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绪论.ppt
39页社会救助主讲:王先进绪论一、社会救助的发展简史与涵义二、社会救助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三、社会救助的内容与体系四、社会救助的资源传递系统五、社会救助的特点与原则六、社会救助的功能与意义七、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社会救助的发展简史与涵义1.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救助措施救助思想:为什么救助?理想社会的期待:大同理念天命主义的逻辑:天人感应社会秩序的维护:民本主张国家与君的责任:仁政德治民众循善的要求:互助共济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救助对象:救助谁?灾荒人群社会贫困人口(流民、乞丐)弱势群体(老人、残疾人、儿童、妇女)其他特殊人群(官员、士人、学生、少数民族、归降者)救助主体:谁救助?政府:中央与地方政府宗族:族内救助,如族田、义庄社邑:互助色彩,如社仓、义仓宗教组织:佛教与道教组织,如唐悲田坊慈善人士:乡绅、富商救助内容:以什么救助?物质供给:赈米面粥、棉绢布、种牛田、施药服务提供:灭蝗、医疗救治(疾疫时)减免税费:免田租、瑶役资金支持:赈银以工代赈:工赈、就业社会救助的特征:有何特点?没有法制约束并非固定的、经常性的措施政府色彩较浓所提供的救助被看成是一种恩赐行为救济活动十分有限 “无论是救灾还是救济,政府的作用都相当有限,福利的提供基本上还是必须依靠家庭和邻里互相。
因此,从本质上看,这些不过是统治者用来彰显其所谓的慈悲心怀 的政治作秀--黄晨熹2.西方传统社会的社会救助措施 1601年的《济贫法》3.现代社会救助政策4.学者对社会救助的几种界定 (江亮演-郑功成-唐钧-彭华民-岳章)郑功成: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学》》((20002000)) “社会救助的内涵,是指国家与社会面向由贫困人口与不幸者组成的社会脆弱群体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通常被视为政府的当然责任与义务,采取的也是非供款制度与无偿救助的方式,目标是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救助的外延则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和其他针对社会脆弱群体的扶助措施唐钧唐钧: “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中得到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活动家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其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彭华民彭华民: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向老弱病残和生活不幸人士等弱势无偿提供款物救济的一种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一般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以及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救助5.社会救助的基本内涵 社会救助是当社会成员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社会生活困境或无法伸张其权益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现金、物资或其他方面的援助与支持的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旨在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社会救助与相关概念的区别1.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2.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3.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救助与救济的区别救助救济时间性长期持续临时、短暂性质财源公费(国库与地方政府以及团体)政府与民间(团体或个人)办理单位 政府为主政府与民间(团体或个人)动机救困助危行善施舍观念社会连带同情解决方式 普遍及根本解决贫困生计应付一时生活之需性质积极消极目的消弭贫穷积德行善,救苦救难对方反应 不倚赖倚赖工作人员 专业社会工作人员非专业人员人权权利、人格尊严、非公开非权利,无人格尊严,公开给付现金、实物、人力、技术训练现金,实物对象本人外兼顾第三者包括家属等生活困难的被救济者时机未发生困难前,防范,遏止扩大遭遇困难以后手续申请,有共同合作之义务不需申请,不需尽义务被救愿望 