡廻门诊中,作了重点治疗,本年二月份更专门组织了研究小组,至安徽当涂大公圩人民公社办理简易住院治疗,兹将上述四处 410 例的初步观察,作如下介绍,以供参考一、病名本病由于地区的不同,时代的演变,名称很多,像民间所称的“ 掉茄子” 、“ 颓葫芦”、“沙果” 等等,都是象征子宫脱出于阴户部分的形态而定的皖南一带,又以妇女小肠气称之,想系与男子的疝气相彷彿而取名从历代医学文献来看,在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诸病源候论等书中,就有“阴挺出”、“ 阴下脱”的记载。
晋唐而后的医家,大多以下坠程度的轻重、形态不同的譬喻等等,而在命名上互有出入如丹溪心法、薛氏医案,景岳全书、外科证治全书、叶氏女科、竹林女科等书,又有“ 阴挺” 、 “阴茄” 、“ 阴菌” 、“ 除 ”、“ 子宫脱出”等不同的名称;关于病情的描写,治疗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究其实际,大多是指子宫下移的疾患,其中“子宫脱出” 这一名称虽然明确了是子宫的疾患,但是患病的程度有轻重并非所有患者都是整个子宫脱出于阴道之外因此我们采用“中国医学大辞典 ”所载“子宫下坠”这一名称,既能概括轻重不同的程度,又显明易解是子宫疾患二、病因本病的病原,古人各就所见,从症测因,说法很多,可分如下几点第一: 大多数认为由于临盆过早,产中用力太过,或产后劳动过早,以致下坠而不能恢复原状,或则劳动即坠如宋陈无择“三因极一方” 说:“ 妇人趣产劳力努嚥太过、致阴下脱……举重房劳,皆能发作”,第二:认为由于气血虚弱,不能收挕胞宫所致如外科证治全书说:“阴 ,即妇人子宫脱出,乃气虚下陷所致 ”中国医学大辞典也有“产后子宫下坠,此症乃气血大虚,不能收摄所致 ”的记载第三: 则为胞络受伤,子宫虚寒如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载:“ 胞络损伤,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
陈自明 “妇人良方 ”也曾说:“ 妇人阴挺下脱,或因子脏虚冷,或因胞络受伤第四:还有由于肝火湿热为病的、医学心悟说“ 妇人隐疾,有阴肿、阴痒、阴疮、阴挺下脱……而推其因,总不外乎湿热也 薛立齐在妇人良方所附治验中说 :“妇人阴中突出如菌,此肝火湿热而肿痛,脾虚下陷而重坠也 这是说下坠虽由肝火湿热,但必挟脾虚,就更较为具体总之,就一般常见的祖国医学文献看来,导致子宫下坠的原因,大休都不外乎上述产时,产后努力过度、气血虚弱、子宫虚冷,以及肝火湿热四种实际上前三者又往往互为因果例如产时产后、失血过多、血虚血脱,而气无以附,气亦随之而虚,于是努力劳动则下坠;同时也有素体气血不足,并非因产时失血过多而下坠的,又如子宫虚冷者大多血气不足,而气血损伤之后,又可导致子宫虚冷,因此总起来只是虚寒与湿热之分至于文献记载还有“ 所欲不遂 ”与“ 房劳” 等等,虽也都是诱因之一,但归根结底,仍不出虚寒或湿热的范畴我们在临床所见,最多的首推新产后气血虚弱,劳累过早,其次就是临产前的劳累过度,往往引起产后诱发本病,少数是由于产后咳嗽及杂病引起的此外,过去农村中的早婚多产,以致气血虚弱产道松弛与旧法接生的不懂得保护会阴,造成会阴严重裂伤,也是形成劳累后诱发本病的一个主要原因,综合以上原因,多数是属于气血不足、劳力伤气、气虚下陷所致,部分是由胞络等损伤而引起的,至于因湿热而造成的子宫下坠,则比较少见。
