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气候与民居特色.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腾****
  • 文档编号:40317062
  • 上传时间:2018-05-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50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上古人类为了“上避风雨,下避野兽”,需要栖身之处人类最早的房屋是洞 穴和树巢例如《易·系辞》中说,“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中 也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zēng)巢”可见连帝 王也如此随着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真正的房屋, 获得了越来越舒适的居住环境由于人类几乎遍布全球,为了适应世界上各种 各样的气候类型,解决居住气候条件中众多不同的主要问题,因而人类在长期 的实践中形成了现在这样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的类型,体现了劳动人民无比的 聪明和智慧 从“凉亭”到雪屋——炎热和严寒气候 如果从两广到黑龙江作一次长途旅行,我们就会发现,祖国南方和北方的 农村房屋有着很大的不同南方房屋高大宽敞,通风条件良好;而北方,特别 是东北的房屋却矮小紧凑,密闭程度很高原来,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长而炎热,夏热成为当地居住条件中的主要问题 而北方地区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促凉爽,冬寒是北方房屋居住的主要问题 如果房屋高大而不密闭,取暖效果就会很差在我国东北,农村房屋普遍采用做饭余热烧炕的办法来取暖一般两间为 一套,内间是卧室,以炕代床炕是用砖和泥砌成的,上铺炕席,横贯内屋南 侧,炕中部有火道,一头通外间的灶,一头通烟囱。

      每天三餐饭,再加上烧水、 熬猪食,就把炕烧暖了白天,南窗又充分接受了丰富的太阳热量,所以即使 天天都是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也不再需要专门的取暖设备了除了火炕 以外,我国北方各地农村冬季还有地炉、火墙等其他多种取暖方式地炉的炉 子是落地的,既用来取暖,也可烧水、做饭火墙大多在招待所和旅店采用, 在室外生火,房间的侧墙或房内的火墙就是巨型的“暖气片”北方城市居民 则一般采取暖气或火炉取暖在 20 世纪初,曾有人调查了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 在建筑材料大致相似的情况下,英国南部、比利时和荷兰,即大西洋沿岸地区 平均墙厚为 9 英寸(1 英寸=2.54 厘米),德国西部为 10 英寸,德国中部和东 部为 15 英寸,立陶宛和波兰为 20 英寸,俄国为 28 英寸~30 英寸即凡最冷 月平均气温在 34°F(1.1℃)以上地区,墙壁一般厚度是 9 英寸;最冷月平均 气温每降低 1°F(0.56℃),墙厚平均增加 1 英寸这是因为北大西洋西部有 强大的墨西哥湾流送来大量暖水,而盛行西风又把湾流的热量源源地送上了欧 洲大陆因此,离海愈近,冬季愈暖和,气温不是越北越低,而是愈东愈冷。

      我国新疆最北部的阿勒太地区,冬季比欧洲更冷,富蕴曾出现过我国低温 的亚军——零下 51.8℃有机会到当地农村老乡家里作客,都会感到房子外观 很大,可是一进屋又觉得挺紧凑,原来这种房子的墙壁厚达 2 尺半(l 米=3 尺) 左右少数地方还有在厚墙中填满干的畜粪,长期慢燃,以代替火墙取暖的比我国东北更北的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地区是北半球冬季中世界上最冷的 地区,地下有 60 米~500 米厚的永冻土层存在由于这些地区表层土壤冬冻夏 融,使许多房屋东倒西歪,当地人称之为“在融冻层游泳”所以,这些地区 的大楼都造得像“高跷”一样,这些“高跷”深深地插进永冻土层内大楼的 楼底高出地面约 1 米,以防冬季楼里逸出的暖气使融冻层融解自来水管也干 脆加上绝热层后安放在地面上,因为安装在融冻层内早晚要冻坏,又难以修理 冬季为了防止自来水管结冰,每隔一段距离加温一次人类自从学会了用火、制作衣服和建造房屋以后,生活的地区就逐渐向北 扩展到了北极圈内,爱斯基摩人就是这样的民族许多报导和照片都说那里的 爱斯基摩人居住在冰雪小屋之中,但有的科学书籍指出,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有人研究过,这种雪屋是有,但并不很多爱斯基摩人一般也喜欢垒石为房, 只是在迁徙或稍作停留的途中建造雪屋,因为造雪屋比垒石造房要容易得多。