需符合被救助者的愿望不需符合被救济者愿望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条件必须被保护者依申请而受保护依法强制加入保险对象一般贫困居民劳动者为中心(含劳心者)费用免费、全部公费需缴纳保险费给付水准保障最低生活的基准(实际需要费用)依薪资比例或均一金额给付期间无期有期或无期给付开始贫困事实认定后危险事故发生时受给资格贫户调查属实者保险有效期内之被保险者功能贫困前后之救济预防生活被破坏而陷入贫困性质社会力量救助需要救助者互助为原则,共同分担危险广义社会福利与狭义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方式与内容社会救助与狭义社会福利的区别-目标不同:助困-发展、生活质量-对象不同:贫困者-特殊群体-责任主体不同:政府与社会-多元化(包括单位、家庭和个人)-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公共财政-多渠道社会救助是针对现实贫困的救济,而社会福利提供的是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
三、社会救助的内容与体系-功能性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灾害救助-特殊群体救助:老年人救助、残疾人救助、儿童救助、妇女救助-基本生活救助:低保、五保-专项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公共救助-社会互助-国际援助•城市社会救助-农村社会救助四、社会救助的资源传递系统资源筹集:中央财政 地方财政 社会捐款资源传递:政府组织 民间组织 传统社区中的组织网络救助形式:现金 实物 服务 代用券救助方式:补受助者-补服务机构 (补需方-补供方)以现金形式分配以现金形式分配•现金福利现金福利:如公共救助和社会保险计划,提供了没有任何限制的购买力,税式支出也属于间接的现金福利现金福利具备通用的交换价值,为消费者了最大范围的选择自由自由•优势优势:现金给予使用者最大的选择权,可以最大化它们的效用,更能给接受者带来幸福感;现金援助使消费者有更大的选择自由,进而能够促进服务机构优化服务;现金福利节省了大量的行政资源;现金福利可以消除实物福利会带来的污名,为穷人有尊严地自主生活提供可能•劣势劣势:现金福利在消费时无法控制2024/7/2719以物品形式分配以物品形式分配•物品物品是具体的商品,如食物、衣物和住房,它是以实物的形式供给,这些福利的可转移性受到一定限制。
•优势优势:规模经济效应(由政府大规模生产和采购物品成本更低);实物救助完全集中在目标人群上,便于管理和控制控制•劣势劣势:减少了消费者的选择自由;标准化的社会福利品供给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2024/7/2720以服务形式分配以服务形式分配•福利服务福利服务:是为案主的利益而进行的活动,如居家照顾、个人和工作训练等,这些服务从它们对领取者所产生的直接市场价值来说,具有不可转移性•支持者支持者:服务能够创造工作技能或者激励好的行为,能够使个人实现自力更生并防止长期贫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带有人情味,更容易被接受;它还具有道德规范的意义,能够促进家庭责任甚至是戒酒戒毒,这些是现金和物品福利难以达到的2024/7/2721 钱是重要的,但要达到长期的积极结果还需要面对面钱是重要的,但要达到长期的积极结果还需要面对面的和对案主个人状况的关心--吉尔伯特的和对案主个人状况的关心--吉尔伯特•代用券代用券:属于具有结构化的交换价值并能在具体部门转化为资源的福利形式如退税可以用来支付日间照顾的费用,食物券可以用来交换不同的食品这些代用券和退税比物品和服务提供了更大程度的选择自由,它既保留了少量的消费者自主权,同时又实现了社会控制。
2024/7/2722《社会政策概论》以代用券形式分配以代用券形式分配代金券:美国的食品券代金券:美国的食品券•食品券是美国最大也最著名的代金券计划公共救助对象和其它低收入者有资格领取具有一定现金价值的食物券,并用它们在超市购买食品该计划从1961年开始试验,1964年全国推行,此后增长非常迅速到2004年,食品券的领取人数达到2386万,财政支出246亿美元,给付标准为人均每月86美元 2024/7/2723美国的教育券计划美国的教育券计划•教育券计划最早由米尔顿·弗里德曼在1955年提出他建议,政府与其直接资助和开办公立学校,不如向家长分配代用券,家长们可以用代用券去购买他们所选择的学校的教育•美国最早的教育券计划在1972-1977年间在北加州的阿卢姆罗克联合小学校区试行学校选择限定于被选中参加的该区24年学校中的13所,招生上限用来维持一定程度的供需平衡•1990年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开始推行地区性的学校教育券计划,提供免费学费券,低收入家庭子女有能力选择公立或私立学校(非教会)1995年,所提供的教育券价值3600美元,超过1000名低收入学生参与了该计划,占该地区学生总数的1%。
2024/7/2724中国农民工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券子女教育券2024/7/2725我国教育券涉足中职教育我国教育券涉足中职教育•福建经贸学校2006年以教育券形式向社会承诺出资100万元用于爱心助学,扶持我国西部贫困学生,泉州外来农民工子女,泉州农村贫困学生,泉州农村二女结扎户贫困子女,省编办、省粮食局挂钩的扶贫村学生完成高中阶段教育2024/7/2726话题讨论:教育券计划的优缺点?