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地区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ocx
4页《辽宁地区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王双双 陈立鹏 张家嘉 章洋 蒋平摘要:在微观主体上对大学生群体的主观态度倾向进行调查探索,从多维度了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政策导向、就业环境、就业意见和信息来源方面的抉择和认知反向追溯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区域影响机制以及各个影响因素的价值比重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和就业意向方面是一个多因素、综合性、动态的过程基于这种动态,政府在政策支持和社会引导方面应该也是一种动态的、多维度地参与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区域选择 综合因素 动态机制一、问题提出当前,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每年从辽宁本地区高校毕业的各方面高素质人才有近三十万人即使有如此广大的人力资源,但是我们仍要正视的是:我们依旧面临着人力资源的流失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辽宁地区要改革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就更加迫切现在相应的研究视角多是宏观的我们试图从微观的视角来获取在校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就业观念、政府政策态度的多维度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二、文献回顾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要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必须对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进行有效协调、优化与控制西部人才工作中的核心问题是对人才的保留,避免人才大量流失与浪费。
《苏州大学》2007年《我国西部地区人才保留体系构建》刘晓宁)西部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培养、吸引和使用三者一起抓 ,以培养和使用好本地人才为主 ,兼顾吸引国内外高层次、高素质和急需人才为辅《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西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顾华洋)分析表明,家庭、个人等外部因素对人才流动影响力最大,而追求更高学术能力和更好学术氛围,乃至薪酬待遇等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对人事部门态度的感知,以及对流动本身的认知直接影响到人才流动的个人决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年01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郭洪林 甄峰 王帆)当前,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各项重大措施全面推動之际,着手构建人才战略规划实施效果的评估机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02期 《我国人才战略规划评估现状、问题及机制构建研究》孙锐 吴江 蔡学军)三、理论框架(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从最基本的薪资到福利待遇,就业地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政府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及就业发展前景正是符合了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需求层次于是我们提出假设1: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是具有需求层次的,最低的是要满足生存保障,最高的需求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
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以辽宁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迅速落后于以广东为代表的现代产业所以人才引进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把由于经济区域的分类和其他因素导致的区域间的人才流动不平衡拉进相对均衡的流动态势于是我们提出假设2:更发达的地区(以北上广超一线城市为例)对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更具有吸引力三)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是一种基于“网络”而非“群体”的社会组织形式,也是西方社会学从 1960 年代兴起的一种分析视角个体是嵌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会受到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所以我们提出假设3:大学生在就业时会优先选择已有的社会网络或社会网络比较健全的地区选择就业四、调查分析对辽宁省的就业机会认同度在中等偏上有62人选择一般认同,14人选择较好认同,9人选择不好认同在对辽宁省的就业发展前景认同度上,一般认同的55人占比59.14%,认为不好或不知道的占到22.58%对辽宁省的就业政策了解度,有61人不怎么了解占比达到65.59%,有30人选择了一般了解在毕业后是否选择留在沈阳工作的意愿中,63.44%的人没有意愿,只36.56%的人有意愿在对有意愿留在辽宁工作的因素访问中,影响因素最大的排序是:1.离家近、2.有更好的社会关系网、3.就业政策和工作的稳定性。
而没有意愿留在辽宁工作的影响因素排序:1.离家远、2.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3.发展前景不好在探寻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三个期望方面,期待值最高的三种类型是薪资待遇、社会保障、和发展前景就业城市选择时,大多数人会选择诸如省会的二线城市而不是北上广,但较少的人会选择去欠发达的中小型城市五、结论现在辽宁地区作为传统工业基地的中心,辽宁地区的经济振兴和发展是具有表率作用的所以辽宁地区必须在地区间的人才大战中掌握主动权,以为辽宁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足的活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研究认为有以下几点:1.是让大量的人才进入到社会中,积极进入中小型民营企业,勇敢自主创办小微型企业,从而带动释放社会上的力量和活力2.但关键的是如何真正的把政策落到每一位在辽宁读书的有可能在辽宁扎根的大学生身上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即使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到太多的本地区相关的人才招引政策高校在课程培训方面必须深入到学生内心需求3.在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学生对就业生存发展和未来发展潜力以及对个人的价值体验是非常看重的一是要提高其薪酬待遇、保障社会福利更关键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作为有追求的人被充分认可和尊重的空间。
二是对本地的大学生如何能依靠已有的社会网络和文化环境使得他们留下,对非辽宁籍的学生降低他们因为远离已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产生的危机感,亦或者促使本地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人才的招引不能是静止的截面的方法要把机制细节化,把每一项措施融到每一个环节中去,形成一套生态的可持续的招引机制参考文献[1]刘晓宁.我国西部地区人才保留体系构建[D].苏州:苏州大学,2007.[2]顾华详.西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2(04)11-19.[3]郭洪林,王帆,甄峰.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流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01):69-77.[4]孙锐,吴江,蔡学军.我国人才战略规划评估现状、问题及机制构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02):10-17.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