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市2014届高三二模拟测试卷语文参考解答与评分基准.doc
2页— 高三语文答案第 1 页 —2014 届 高 三 模 拟 测 试 卷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 (15 分,每小题 3 分)1.B(A 项中“模” 应读 mú;C 项中“ 颇”应读 pō;D 项中“诺”应读 nuò)2.D(A 页—叶 B 篇—翩 C 成—程 )3.C(A.十室九空:十户人家九家空形容天灾人祸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与语境不符;B. “如花似锦 ”形容风景、前程等十分美好,该句本身就是描写花的,不宜再用“如花似锦”; C: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D .不以为然:然.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这里应为“不以为意” )4.D(A 项 , 句 式 杂 糅 , “借 口 是 ……”与 “以 ……为 名 ”杂 糅 B 项 , 搭 配 不 当 , “取 缔 ”的 应 是 “音 像 制品 店 ” C 项 , 不 合 逻 辑 , “囊 括 ”意 味 着 包 含 了 所 有 , 而 前 有 “只 ”、 后 有 “其 中 五 项 ”, 语 意 矛 盾 )5.A(B“你到底买”前面的问号改逗号;C“一千八百元”后用句号; D 句号移到引号的外面)二、 (9 分,每小题 3 分)6.B (A 项“只是”绝对化, “只有懂得生,才能懂得死”说少了。
C, 最高层次错,原文是指通过艺术和美学把生命过程赋予了情感意义D 与原文不符,原文为“艺术加重了……分量”)7.A (“因为死不过是新生的开始”,对原文理解有误 )8.B (“ 他们对人生普遍缺乏理性的思考”表述错误,文中有“执著于现实人生的实用理性”一句 )三、 (9 分,每小题 3 分)9. A (愆:过失)10. C(A 表方式,表凭借 B 表比较,表对象 C 表修饰 D 表判断,表承接)11.D四、(28 分)12.(1)王下文给各督抚,如果有凭借酒力被称为最好的(首位的),不管地位高贵还是低贱,出资(将他)送入都城移书 1 分,以 1 分,语意 2 分)(2)棋下了一半,内侍抬了两个大酒缸,分别放在郡王和老人的面前舁 1 分,分置 1 分,语意 2 分)(3)留下老人满一月,还赏赐老人很多银子让他回家,并因此告知巡抚,命令主管的官员按时(及时)去问候老人赉 1 分,所司 1 分,语意 2 分)13.(1)宋诗用黄河的险峻反衬社会现实的险恶,刘诗用黄河的险峻象征人生的坎坷2)宋诗表现了现实主义诗风,刘诗表现了浪漫主义诗风宋诗通过描写黄河的险恶(通过写实)来表现现实环境的险恶刘诗通过神话传说(通过想象)来表现诗人的豪情、豁达(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4.(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3)鹤汀凫渚,桂殿兰宫 (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五、 (6 分)15.A 两个女儿的行为弄反了16.马谡,告诫诸葛亮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1 分)诸葛亮,托付诸葛亮“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1 分)赵云,嘱咐他看在故交的情谊, “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1 分)— 高三语文答案第 2 页 —六、 (18 分)17.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1 分)一语双关:(1 分)陈若尘精于鉴玉(1 分) ,最后又决绝地与尘世告别 (1 分)18.从人物形象刻画上看,作为次要人物,二人衬托出陈若尘淡泊名利,不阿附权贵的品格;(2分)从情节安排上看,冯有为的存在引出了下文陈若尘与书记的交往事件,法缘和尚的话则预示了小说的结局,使小说情节发展更合理 (2 分)19.(1)照应前文的“以死相报“;(2)认为自己出假证明违背了职业道德,良心已死;(3)决心与尘世诀别,皈依佛门,凡心已死;(4)表现人物清高正直的品格 (每点 2 分,答到其中 3点即可)20.(1)深化主题(1 分):在别人看来是一件小事,但是陈若尘却以皈依佛门永不鉴玉惩戒自己(1 分) ,更凸显出陈若尘做人之真(1 分) ;警醒人们不要对社会的不正之风麻木不仁。
(1 分)七、 (15 分)21.(15 分)略八、 (15 分)22. (15 分)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