•支持者:只有家长增权,他们有权力选择不同的学校时,教育才能真正改进:引致较高的家长满意度、较佳的在学保持率和较好的考试分数;增加学校选择具有革新性、高效率和消费者增权的优势•反对者:教育券会严重削弱公立学校,导致许多儿童接受更糟糕的教育(更多家庭会倾向于选择私立学校);教育被商业价值、学校的教区化、资金从服务穷人和弱势学生的公共机构向其他地方的偏离等因素削弱了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推行教育券使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升了如让·恩茨所言:学校教育券弱化了我们的公民社会,并助长了割裂的和不平等的教育系统在争取家长资金的竞争中胜出的学校是那些在广告和公共关系上投资最多而在学术上却最少的学校272024/7/2728选项价值观理论资金来源提供策略分配内容分配基础 四个问题四个问题:•分配基础:社会分配的基础是什么?即向谁提供福利品?•分配内容:社会分配福利品的类型有哪些?即提供什么福利品?•提供策略:提供这些福利品的策略是什么?即如何来提供福利?•资金来源:为这些福利提供资金的方法是什么?即如何进行筹资? 三个维度三个维度::•在各个部分中,我们分别可以选择哪些方案? •支持这些方案的价值观是什么?•支持这些方案的理论或假设是什么? 2024/7/27《社会政策概论》292024/7/2730分析框架的应用: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政策的选择维度•社会救助的价值观−平等、公平、充足−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社会救助的理论或假设2024/7/2731社会救助政策的选择维度社会救助政策的选择维度 维度 要点典型问题 给谁贫困家庭的定义何谓最低生活标准?最低生活标准是指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还是指相对贫困标准?觅标方式是否采用家计调查来决定资格?如果有,允许哪些财产或收入可以被豁免?是否把流动资产和住房计入家计调查范围?救助单位救助是给个人、家庭还是住户? 给什么救助水平救助旨在满足哪些特定的需求?如果有的话,提供了哪些补充救助以满足个人特殊需求和社会交往需求?家庭规模和结构如何影响救助标准?救助标准调整的周期是多长?由谁来调整?根据什么指标(食品价格还是一般物价水平)来调整标准?救助方式救助是现金的还是实物的? 如何输送法制或其他基础救助是由法律授权还是由管理机构决定?输送系统有多大的自主权?救助对象有多大的申诉权利?管理机构中央还是地方? 如何筹资 主要的资金来源中央还是地方?2024/7/2732选择维度的竞争性价值选择维度的竞争性价值 个人主义取向选择维度集体主义取向成本效益:给最有需要的人分配基础社会效益:人人都应该享有福利选择自由:现金补助为主福利形式社会控制:实物给付为主异议的自由:民主方式提供方式追求效率:官僚方式地方自筹筹资方式中央提供资料来源:Gilbert, N. and P. Terrell:《社会福利政策导论》,黄晨熹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92页社会救助的理论或假设社会救助的理论或假设•提倡个案服务的基本假设是:个案服务的临床模式会使穷人的经济依赖产生变化,内在的理论是贫穷主要是个人缺陷的结果,缺陷可以通过个案工作的过程得到改正或减轻。
•收入维持与社会服务行政分离的假设是:因为个案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不再受个案工作者有权利任意决定案主的预算的强制影响,故而服务会得到改善•倡导工作福利的基本假设是:只要想工作,就可以找到工作;我们知道如何改变有害的行为模式解决方式是给人们工作和激励他们寻找工作2024/7/2733五、社会救助的特点与原则1.社会救助的特点(1)基础性是社会保障或者社会保护政策的源头和基础2)协调性社会救助是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基本途径3)选择性具有选择性福利供给的特征4)历时性出现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社会保障层次2.社会救助的一般原则(1)结构化原则各项社会救助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做到结构合理2)定向原则社会救助具有针对性,救助对象具有特定性3)公民待遇社会救助是公民享有的权利4)面向全民符合规定的任何个人和家庭都可以获得救助(5)国家责任责任主体是国家6)非义务性社会救助是以生活状况为依据的,不带有附加条件,救助对象无需做出履行某种义务的承诺7)救助与发展的一致性原则保障基本生存,促进发展8)依法救助六、社会救助的功能和意义1.社会救助的主要功能(1)整合功能2)保护功能3)稳定功能4)恢复与发展功能。
2.社会救助的基本意义(1)社会救助是居民生存权的基本保障,体现了国家职责和社会的功能2)社会救助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3)社会救助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平衡器七、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绪论第一讲 基本生活救助之城市低保(上)第二讲 基本生活救助之城市低保(下)第三讲 基本生活救助之农村低保第四讲 医疗救助第五讲 住房救助第六讲 特殊群体救助之五保供养第七讲 特殊群体救助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第八讲 特殊群体救助之家庭寄养机动内容:教育救助、失业救助、灾害救助、司法救助、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国外社会救助概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