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历程模式.doc
8页寫作的學習策略921014 王仁汶 921020 吳怡靚 921028 謝宜芳921030 李幸曄 921031 楊思韻 921039 王玉智一、前言「過程導向」寫作教學強調「寫作過程」 ,而非寫作的成品我們這組將從 認知 心理學 的觀點,探討寫作過程的理論語有關研究,以奠定「過程導向」寫作教學 的心理學基礎二、早期的直線模式 早期有關寫作過程的分析,學者們有的提出兩階段模式,有的主張三階段模式, 也有四和五的Elbow(1974)將寫作過程分成兩個主要階段:1.勾繪心中意念2.將意念轉換成文 字Rohman(1965提出寫作的三階段模式:1.寫作前2.寫作3.改寫,他的模式曾 被廣泛應用於寫作教學,而 Applebee(1979)也持相似的三階段Britto n(1978)係 將寫作階段分成1.預備2.蘊釀3.下筆為文,而King(1978)是1.寫作前2.下筆為文3. 寫作後Legum&Krashen(1972)則主張寫作過程包含四個主要部份,1.形成概 念2.作計劃3.寫作4.修改Draper(1979則提出五階段的寫作模式,1.寫作前2. 構思 3.起草為文 4.再構思 5.修改。
稍後的認知心理學家,批評上述的模式過於簡單化寫作的過程,對於寫作各階段 的描述偏重外表的寫作活動,而忽略寫作時的內在認知歷程此外,這些模式似 乎強調寫作過程乃直線循序進行,而忽略在時際寫作過程中,各個階段的寫作行 為可能會反覆穿梭進行的事實三、認知歷程模式 在階段模式之後,不少國外認知心理學家,開始從認知的觀點,探討寫作的心理 歷程他們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是要求受試者在寫作時進行 「有聲思考」 (thinking aloud),然後根據紀錄下的內容,分析出寫作歷程的一般面貌其中以 Flower&Hayes 的模式最常為人引用,對心理運作的解說也最詳盡寫作環境修辭上的問題: 題目、讀者、刺激、 線索文章已完成的部分寫作過程回顧作者的長期記憶: f有關主題、讀者和寫作計畫的知識 —計畫檢查轉譯修改Flower&Hayes所提出的寫作歷程模式,主要包含下列三個層面 :(一) 寫作環境(the task environment)係指作者除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寫作題目、刺激線索、讀者對象,以及到 目前為止所寫出的文章等二) 作者的長期記憶 (the writer's long-term memory)係指作者儲存在長期記憶內有關題目、讀者和寫作計畫的知識。
作者所擁有 的字詞、文法、標點符號和寫作文體等方面的知識,也儲存在此三) 寫作過程(the writing process根據Flower&Hayes的分析,寫作大致可分為「計畫」、「轉譯」和「回顧」三個 主要過程1)計畫:其過程旨在「產生想法」、「組織想法」、和「設定目標」◎產生想法:即「內容構思」從長期記憶和寫作環境中,把與寫作有關的 訊息檢索出來「選擇材料」是這部分重要的工作選擇材料是用來闡發 和說明主題的,他是主題的具體表現者,而且材料需與主題一致,否則 會妨礙主題的表達◎組織想法:即「文章佈局」根據一些特定目的的需要和管理,將有用的 材料加以組織基本工作是編寫寫作提綱此過程為計畫與轉譯的過渡 從表現形式上看,提綱可分為「腹稿提綱」和「文字提綱」腹稿提綱就 是作者在腦中擬定綱要,而文字提綱適用文字將想法、意思寫出來 從詳略程度看 ,又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 簡略提綱是只列 出概要,而不加以具體說明詳細提綱是除了列出概要後,再加以具體 說明腹稿提綱與簡單提綱適合用於短篇文章;文字提綱和詳細提綱則 適用於長篇文章提綱的寫法 有短語式、句子式、段落式、短文式等◎ 設定目標:根據寫做的目的和文章對象,設定撰寫的方向和筆調,以引 導寫作計畫的執行。
