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悲剧的角度透视〈边城〉.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539403980
  • 上传时间:2024-01-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悲剧的角度透视《边城》黄士格「摘要」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有文化自觉意识的著名作家〈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纵观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它的评论,大多数赞美和歌颂湘西的人性美、人情美但作者在赞美故土清新的人事、自然时,也包含着独特的悲剧意识而对作品背后深沉的悲剧意识的研究则为数不多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在这方面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对于更好地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创作将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着重从这个角度来透视和分析这部小说《边城》是中外读者交口称赞的精美艺术品之一,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中处处皆美,作者本人也有过重要的表白他说:这作品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①作家的表白是切实的但在这处处皆美之中流淌出来的是淡淡的悲、淡淡的愁本文试从悲剧这个角度对《边城》加以浅析 一、爱情挽歌,悲意绵延〈边城〉是一幕爱情悲剧,全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有着少女情怀的翠翠,善良而又单纯,每天和老船夫守侯在渡船边。

      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与老船夫失散,得到船总儿子傩送的帮助,顺利返回渡口从此在翠翠的那年轻的少女心里就产生了对傩送的爱慕之情傩送对翠翠也是一见钟情,翠翠和傩送的感情是自然美好的,本应是幸福的而这时傩送的哥哥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派人说媒当天宝兄弟知道彼此喜欢上同一个人后,就采取当地最古老的办法——唱歌,天宝自知自己的歌唱的不如弟弟,于是就选择了离开但是,天宝却在闯滩中因溺水而死天宝的死成就了这幕爱情悲剧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但又不愿屈从父亲的安排娶王团总的女儿为妻,因为他爱的是翠翠,于是他也选择了离开终于,老船夫经不住重重的打击,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离开了翠翠,剩下她孤身一人守着渡船,深情的等待着傩送归来老船夫的死更将这幕爱情悲剧推向高潮为什么会造成这场悲剧呢?按刘洪涛的看法是一连串的误会造成的②:这个误会首先在爷爷和大佬之间,大佬唱歌败北了,而爷爷却以为那歌声是大佬唱的,去恭维他,结果恭维不对头碰了一鼻子灰;其次是爷爷和二佬之间的误会,大佬死了以后爷爷在街上碰到二佬,故意把谈话往婚事上引,结果二佬又误会了再一个误会就是爷爷和顺顺之间发生的,顺顺有一种成见,认为大佬之死是这个好事的老人造成的。

      那么这个误会是不得了的一个误会,所以他在老人去找他的时候,他有意识的疏远老人实际上这次疏远对老人的打击是极其大的,老人在回家路上又碰到了中寨的一个人,这个人显然是在团总的女儿和二佬的婚姻之间起牵线的这么一个人物,他又打击了一次老人这两次打击对老人是致命的,老人在狂风暴雨的当夜死去了实际上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没有成功,这些误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正是“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③再者,一场悲剧的成形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现实整个作品虽然是以单纯的故事为线索,但是其中凝聚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现实翠翠的悲剧看起来像是发生在无冲突的和平之日,虽然除了误会就是不凑巧,但是仔细阅读却发现悲剧并非全出于偶然,其中也必有现实的社会基础船总顺顺虽然慷慨洒脱,乐善好施,但团总以一座新碾房作女儿的陪嫁,对他还是有相当的吸引力在渡船与碾房的角逐中,他内心的天平一直是倾向于碾房一边,所以迟迟没有回绝团总的提亲二老远下桃源也是和他吵了一架之后才赌气出走的可见他在义利的取舍上,也非决然的舍利而取义他在牌桌上回答老船夫问话时那种轻慢的态度与口吻,以及老船夫在他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自卑不安、欲言又止,都从侧面表现出他们之间社会地位的悬殊与由此造成的隔阂。