三、症状本病主要症状,是阴户中挺出一物,下腰部有坠痕感觉,由于体质的强弱,下坠程度的轻重与患病时间的长短等等不一,因而历代医家就其所见的记载也有所不同,兹将阴挺、阴菌、阴 三者举例如下1.阴挺:景岳全书说:“阴中挺出如菌如芝,或挺 出数寸,谓之阴挺 冯鲁瞻说:“阴挺逼迫肿痛,举重房劳皆能发作,清水续续,小便淋滴 ”金鑑说:“阴中突出一物,如蛇如菌,如鸡冠者,即古之 疝类也,属热者必肿痛,小便赤数属虚者必重坠,小便清长2.阴菌:薛立齐说:“妇人阴中突出如菌,周围肿痛,小便重坠 ”张氏医通说:“……有翻突如饼,俗呼阴菌,亦有如鸡冠花,如鼠乳,亦有生诸虫,肿痛湿痒溃烂流水,胀闷股坠者3.阴 :外科证治全书说:“阴痛即妇女子宫脱出,如气虚下陷、小便失似有堵塞之意,因之努力,久之随努而下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人对子宫下坠病已有如此认识,真是难能可贵了,因为限于时代条件,在封建社会里,对于如科隐疾,只能凭病人主诉,根本谈不到视诊,更不要说用手指内诊了,所以不可能做出更精确的观察因此很可能将现代所称的某些兼证,如膀胱膨出、阴道壁膨出等等牵涉在内根据我们临床体会,上面所说阴 症状,可能是子宫下坠而兼有膀胱膨出者,阴菌是近似子宫脱出,颈体肥大而有糜烂现象的,阴挺概括二三度子宫下坠及其他伴发症状,如膀胱膨出、直肠膨出等等。
我们为了临床上便于研究治疗起见,因此将子宫下坠分轻症、重症、极重症三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分类,分为Ⅰ° Ⅱ° Ⅲ° 三种,同时将其兼症如膀胱、直肠、阴道壁膨出及会阴破裂等等附述于后以资鑑别1.子宫下坠:①轻症(Ⅰ°):子宫下降、但子宫颈仍在阴道内,常自觉少腹或阴部有坠痮感,行路劳动时更甚,但亦有在不劳动时毫无感觉的②重症(Ⅱ°):子宫颈下坠至阴道口外,但子宫体仍在阴道内、自觉有物坠出阴道口,如鸡子大,阴部有坠痮感觉,静卧时能上升,行路劳动则下坠,间或有带下腰痠的现象③极重症(Ⅲ°):整个子宫露出在阴道口外,大如鹅卵,或如茄子、葫芦,最大的有婴儿头大,坠胀感觉较甚,卧时上升,起则下坠最严重的虽静卧亦不能上升还有因行动摩擦而致潮红、糜烂,以及疼痛与淌水的现象,日久也有不甚疼痛,只见淌水,惟子宫粘膜已经粗糙、如皮肤样,兼见头昏、带下、腰酸等症状,除了有杂病的患者外,大多数胃纳是正常的2.膀胱膨出,小便时有膨痮感觉,或小便不畅,膀胱在阴道前壁部膨出,分轻、中、重三种:①轻度:膨出不明显,阴道壁垂出,小便时微痮,以手指检查,阴道前壁内可以触到膀胱②中度:膨出明显,下垂及于阴道口③重度:膨出及于阴道口外,视诊时可以看到如小皮球大。
3.直肠膨出:病人大便排出困难或不畅,直肠在阴道后壁部膨出分轻、中、重三种:①轻度:膨出不明显②中度:膨出较明显③重度:膨出阴道口4.阴道壁膨出:分前壁与后壁膨出两种,一般是伴见于子宫下坠膀胱直肠膨出的时候,但也有单纯阴道壁膨出的,多见于多产妇与会阴三度破裂的患者,本症分轻、中、重三种:①轻度:阴道壁膨出三分之一②中度:阴道壁膨出三分之二②重度:阴道壁全部膨出5.会阴旧裂:分娩时引起,过去旧法接生,既不知保护会阴又不能缝合会阴而造成,也分一、二、三度:①I°: 只伤害粘膜未及肌肉者②Ⅱ°:旧裂已及肌肉,但伤势还不严重③Ⅲ°:旧裂已伤及肌肉,会阴全部撕裂,伤势较严重,甚至连肛门外括约肌亦为伤害者四、治法治疗本病,我们是以针灸为主,并适当地用了药物与运动来辅助,决定治疗的原则是以经络学说与上述的虚寒湿热为主来辨证论治的现在先将我们处理本病的根据和认识,扼要介绍如次:子宫古称为女子胞,位于少腹,为冲任督三脉之源,而少腹又是足二阴、阳明所过之处如内经说:“脾足太阴之脉,……上膝股内前廉,入腹……” ;“ 足少阴之筋……循阴股,结于阴器……”;“ 肝足厥阴之脉…… 循阴股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 ;“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 ,“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 ;“ 胃、足阳明之脉 ……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