      首先,他们把压实的雪切成大块雪砖,然后用雪砖垒成像半球形的雪屋用雪 封住雪砖间的间隙,在室内放一把火,使表层的雪略略融化,房屋就密封了 再在四壁挂起毛皮以减少散热,甚至在屋顶上也覆以海豹皮保暖雪屋的下半 部在地面以下,所以雪屋窄小的门也有一半在地下有的雪屋前还有雪砖造的 拱形墙挡风这种雪屋当地人称为“依格罗”(音译)由于密封程度较高, 点灯加人体散发的热量,使室内温度比室外高许多但正因为如此,雪屋会发生缓慢的融化,最终有坍塌的危险一般一个雪 屋居住一两个月就要放弃,另造新屋好在爱斯基摩人造雪屋技巧高明,花费 不了太多的时间实际上,我国东北鄂伦春族过去在冬季中远出狩猎,必要时也常挖临时雪 屋过夜休息在他们活动的大兴安岭地区,冬季严寒,积雪深厚,有的地方可 达 2 米以上猎人们就地挖掘深雪坑,四角插上木杆,上覆熊皮,下铺野猪皮 作卧榻,再在雪屋内燃起一堆篝火这种“雪屋”造起来比爱斯基摩人雪屋容 易得多,但密闭性要差得多,室内温度低,主要靠篝火取暖此外,据记载, 在十分多雪的日本北陆山区,居民还有在深雪中挖洞,在这种更临时的房屋中 吃“冬冬(译音)餐”的风俗习惯呢!在热带和赤道地区,终年皆夏,温度既较高,空气又潮湿,因此通风降温 成为房屋居住的主要问题。

      这些地区房屋窗户大而多,开放性大,多面向海风 或山谷风方向开放性最大的房屋也正是在这里据记载,太平洋中部热带的 西萨摩亚的农村房屋,就是把一根根树干围成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以椰叶和 蒲草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很像我国南方以前的凉亭房顶下挂的长苇席, 可以卷起或放下收起时八面凉风入屋,放下时抵挡风雨以及下午灼热的西晒 阳光由于这种凉亭或茅屋十分适应当地气候,因而遍及岛国各地,甚至首都 阿皮亚市内的不少房屋也修成凉亭式,连国家议会大厦也修成了一个大凉亭 当然这里的凉亭式建筑盛行也与当地多地震有关,但是这种凉亭式房屋在太平 洋中南部的其他许多岛屿,如瑙鲁、所罗门群岛,以及其他大洲的赤道热带地 区也都能看到南亚小安达曼群岛翁格人的凉亭式房屋甚至连苇席都没有我 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布朗族人专为过路人修的“沙拉”房,也是这类凉亭式 房屋,不过因为当地气候温暖,在这种房子里休息过夜也并不寒冷热带地区农村民居的另一大类就是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一般先夯木柱, 上架横木,然后再在上面造屋上层住人,因为高处通风凉爽,同时也避免地 面潮湿和蛇虫蚊蝇叮咬;下层圈养家畜或放一些杂物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孔 明帽式竹楼,就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典型代表。

      过去竹楼都用长竹片条编墙和 地板通过墙壁空隙,晚上可见星星;人踩在地板上弹性很强但近年来随着 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竹楼正慢慢被木楼代替,但房屋的结构和形状都没 有变化干栏式建筑也遍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但住法略有差异例如澳大利亚的 有些地方,干季中人是睡在楼下的,因为进出方便而新几内亚人的高脚木屋 下层更是作为日常的家庭劳作、接待客人和取暖做饭的地方,上层只是晚上用 来睡觉而已这就要看当地气候的干湿和风俗习惯了 行人廊与水上房屋——多雨、深雪气候 如果我们从陕西关中地区向南翻越秦岭进入陕南地区,就会发现秦岭两侧 的农村房屋,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关中地区以土墙泥顶房屋居多,陕南则以砖 墙瓦顶房占大多数,即使许多房屋还是土墙,但墙的下部还是用砖或石块砌的 其实,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也有,其分界线大致在淮河,不过没有秦岭两侧变 化那么迅速罢了秦岭—淮河一线,就是我国自然地理习惯上的南北方分界线 线南雨季长、雨水多(年雨量 1000 毫米~1500 毫米),阴雨季长,砖瓦房较 适应这种多雨潮湿气候;线北雨季短(7 月~8 月)、雨量少(年雨量 750 毫米 左右甚至以下),土房足以适应这种气候,而且造价也便宜。

