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国超 建党90周年论文.doc
6页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机制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例祝国超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如何促进多民族地区团结和谐是实现这一 战略的关键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更复杂,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乌江流域自一占就是多民 族聚居区,汉、苗、土家、布依、蒙古等40多个民族交错杂居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民族 压迫和“以蛮治蛮”政策,在民族间制造了许多矛盾和纠纷,使乌江流域成为我国西南一个 民族关系极其复杂、民族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乌江 流域各族人民和平共处、和舟共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和谐稳定机制以乌江流域为缩影, 探索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机制,对叽固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意义重大一、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2间的相互关系,木质上是涉及民族地位、权益、感情的特殊 社会关系和谐民族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特征根据胡锦涛对和谐社会的 概括,和谐民族关系应具备如下特征: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 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立在民主法制基础上的民族关系是和谐民族关系随着民族法制的健全,我国民族关 系将逐步从政策调整为主法律调整为辅转变为依法调整为主政策调整为辅,这冇利于民族才 圧的公开合理、迅速果断解决,促进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民族关系是和谐民族关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民族的利益, 在促进发展的同时白觉维护各族人民的利益,协调和解决好各种涉及民族利益和民族关系的 问题,确保公平正义,才能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建立在诚信友爱基础上的民族关系是和谐民族关系和谐民族关系的深层基础在于备民 族之间基于相互信任和友爱而形成的普遍认同没有诚信,就没有相互合作,就不会有和谐 民族关系充满活力的民族关系是和谐民族关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使经 济社会发展始终充满创造活力,才能巩固和谐民族关系没有活力的民族关系是不和谐的民 族关系安定有序的民族关系是和谐民族关系改革开放中利益的再分配,必然岀现许多关系到 备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给民族关系造成影响只有做到安定有序,才能减少 民族矛圧,和谐民族关系人与白然和谐相处的民族关系是和谐民族关系大量事实证明,人与白然的关系不和谐, 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不和谐,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不和谐古今中外的民族矛陌大都因水 源、资源而引起人与H然和谐相处,就为民族关系和谐提供保障二、影响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1. 从社会发展程度来看,社会经济发展事实上不平等是可能影响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 稳定的因素之一。
民族平等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木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从理论上讲,民族平等的实 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稈;从实践上讲,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差距客观存在,一段时间内不可 能消除这就可能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稳足新中国成立以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经济社 会有了划时代的进步但是由于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流域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尤其是 东部发达地区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存在巨大差距从低于贫困线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贫 因发生率)來看: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以2008年为例, 全国贫困发生率为4.7%,而乌江流域所在的贵州省为17. 6%,居全国首位⑴至今仍有部分 县市没有甩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了;流域内各民族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地说,汉 族地区发展水平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居住在城市和城郊的民族比高山偏远地区发达这种民 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存在阻碍着乌江流域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2. 从民族意识的角度来看,民族意识的觉醒程度和宗教信仰的差异也可能成为影响多 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民族意识对于一个民族的产生发展十分重要,任何民族的消亡都以民族意识的丧失为标 忐,任何民族的诞生也以民族意识的形成为标志叭如土家族在1964年人I」普查时仅冇52. 4 万人,到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就爆增到802. 8力•多人,这就是民族意识增强的报明显例子。
民族意识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民族Z间的不和谐;宗教信仰差异也是影响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 定的重要原因在流域内,少数民族各有H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如苗族的盘瓠崇拜、 白族的木主信仰、土家族的牛崇拜等宗教问题常常和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宗教问题处理 不好往往会引起民族矛盾由于宗教信仰问题没有处理好而导致民族冲突的事情中外古代历 史上比比皆是,乌江流域也曾发生过3. 从民族区域自治角度来说,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规定与实际享受权利之间存在的差距也可能导致民族矛盾,影响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区域白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木政治制度民族区域H治制度适合 于包括乌江流域在内的中国实际,具有积极意义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H治 法的部分条款已不适应乌江流域民族发展的要求,对民族地区的许多优惠政策的法律条款U 失效;自治地方的自治权特别是经济白治权,在实践中还难以得到保障和落实;一些地方由 于执行政策不当或法制观念不强,在实际工作中违反自治法的现彖时有发生,这就造成了自 治权木身与保障少数民族应有权利一定稈度的差距,在乌江流域引发了一些社会矛丿百,导致 民族关系不和谐4. 从经济体制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负面作用也可能影响多民族地区 社会和谐稳定。