十四经发挥更曾明确地说:“任脉者与冲脉皆起于胞中……”由此可见,本病在病位二是与肝、肾、脾、胃、任、冲、督诸经都有关连的,其中尤以任、冲与肝、肾四经更为重要,历代诸家,在针灸取穴上都体现了这个原则,多以冲任与肝、肾四经俞穴为主同时在用针用灸的方面,则是以虚寒者多灸或针用补法,湿热者多针而用泻法,腹部穴多灸,四肢部多针另一方面,在服药治疗上,虽然用药各不相同,但是归纳起来,阳虚气陷者,以补气升提为主,兼用温中,血虚阴亏者以补血养阴为主并佐益气,湿热下注者以清肝利湿为主,兼顾其脾我院儿年来治疗子宫下坠,就是在上述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实践的,现将三要的针灸治疗与辅助的药物 和运动,分别介绍如次: (一)针灸疗法:前二年多根据古人经验,采用以上穴位随症加减于 58 年就重点应用了维胞(维道斜下一寸),维宫 (维道斜下二寸 )两个新穴,最近 (2—4 月份)在当涂,又发现了子肠穴(中极旁三寸半) ,疗效都很显著,从这三个穴位的部位来看,都在肝经的循行通路上,便进一步证明了网络学说的价值在孝陵卫、滁县、宣城,三处巡廻门诊中重点实验本病的处方,少腹部是以维胞、维宫、归来、子宫四穴为主,每次用一、二穴,其次酌取水道、中极、气海、关元为辅,每次一、二穴,同时在四肢循经取穴,则以肝肾两经为主,如照海、大敦、曲泉,每次取一、二穴,其它如然谷、阴陵泉、太谿、三阴交、足三里等,则酌情配用。
关于并发证的随症配穴:如患者面黄肌瘦,肢体无力,则多灸关元、气海、足三里(或轻制),白带绵绵的则配带脉、志室、次髎,如腰背酸甚则针灸次髎、阳关及肾俞、关元俞,腹部痛痮则针灸关元、中极,如小便频数、清白无热者则灸肾俞、膀胱俞,小便闭塞则加针阴陵泉、曲泉,如阴户肿痛糜烂、小便淋漓、口渴发热则用针刺心俞、膀胱俞、大便闭结针支沟、天枢最近在安徽当涂经过 140 个子宫下坠住院病例的临床研治观察,进一步又确定了三个常规处方,轮流使用:1.气海 IX,大赫 IX,三阴交 I2.中极 IX,子肠 IX,足三里 I3.关元 IX,归来 IX,照海 I注 :I 代表针, IX 代表艾条灸)关于并发症除按上述病情加减法外,对膀胱膨出是以,1.中极 IX、次髎 IX、膀胱俞 IX;2.关元 IX、肾俞 IX、小肠俞 IX 轮流取用对直肠膨出是以天枢 IX、大肠俞IX 为主这些处方的制订,是根据临床体会与经络学说的俞、募配穴法为依据的至于用针用灸,或针灸并用,在前面已经说过,是以症情的虚实来决定的一般门诊病人,隔日针灸一次,住院病人连续针灸二日,休息一日,这样既可避免病员疲劳,又可缩短疗程今将本院治疗子宫下坠的穴位归纳如下: 针灸除了处方配穴外,操作的是否适当,对疗效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对针灸治疗子宫下坠方面的一般操作是这样的:1.针术:一般采用缓慢撚转进针法,至得气后停止捻转,留针 20-30 分钟,在留针期间,每隔一定时间行针一次,先后共计三次,针刺方向除了维胞、维宫、子肠穴,向内下方斜刺外,余均直刺。
针刺深浅度,列表如下: 2.灸术:用艾条温和灸 15 分钟一 20 分钟,不作瘢痕灸,如果有湿热及便秘症状,都是针而不灸的3.注意事项:除针灸操作常规外,治疗前还需注意几点 :(1)针灸前必须小便;(2)极重症 (Ⅲ°)必须用带消毒橡皮手套的手指,或用消毒纱布,将子宫托上后再行针灸;(3)怀孕患者,不宜针治,须待生产后再进行治疗二 )药物疗法 :1.虚寒证:子宫下坠,面色 白,怯寒神疲,心悸气短,大便溏薄,小便频数,舌淡少苔,脉象缓弱,或虚火,属于气虚下陷者,当宗“内经” 下者举之之义,治宜补气升提法,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