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边塞战争诗四首_教案.doc
8页6 边塞战争诗四首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 了解四位边塞诗人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充分理解边塞诗的艺术特点2. 领悟边塞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 把握边塞诗的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和特点4. 背诵四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边塞诗派的语言特征,基本读懂诗歌和诗歌的鉴赏技巧二)过程方法目标: 以四首边塞诗为例,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边塞诗人如严羽《沧浪诗话》中所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从中可以看出边塞诗在唐诗中的地位,感受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和李益诗歌的意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三、教学重点:把握边塞诗的特点,品味诗歌意境,学习和理解边塞的鉴赏方法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边塞诗的“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意五、教学课时:2课时完成四首诗的教学六、教学过程:(一)课文简析从军行(其一)1.作者简介王昌龄 (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以擅长绝句闻名的王昌龄,特别是他的七绝,享有极高的声誉,与李白并称,故又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王昌龄的作品从思想内容上来说,绝句涉猎广泛,最负盛名的是边塞从军题材的作品,既描写将士的爱国热情和斗志,又描述战士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在他笔下,两种情感通过组诗的形式使之相互交融他的诗歌由背景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其绝句在第三句另辟新境,可以将一首七绝分成两个画面、两层境界。
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主旨) 题解:《从军行》本是乐府旧题,内容多抒写军旅战争《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是烽火城西、时序是秋天的黄昏、风物、戍卒描绘了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整句诗就是在秋天的黄昏,蒙上了一层黯淡的颜色,诗句的情调是悲壮的,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衬托出了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其中一个“独”字更突出了诗句凄凉伤感的思乡之情,同时又是在秋天的黄昏,更是凄凉处境和寂寞心情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这首诗起句壮逸,断句凄楚伤神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楼为一座危楼;征战戍边的士兵独坐其上一个“独”字,既吻合了戍边士卒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此外,“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也有“一击两鸣”之妙闻笛者固然闻笛伤情,吹笛者又何尝不是和泪吹奏呢?吹奏者借吹奏《关山月》所抒发的绵绵离别之情,深深地感染了闻笛者,使闻者顿起金闺之思在章法结构上,诗以前三句的写景叙事,来烘托第四句的直接抒情;以第四句的直接抒情来深化前三句的写景叙事更吹”、“无那”,转折有致,将全诗推向高潮而末句中最末一个“愁”字,为一篇之诗眼,使戍卒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被刻画得既饱满、深刻,又含蓄、蕴藉3.鉴赏要点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王昌龄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浓缩到体制短小的七绝之中,使其诗言少意赅,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这首边塞诗可以领略诗人高度概括的能力和哀怨思乡的艺术风格其中第一句诗“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就是高度概括了时情、时景、时人的整个气氛环境,而后一句诗“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层层递进,由景到情,寓情于景,达到情真韵长容量极大,千古哀怨尽在其中的艺术效果4.问题探究王昌龄擅长七绝,名倾一时,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美誉,其七绝与李白匹敌,不分伯仲,王昌龄以抒情见长,其诗中之景是感情之渲染,推词敲句,千锤百炼;李白七绝写景,主要是寓情于景,自然酣畅,信笔而成;二者七绝有异曲同工之妙以王昌龄的七绝特点分析《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蓟中作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高适 (700—765),字达夫,郡望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后人编有《高常侍集》此诗一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所写。
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 高适早期家境贫寒,青年失意,年过四十尚自躬耕,曾随军北上,想在边疆立战功未能如愿,年近五十才进入仕途其边塞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语言质朴,多慷慨悲壮之音,树立自己的现实主义的倾向高适一生数番起落,屡受挫折40多岁时任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掌书记,随军转战西北边塞,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其中最著名的有《燕歌行》,他与岑参齐名,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并称高岑 2.基本解读题解: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 高适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主旨)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写在边城所见景象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
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诗人在这里与前一句均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法,将自己强烈的爱憎情况与惆怅情绪和盘托出,将抑郁愤慨的感情抒写得淋漓尽致整首诗以边塞为背景,感叹有用兵方略而又无可施展才华和一腔报负,此诗实属怀才不遇的主题整幅作品洋溢着雄放苍凉的情调,有着很强的个人感情色彩,透过作品可以窥视出诗人复杂的思想风貌 3.鉴赏要点这首诗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高适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岁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边城,触景生情,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忧愤尽抒笔端暗示手法的运用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岑参 (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天宝十三载(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载(757),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
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全唐诗》编诗四卷 岑参比高适小十几岁,早年孤贫,在社会上受到冷落,但也有戍边立功之志,曾两度出塞,在西北边塞生活时间较长,写了不少边塞诗记叙亲身经历的征战生活,抒发自己的感受因任嘉州刺史,故人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岑参去过天山、轮台、雪海、交河,那里有大雪、大风、大漠、大热和激烈的战争,也有着异域的音乐因此他的边塞诗境界开阔,并喜欢用自由灵动的七言歌行来表现塞外变幻莫测的风光和激烈酣畅的征战,极富奇丽雄放的浪漫主义色彩两次出塞,写出许多雄浑峭拔,开阔瑰奇的边塞诗作这些诗作,语言色调鲜明,气势磅礴宏伟壮阔,同时还歌颂了边塞将士的昂扬斗志历来被认为是唐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以独特的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独领边塞诗的风骚 2.基本解读 题解:热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此湖乃是玄奘法师取经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高山湖,面积达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为温暖,中国古书称之为“热海”或“大清池”,它跨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之间,四周天山环绕,汇集天山山脉流下的雪水,却终年不结冰,故有热海之称。
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主旨) “侧闻阴山胡儿语”一句作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表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奇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 “送君”以下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临别赠言:我与你在天山城外饮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阳西下,落在热海之滨;你为官公正,清廉无私,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3.鉴赏要点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奇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诗人根据热海的传说,加以想象和夸张,景象描绘得神异奇特,令人匪夷所思。
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