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学设计.doc
3页《说“木叶”》教学设计三维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导入“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板书课题)二 交代预习情况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
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曾经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接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三 研习课文快速浏览文章,找出重点段落明确:4----6自然段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1、 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2、 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3、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明确: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完成下表:4、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四、 拓展研究 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1、 毛泽东与陆游《卜算子 ·咏梅》比较鉴赏2、 贺知章与曾巩《咏柳》比较鉴赏3、 古典诗歌常见意象资料小整合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 —— 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三)冰雪、松、菊、梅、竹 ——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多用于抒写离别之苦 (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 ——多借此抒发闲情雅致四、作业布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在中国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意象,岁月的淘洗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但是在不同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二,试着结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较“梅”在不同诗词中的用法注意结合一下几个问题去思考王安石《梅花》1、 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特点?2、 主要表现的怎样的人格特征?五、板书设计 说“木叶” 林庚 1、“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整体把握 2 、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抓住关键 3、 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 、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含英咀华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寻幽探微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