      直到老船夫感到夙愿难成,心力交瘁而猝死,他对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才有了明确的表态文章的结尾更像是一首爱的挽歌是这场爱情悲剧爱的回旋,凄意绵延: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是一个牵人情怀的艺术空白天宝因退让而溺亡、傩送的离开、翠翠的无尽等待作者把文章中描述的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变成了一个“善”的悲剧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这像老船夫看待翠翠父母的悲剧一样“谁也没罪过,只应由天去负责”正因为谁也没错,才让这种悲意愈加凝重二、以美写悲,悲意深沉就悲剧的类型而言,〈边城〉写的不是英雄悲剧,而是普通人的生活悲剧这是它作为悲剧的主要特色作者在构思和描写这悲剧时,没有制造什么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没有渲染任何色彩强烈的气氛,也没有片言只语慷慨激昂的议论它只描写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老船工的外孙女翠翠,可翠翠对二佬动了情于是大佬下船跌进了激流,二佬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比起英雄悲剧,这种普通人的生活悲剧,没有英雄悲剧那种能够唤起人们崇高、庄严、悲壮的美感作用,产生突然爆发出来的振奋、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然而,这个简单的描写虽平淡无奇,但由此产生的悲剧效果特别强烈,特别持久正像鲁迅所指出的:“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④这类作品在揭示生活本身的悲剧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上,往往可以胜过英雄悲剧它写的是广泛地发生于现实生活中人们身边的悲剧,是一种隐藏于生活深处的悲剧因素,“正如无声的言语一样非诗人画出它的形象来,是很不容易觉察的它写的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⑤作者甚至有意不写一般悲剧所常有的并且往往成为作品高潮的有关悲剧主人公死亡的情节而是极力用大量笔墨写边城的美丽景色、淳朴的传统风俗习惯和人物的美好心灵融为一体,表现了边城人们的人性之美: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在读者面前,她是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老船夫忠于职守、任劳任怨,不管刮风下雨都为来往过客摆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是“善”的化身;船总顺顺是茶峒地区的头面人物,他人豁达慷慨;天宝与傩送和气亲人,不浮华,不依势凌人可以说在边城的世界里,人人尽其善,人人尽其美就连卖身的妓女也“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主顾,做生意时得先交钱,数目弄清楚后,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

      整篇小说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个如诗如画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环境但是“美丽总是愁人的⑥在美的氛围里,弥漫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悲剧色彩《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的很深的悲剧感⑦使人读后总在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感到一种忧伤、悲凉和惆怅,总感到他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所描绘的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上,笼罩着一种似雨似雾、挥之不去的阴湿与愁苦,总隐隐地感到沈从文在强作欢笑在处处是善处处是美的桃源世界里以爱情悲剧为终结,悲剧以美的毁灭,才令读者产生震撼这正如鲁迅所说的:“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美是沉甸甸的,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惟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三、悲从字来,悲痛凄绝沈从文还善于通过平白的文字来描述出内在的悲剧意蕴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可每每读起便会不由自主的忧伤,像是触及到什么。

      作者的笔意虽然清淡、自然流畅、犹如行云流水,但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无奈的忧愁感:“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文字表面没有了热情,平淡如水,只是让淡淡的忧郁、辽远的愁绪,在平静的叙述里缓缓流动,就像翠翠唱的那首歌,微笑里藏着哀痛,快乐里夹着忧郁,非常柔和,又不知不觉浸着一丝凄凉读着这样的文字,给人一种灵魂由此及彼的飞渡错觉内心深处像是被淡淡的悲意所裹就像沈从文先生自己说过的:“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文字和故事上,便不能深入沈老作品的堂奥四、唱自己的情歌,缠绵委婉《边城》还体现了沈从文的悲剧意识及其在人物悲剧中的成熟。

      作者将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悲剧事件和具有悲剧意味的人物写入作品时,总是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这场悲剧以至于整个生活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即他的悲剧意识《边城》是沈从文长期受压抑的感情的流露是他自己唱给自己听,为了让自己的心感动起来的“情歌”沈从文特殊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特殊的创作风格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开始接触中外文学作品在军队生活的那段时间,正是近代中国史上所说最混乱、腐败的军阀时代,当时所见让他看尽人世间的辛酸,人世的黑暗让他产生厌恶的心理,这些对他以后的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他追寻着陶渊明的足迹,去寻找那片充满欢笑与和谐的桃源世界小说中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小说《边城》正是通过“邻里之爱”来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了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作者对 “现代”、“文明” 的厌恶,寄托他重造民族品德的幻想作者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刻画,将自己的感情融注在故事情节里,表现出作者对美丽的,充满人性美的桃源般的湘西世界的向往,在那里没有战争的硝烟,也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争夺,对于作者来说,正是他所追寻的“世外桃源”。

      沈从文在他的《习作选集代序》中曾这样写道:“我除了用文学捕捉感觉与事象以外,俨然与外界绝缘,不相粘附我以为应当如此,必须如此一切作品都需要个性,都必须浸着作者人格和感情想达到这个目的,写作时要独断,要彻底地独断在边城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那么的善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投注在这片充满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乡村世界里一种由沈从文想象中始终追寻的充满人类的爱意的“人生形式”,与人生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悲哀调和起来,构成了《边城》的基调从这个意义上说,《边城》不是现实乡土的写照,而是作者“排遣”与“弥补”长期受压抑感情的一个桃花源式的好梦沈从文退隐在人物事件背后,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会在他们的演变之中他没有作为革命者和诗人的郭沫若作品中那种直抒胸臆的强烈燃烧的感情,更没有作为思想家和斗士的鲁迅作品中反映国民灵魂的精深透彻,他只是怀抱一点属于人性的真诚温暖的情感,超越世俗所要求的伦理道德价值,用人心人事作曲歌咏出别样的情怀沈从文是一位诗人,所以也以诗人的敏感、情绪、幻想真诚地描绘着他心目中深藏已久的情感记忆对象,纺织着一幅与现实人生完全不同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