這個過程是最重要的決策環節,他是確定文體、主 題的出發點或根據 2) 轉譯:指正式下筆,將寫作計畫的構思轉換成可接受的符號表徵,也就是 俗稱的「起草」常見的順序:【1】 從開頭寫起:最常見、最常使用的起草順序從開頭的第一句話寫起,順次寫下,一直到最後一句話2】 從中間寫起:先從中間部分寫起,再寫開頭和結尾通常是作者對中間部分內容很熟悉、很感興趣,或是開頭和結尾較 難下筆,用中間來引發開頭和結尾此種方法多用於學術論 文的寫作3】 從結尾寫起:對全文的結局特別感興趣常見的方法:【 1】 集中起草法: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根據寫作提綱,利用一段完整的時間,集中精神,一氣呵成,中間沒有耽擱或停頓此 種方法適用於短文章的寫作,因為篇幅較短、容量小,作者能 宏觀控制,又可微觀把握魯迅的文章多屬此類 2】 分段起草法:將草稿分成若干部份,在不同時間內分別完成,最後再將每個部分有機地組織起來 這種方法適用於長篇文章 或專著托爾斯泰最喜歡用這種方法 3】 誦讀起草法分段起草法:一邊誦讀,一邊起草此種方法既可使語言朗朗上口,又可使意思和語言更貼切* 計畫是意化的,並沒有引起認知成果存在形式的改變;而轉譯有存在形式的 變化,即將認知成果由意化狀態變為物話狀態,由內引變外顯。
3) 回顧:該過程在整個作文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目的是在隨時「檢 查」(evaluation)寫出的內容是否符合原先的目標,並且 「修改」(revision) 不滿意的地方修改可以保證和提高文章質量,經過修改,不僅會去掉文 章的毛病,而且會大大改善作品,使文章更趨完善,從而保證和提高文章 質量;修改也是提高寫作技能的重要途徑,因為修改正是作者「知道不需 要寫什麼」而去掉那些可有可無的東西,經過反覆、多次的修改,作者的 寫作能力就會有很大的提高 「檢查與修改」錯誤,屬於後天較晚發展而成的能力,亦即年齡愈長表現越好* 修改的方法大致可以歸類為以下幾種:1. 邊寫邊改:邊寫邊改就是一邊起草一邊修改作者在起草過程中隨時遇到 問題或發現毛病,或突然有新意思的湧現,馬上著手進行修改,直到滿意 為止有些作者寫文章,習慣一部分一部成稿,這一部分起草完了,立即 進行修改,直到把它修改滿意了 ,然後再起草下一部分 ,這也是邊寫邊改 這種修改方法比較靈活自由,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寫出來的文章比較成 型,一般不用再作大的修改但是它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容易打斷 思路,阻斷起草所以,在運用這種方法時,要冋時考慮到下面的起草問 題。
2. 邊抄邊改:邊抄邊改是一邊謄清一邊修改謄清是修改的極好機會,因為 在謄清過程中,文章的整個思路又都在作者頭腦中活動起來,由於卸掉了 起草的包袱,所以這時作者對文章的思考會更清晰、更深刻,更容易發現 問題3. 邊讀邊改:就是一邊讀草稿,一邊進行修改讀最容易發現毛病,尤其是 行文上的毛病,可見,修改時口中朗朗有聲,並不是多餘之舉不僅念給 自己聽,也可以念給別人聽 ,別人更容易聽出毛病 ,修改的效果也會更好4. 冷改熱改:冷改就是作者的寫作熱情完全冷卻下來之後再進行修改,一般 說來是放一段時間再改 ,這樣,作者可以調整思路 ,放鬆心理 ,改換心境, 有利於再思考再組合的實現熱改是指作者起草完畢立即著手進行修改 這樣修改的好處是可以很快拿出成品,思路容易集中,會對蔄題思考得深 入些* 修改的手段主要有刪、換、增、移:1. 刪:刪就是刪改,除去文章中一切可有可無的部分這是修改文章最常用 的手段一般說來,作者寫文章常犯的毛病是寫得太多,寫得不準確,顯 得臃腫這就需要作者大刀闊斧地進行刪改,把那些可有可無的部分全部 刪去,才能「大大改善作品」 2. 換:換就是調換文章中已寫進的材料不夠恰當、理想,或者又發現了新 的材料,就要進行調換,把新的材料,理想的、恰當的材料調進文章,把 不恰當、不理想、不合適的材料調出來。
