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师范大学22春《小学语文教学论》综合作业一答案参考20.docx
13页福建师范大学22春《小学语文教学论》综合作业一答案参考1. 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确立的主要依据,200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2.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表现为:准确、严密、鲜明、概括、简洁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3.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专一的注意力,瞬间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以及准确、敏捷的辨别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4. 语文教材依传统手段区分为:( )A.语言类教材B.非语言类教材C.口语类教材D.文言文类教材参考答案:AB5. 精读是要求我们按照习惯的分析模式去阅读,从时代背景到作者介绍、分段分层、主题思想、写作特点一路下去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6. 运用要背诵法注意的问题:要明确目标、要重视动机的激发、要指导自学方法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7. 《急就编》的主要特点是( ):A.生字的密度大B.整齐押韵,便于记忆C.包含比较丰富的知识D.语言上用整齐的三言韵语,读起来上口,便于背诵参考答案:ABC8. 朗读指导的方法有正确示范、体会感情、提示难点、读后评议。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9. 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叙述性文字凝练扼要,言简意赅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0. 渗透模式是指根据学法指导的操作方案和学生的学情,以教师讲授学法为主的模式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11. 语文特殊能力主要是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2. 自主学习是教育活动之核心,因为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13. 课内是流,课外是源,要以教材为本,鼓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4. 下列选项中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的是( ):A.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统一的原则B.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C.课内外语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D.语文知识教学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结合的原则参考答案:ABCD15. 默读的特点是( ):A.速度快B.理解深C.适应范围窄D.适应范围广参考答案:ABD16. 教学大纲具有的功能是( ):A.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依据B.是考试命题及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依据C.是进行教学的依据D.是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参考答案:ABCD17.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就要培养学生( ):A.多看多听B.多问多想C.多记多写D.多读多背参考答案:ABC18. 可以从下列( )方面入手,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A.使课堂教学具有吸引力B.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C.依靠教师的个人魅力D.使学生在挫折中前进参考答案:AB19. 在作文训练中,由述到作,述就是“叙述”、“表达”,作就是指作文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20. 课内是源,课外是流,要以教材为本,鼓励学生大量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提高审美能力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21. “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个体地位”这点在业内已达成了共识有人认为既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而教材中较少提供助读材料,提倡学生自己去收集﹔也有人认为学生要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要靠教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因而教材用大量的笔墨编写助读系统这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催生了两种教材的不同风格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22. 语文教材具有的价值是: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价值﹔语文教材对教师的价值﹔语文教材对国家的价值﹔语文教材的其它价值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23. 语素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24. 个人修养主要包括、团结友爱、立志勤学、励志自强、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勇敢刚正、爱护自然、勤劳节俭、风节自律、义以为上。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25. 在进行传统美德教学时,可以选择切入点有:利用语言切入﹔利用涵咏文中的关键语句切入﹔利用介绍选文的背景资料切入﹔利用分析人物形象与事件切入﹔利用相关知识点的引申切入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26. 不懂诗歌文体知识,就不能很好地欣赏诗歌的( )A.文字美B.语言美C.意境美D.节奏美参考答案:BCD27. 对自然美的审美评价,以形式美为主要标准,如对称、均衡、和谐、变化等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28.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语文学科性质观已为多数人所接受而在二者的主次关系上大家认识不同,因而也呈现在教材中有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体系来编写教材的﹔也有以课文的主题(人文精神)划分单元编写教材的这两种不同的编法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29. 1949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从此开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小学制度,称“癸卯学制”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30. 分散识字的主要缺点是每篇课文只能识三五个汉字,速度太慢,并因而影响了读写能力的发展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31. 集中识字要求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32. 阅读与作文是主从关系,而非对等关系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33.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毛泽东教育理论,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并把学习毛泽东教育理论同学习毛泽东完整的理论体系联系起来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34. 选定制即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各门学科里都选定数种教材,制定一览表,由学校选择使用的制度荷兰和美国的部分州实行这种制度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35.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进行科学研究,进而提高自己的有效工具很多教师对语文学科的认识、研究和改革就是从研究语文教学开始的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36.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发生的言语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现实生活,创设交际情境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B37. 认知性目标是美国的学者艾斯纳(EwEbon:r)认为的目标之一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38. 根据事件的地点变换来分析结构同一件事情可能会在空间的领域里发生发展,因此,地点的转移可以是把握文章结构的一种依据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39.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提出来的。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40. 教科书在承载传统美德时呈现的特点:( )A.散落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以散落性为主B.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以隐性为主C.生动性与议论说理性相结合,以生动性为主D.正面彰显和负面批判相结合,以正面彰显为主参考答案:ABCD41. 依教育观念区分的教材有:文化本位的教材﹔社会本位的教材﹔个人本位的教材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42. 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评定的基本要求是( )A.评定成绩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B.要有客观、公正的评定成绩的态度C.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D.进行近距离观察参考答案:ABC43. 在语文基本功的训练中必须注意( ):A.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B.要从严要求,严格训练C.按教材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训练,注意课内外结D.对不同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参考答案:ABCD44. 在掌握牢固程度基础上,学生在再认和回忆的时候,不再象前一阶段那样把握不定,偶尔还要出现泛化现象,而是熟练且牢固,词义讲解也较清楚、恰当其次,精确分化表现在掌握的深刻性和精确性上,这是掌握字形的( )阶段A.精确分化B.初步分化C.泛化D.习得参考答案:A45.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46. 复习方式也应多种多样为了有效地安排复习,做好练习以巩固识字,要注意几点:( )A.采用螺旋式识字复习法B.使学生及时地清楚地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C.注意练习的普遍性和综合性D.注意练习的实效参考答案:ABCD47. 使用语文教材应:( )A.端正审美追求﹔提高语文素养B.树立正确的教材使用观C.提高自主使用教材的水平D.掌握自主使用教材的方法参考答案:BCD48. 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认识常用汉字小学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的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能借助汉语拼音来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A.错误B.正确参考答案:A49. 依教材的体系区分的语文教材:( )A.统编式语文教材B.合编式语文教材C.分编式语文教材D.总编式语文教材参考答案:BC50. 通过对教学的有效评价,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便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51. 美的事物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外在(形式美)﹔一个是内在(内容美)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52. 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是认识主体对言语的一种( )相统一的悟性,是包含着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A.感性B.感知C.解读D.理性参考答案:AD53. 口语交际教学对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