实践证明,发展市场经济对促进民族地区和谐稳定有重大意义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也 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经济体制改革速度加快与少数民族承受力偏弱的矛盾;市场资源往发 达地区流动与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增加投资的才盾;民族间经济交往扩大与保持少数民族传统 文化的矛flo [31这些矛J5是全国性的,在乌江流域也同样存在,影响着多民族地区社会和 谐稳定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健全,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流域内部分地区存在无序和 恶性竞争,加剧了矛盾和冲突如一些少数民族地方为了发展旅游经济,将民族文化庸俗化、 虚假化;一些民族歌舞张冠李戴,这样做的后果不仅是使民族传统文化失真,还会伤害民族 情感,煤响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⑷三、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保障机制的构建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筑牢多民族 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基础O长期以来,乌江流域各级民族工作干部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全面贯彻民族政策,白觉维 护民族权利,加强民族法制建设,完善民族区域H治,振兴民族经济,保护民族文化,发展 民族教冇;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在实践中,广 大民族工作者坚持深入民族群众Z中进行调查研究,全面、动态掌握民族关系的状况,对可 能发生的矛丿百和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化解,防患于未然;坚持实事求是,把握矛伍和问 题实质,从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原则出发,按照解决人民内部矛丿百的方法,通过耐心细致的思 想政治工作,反复协商、妥善解决问题,缓解或消除矛石;始终牢记“民族问题无小事”, 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 题,自觉处理好汉族和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备少数民族内部成员Z间的关系,与 备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构筑起民族团结进步的 坚强堡垒,推动形成了一个平安、稳定、和谐的乌江流域民族地区。
事实证明,只有在中国 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做好民族团结T•作,并 且在实践上妥善处理民族关系,才能筑牢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基础2•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夯实多民族地区社 会和谐稳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建设和扶贫开发是做好民族团结工作的一条基木经验乌江流域是一个“老、少、 穷”地区,备方面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落后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内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 在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木地区、木民族的实际岀发,因地制宜,奋发图强, 艰苦创业,创造了被誉为喀斯特高原奇迹的“毕节模式”,“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 模式”和“黔江精神”,造就了特困山区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模式和人文精神经过60 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 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出水利条件人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各项经济社 会发展指标有了较大改进,逐步消除绝对贫困,正在向小康目标前进实践证明,积极推动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就为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提 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3•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增进中华民族认同,不断巩固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 文化基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冇,广泛进行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是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 认同的重要方法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地区差别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这是劳动人民内部 的矛盾,若处理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同时,各种I口思想、习惯势力、传统民 族偏见以及非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残余,也会在我们的工作中反映出来,影响民族关系和谐 稳定为了增强民族团结,发展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早在1953年和1955年,作为乌江流 域少数民族战多的贵州省就展开了民族政策教冇和检杳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⑸在宣传 教冇中,既对汉族教冇,也对少数民族教育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结合厂矿、机关、 部队、学校、街道、农村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创造一种民族友爱、信任、和 谐的氛囤,使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成为各民族的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既 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教冇,教冇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立场方法;又特别加强青 少年教冇,让他们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方针政策,在现实生活中尽量减少影响民族团结、危 害民族关系的矛盾和问题。
长期以来,各级民族丁•作干部坚持深入人民群众,从民族问题实 际出发,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坚持不懈地在各族群众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 民族政策宣传教疗,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用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在丁•作、生活、 学习中生动感人的事例进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疗,鼓励先进,带动斤进,增进了民族认同, 促进了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O4•积极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紧紧依靠民族干部建设和谐民族关系,为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人才保障O人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民族政策, 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协调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各民 族事实上平等的重要保障少数民族干部来白本民族,同本民族有着血肉联系和“天然”情 感,在实际民族丁•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乌江流 域备省(市)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冇,通过 开办民族院校、在大专院校开办民族班和预科班、实行定向招生、在录取和分配上给予照顾, 以及有计划地选送少数民族干部挂职锻炼等办法,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备类专业人才, 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978年以来,贵州省政府批准在贵州民 族学院增设中专部,根据民族地区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的建设人才几乎遍及乌 江流域中上游民族地区的所有乡镇乌江下游的黔江地区,1989年先后招干1419人,其中 少数民族11212人,占招干总数的77%o 1990年具、乡换届选举,黔江地区共选出具人民代 表1069人,少数民族占72.59%换届后,常委以上县委领导成员44人,其中少数民族30 人⑹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夯实民族团结 稳定基石,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化解乌江流域民族矛盾,促进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的成功经验,值得肯定5•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健全民族法制,为多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