也包括字、詞、句的調換3. 增:增就是增添文章中的材料不充分,不足以表述和說明主題,或文章 內容單薄,就要增添新的材料或內容 無論增字、增句還是增段、章、節, 都要以表達主題的需要為依據增添要慎重,因為弄不好反而會造成文章 的臃腫或重複4. 移:移就是移動材料、段落或句子的位置不夠合適,不合順序,移動之 後使之合適、有序移可以移段,移材料,移句子等移動要根據表達主 題和安排結構的需要進行※ Flower&Hayes 認為:實際的作文過程並非依上述順序直線進行,而是三種活 動隨時穿梭交替進行譬如說,有許多細節的安排,可能是在邊寫邊想的過程中 進行,而非事先佈局時就能考慮周詳的又如,修改可發生於任何作文階段,有 的是在計畫完成後立即作修正,有的是再寫作進行過程中隨時邊寫邊改,有的則 是初稿完成後才作修改此外,有些人寫作可能逐段重複使用 1.「計畫」、2.「起 草」、 3.「修改」和 4.「監控」等過程 換言之,計畫、起草與修改均可能持續 發生於整個寫作過程,同時沒有必然的先後順序作者何時從寫作的某一個過程 轉換到另一個過程,則是決定於個人的認知「監控」 (monitoring )認知監控的 功能往往因人、因事而異,例如:有些人能立即下筆為文不需事先計劃;有些人 則可能連寫一個字都要計劃好之後才能下筆(Flower&Hayes,1983)。
事實上,作 者本身對整個寫作過程的了解與監控,對寫作策略的選取、執行,以及對作品不 當之處的辨認與修改,都和其「後設認知」(meta-cog nitio n)的能力有關(Englert&Raphael,1988)四、 國內對寫作過程所提出的模式蔡榮昌(民 68)將寫作過程分為審題、立意、運材、佈局、修辭等五階段陳 鑫(民 75)則將寫作過程分成:命題、審題、立意、取材、剪裁、佈局、擬綱、 下筆等八項二者的分析均較偏重寫作前的計劃林國樑(民 77)所提寫作過程包括:確立中心思想、運思、蒐集資料、 擬定大綱、各自寫作和審閱等六階段, 可說含蓋了寫作前、寫作中和寫作後的寫作行為1. 審題 :是指認清題意、把握題目重點、確定題目範圍,和決定撰寫文體2. 立意:是指確立文章的主題或中心思想,並根據文章的對象及自己的身分立 場,決定行文的方針和筆調3. 運思:是指根據中心思想,蒐集有關的資料 (包括聽到、看到、讀到、經驗到、 想到的),以構思文章的內容4. 剪裁:是指就蒐集到的資料中,保留精采、切合題旨的材料,做進一步運用5. 佈局:是指組織、安排段落常見的方式是「起、承、轉、合」 ,或是按照不同體裁的文章結構作安排。
6. 擬大綱 :意即擬定寫作文綱要,而其目的即為佈局,使文章能有層次與條理7. 下筆:意即開始寫作其中起頭、開展、結尾、措辭是為重心8. 審閱:是指寫作後將草稿審閱一遍,修正不適當的詞句,或是修改與補充文章 的內容與結構五、 國內模式與國外模式的比較1. 國內的「審題」與「立意」即為國外的「設定目標」 ;2. 「運思」與「剪裁」即為「產生想法」 ;3. 「佈局」與「擬大綱」即為「組織想法」 ;4. 「下筆」即相對於「轉譯或起草」 ;5. 「審閱」則相當於「回顧」 6. 國內的模式對寫作過程的描述較細膩,而再成分上與國外相似7. 國內模式與國外模式對各個成分間的關係,看法不同,國內的模式在敘述各寫作過程時,採依序直線進行的方式,先是審題,接著立意 ……,最後審閱國外的模式則強調各個寫作過程反覆穿梭進行,造成這個差異的主因,可能是國外對寫作過程的敘述強調 「認知歷程」,而國內較強調「寫作活動」所致六、過程取向的寫作模式- CJUSD 模式 C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