      多雨潮湿地区的房顶,除了用瓦以外,也还有其他许多因地制宜的材料 例如,贵州山区用层理平整的天然薄石片为瓦(约一尺左右见方),也美观实 用;有些山区劈粗竹、通竹节为长瓦,屋内也可不漏雨;西双版纳、德宏自治 州的香茅草、东帝汶的棕榈叶、西萨摩亚的椰树叶等也都是取之不尽的房顶材 料相反,我国内陆西北干旱地区虽也有以瓦为顶的(例如宁夏),但却只有 仰瓦而无复瓦,因为这里下雨少,雨量也不多,无复瓦不足为患在特别潮湿多雨的地区,还常把屋檐伸出较长,或者把屋面形状从直线变 为曲线,即从顶到檐先陡后缓最后略略翘起,可使屋面雨水射出更远,即所谓 “吐水疾(快速)而溜远”在更多阴雨的地区,还在屋檐下装雨槽集中导水, 以及加高房基,这些都能防止屋檐水侵蚀墙基日本暴雨多、历时长的地区, 为了防止瓦棱渗水,都用灰泥涂抹瓦接缝处,并加大屋顶的坡度以减少雨水在 屋顶上的停留时间在季节性泛滥的地区,例如柬埔寨金边湖周围,及湄公河三角洲同塔梅平 原和前、后江平原地区,都是旱季可种田、雨季好捕鱼的鱼米之乡这些地区 农民都住在高脚房屋中,旱季中可上楼下楼,雨季中跨出门槛便是水,坐着小 船出入,有着独特的居住方式其实,不一定季节性泛滥的地区才有高脚水上房屋。

      热带非洲贝宁共和国 最大的城市科托努附近郊区的诺库湖上有个水上村庄冈维埃,它以独特的水上房屋建筑和居民的原始生活方式吸引着那些久居陆地高楼的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使这里成为贝宁的三大名景之冠、西非的旅游胜地冈维埃的水上房屋,建筑在插入水底的木桩上,屋顶多覆有很厚的茅草, 隔热很好墙和地板都用柳树枝编成,易于透风散热每座房屋都有楼梯通到 水面,独木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村中还有水上集市贝宁的水上村 庄大约形成在 17 世纪初,据记载是因为北方邻国入侵,居民被迫迁到湖内居住, 从此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目前贝宁共有 30 个水上村庄,冈维埃是其中最大的一 个,约有居民 2 万人有趣的是,在荷兰共和国的马根岛上也有着相似的高脚木屋,那是因为这 里本是沿海沙洲,为使房屋不建在“沙滩”上,才采取和水上房屋一样的打桩 措施东南亚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文莱国首都文莱市附近的文莱河上,也有 6 个水 上村庄,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居民总数约 28000 人他们也是居住在立在水中 的高脚木屋里屋子地板高出水面约 2 米,涨潮时伸手可及水面为了便于同 村人来往,屋与屋之间都有木板桥连接,或用木舟、舢板、汽艇作交通工具此外,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还有水上人家,即以船为屋。

      例如,菲律宾苏 禄岛附近海上的巴召人,一生都居住在木船上,有“大海故乡,木船家园”的 “海上萨尔玛(族名)人”之称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城市里,也有许多与这种气候相适应的建筑,最典型之 一要算是街道两旁的行人廊(俗称骑楼)了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厦门、汕头、 广州、南宁和台湾省的许多城市都可以见到,街道两旁的商店楼房从二楼起向 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以避免热带骄阳的直接照射并解决行人、顾客的避 雨问题许多中小城镇一般也有把屋檐延伸以构成行人廊的建筑,例如福建漳 平、广东梅县等城镇的柱式支撑行人廊福建龙岩等地的行人廊则以拱代柱支 撑,远看街道两旁就似长长的拱桥一般正因为有了这种行人廊,许多热带城 市居民上街常常不带雨具雨和雪虽然降水性质不同,但多雨和深雪对房屋居住的影响,却有许多相 似之处例如,世界上的多雪地区,街上积雪厚度可以没人头顶在日本本州 地区西海岸,冬季正处在西北季风的迎风侧,是世界冬季多雪地区之一,许多 城市在冬季都要在加长的屋檐下加设临时墙壁,形成封闭的行人廊新泻县的 长冈市和高田市等,冬季积雪特多,还有专门的木制行人廊,称之为“雁木” 积雪深厚的日本山区,房屋大都造成两层楼,冬季底层被雪围困,还可以直接 走屋外楼梯,由二楼出入。

      此外,在积雪多的地区,由于房屋受雪压过重会受到损害,因此除了加固 房顶,例如加密椽子和屋檐加支撑等措施以外,层顶坡度一般较陡,以尽量减 少屋顶积雪中欧山区和西北欧地区中世纪的尖顶房屋就与多积雪的气候有关 但我国积雪不多的东部地区如大连、青岛等地也有许多尖顶房屋,那纯粹是解 放前洋人照搬西欧建筑的结果 厚墙加小窗——干旱炎热气候 1925 年 3 月,南美洲秘鲁的太平洋沿岸发生了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