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沟矿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DOC 136页).doc
106页下沟矿设计说明书毕业设计目 录第1章 矿井地质概况 11.1 矿井位置及交通 11.1.1 交通位置 11.1.2地形地貌 21.1.3 气象及水文情况 21.1.4 矿区概况 21.2矿井地层及地质构造 31.2.1 矿井地层 31.2.2 地质构造 51.3 矿井赋存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71.3.1 煤层及煤质 71.3.2 瓦斯赋存状况、煤尘爆炸危险性、煤的自然性及地温情况 121.3.3水文地质 121.4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14第二章 井田开拓 152.1矿井境界及储量 152.1.1井田境界 152.1.2 资源/储量 16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12.2.1 矿井工作制度 212.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12.2.3矿井设计服务年限 212.2.4 矿井生产能力的确定 212.3井田开拓 222.3.1 工业场地及井口位置的选择 232.3.2井筒形式的确定 242.3.3井筒数目的确定 262.3.4井田划分及开采顺序: 262.3.5开采水平划分及水平标高的确定 272.3.6阶段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的布置 272.4 井筒 282.4.1井筒断面设计 282.4.2井筒参数确定 312.5井底车场 312.5.1井底车场形式选择及硐室布置 312.5.2井底车场线路设计 322.5.3 井底车场通过能力计算 322.6 方案比较、确定开拓系统 33第三章 大巷运输及设备 373.1大巷运输方式及设备 373.1.1大巷煤炭运输方式的选择 373.1.2大巷辅助运输方式选择 383.2 矿车 393.2.1矿井车辆配备 393.2.2 井巷铺轨 403.3运输设备选型 403.3.1电机车选型 403.3.2带式输送机选型 41第四章 采区布置及装备 424.1 采区布置 424.2采区划分 424.3采煤方法 444.3.1 采煤方法的选择 444.3.2 工作面采煤、装煤、运煤方式及设备选型 454.3.3 工作面顶板管理方式及支架选型 484.3.4 工作面的重要参数 504.4、采区巷道布置 504.5、巷道掘进与掘进机械化、 514.6、工作面设备确定 524.7 劳动组织 534.8 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55第五章 矿井通风与安全 565.1 拟定矿井通风系统 565.1.1 确定通风方式 575.1.2 确定通风方法 575.1.3 采区通风 585.1.4 工作面通风系统 585.1.5 矿井通风网络 595.2 矿井通风容易与困难时期的通风阻力计算 595.3 计算矿井总风量 625.3.1 回采工作面需风量确定 635.3.2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确定 655.3.3 其它需风量确定 655.3.4 矿井总风量的确定 665.4 矿井通风设备的选型 665.4.1 通风机所需风量、负压计算 675.4.2 通风机选型 675.4.3 通风设备配电及控制 685.5 计算矿井通风等积孔 695.6 预防瓦斯、火、矿尘、水和顶板等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 705.6.1 通风安全技术措施 705.6.2 预防瓦斯灾害的措施 715.6.3 预防煤尘灾害的措施 715.6.4 防火、防爆措施 725.6.5 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725.6.6 防止冒顶安全措施 725.6.7 其它安全措施 725.7 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735.7.1 监测监控 735.7.2 人员定位 735.7.3 通讯联络 735.7.4 紧急避险 745.7.5 压风自救 745.7.6 供水施救 75第六章 矿井提升、运输、排水、压缩空气设备选型 766.1 矿井提升设备选型 766.1.1 主斜井提升设备选型 766.1.2 副斜井提升设备选型 806.2 主运输设备选型 836.3 矿井排水设备选型 876.4 压缩空气设备选型 90第七章 环境保护 917.1 环境现状及地面保护物概述 917.2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 917.3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 927.3.1 开采沉陷损害影响预侧分析 937.3.2 开采沉陷对耕地损害的预计评价 937.3.3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影响 937.3.4开采对矿区大气环境的影响 937.3.5开采可能引起的地质灾害的预测 947.4资源开采环境损害的控制与生态重建 947.4.1 控制开采引起地表建筑设施的开采方法 947.4.2 开采引起环境损害的控制方法与土地复最及生态重建 947.4.3 矿区资源开采引起污染的防治措施与方法 94参考文献 97致 谢 98第1章 矿井地质概况1.1 矿井位置及交通1.1.1 交通位置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下沟煤矿,位于彬县县城西偏北约5km处的水帘乡境,地理坐标:东经107°59′21″—108°03′00″,北纬35°03′10″—35°04′41″。
东与火石咀煤矿相邻,西与大佛寺煤矿毗邻,北与官牌煤矿隔河相望,南与水帘洞煤矿相连,面积10.3Km2下沟煤矿北面有西兰公路(312国道)、福—银高速公路、西(安)—平(凉)铁路通过,距省会市157km;向西至长武35km,与—庆阳公路相接,可通达、庆阳及陇东各县图1—1交通位置图1.1.2地形地貌下沟煤矿位于彬长矿区的东南,陇东黄土高原的东南部,属陕北黄土高原南部塬梁沟壑区的一部分南部呈典型的黄土高塬地貌,塬主要为巨家塬的东北缘,塬面狭窄破碎,多呈向河谷倾斜的梁峁地形,厚度一般为一百余米北部为泾河台地与河川地貌,呈东西向展分布,河流切割深度达百米左右塬面海拔1020—1040m,河川海拔840m,相对高差180—200m1.1.3 气象及水文情况彬县年平均气温11.2℃,一月份最低,平均-2.16℃,极端最低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7℃霜期一般在10月中旬至次年4月下旬,年无霜期平均180天左右冰冻期一般在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下旬,冻土最大厚度为36cm彬县年平均降雨量516.4mm,年平均蒸发量1272.2mm,7、8、9三个月为雨季,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彬县年平均风速1.14m/s,最大风速14.0m/s主导风向SE。
彬长矿区位于黄河二级支流泾河水系中流地段,区最大河流为北部边界的泾河,发源于六盘麓的省泾源,在矿区河谷总体上呈东西向分布,河谷两侧发育树枝状支沟其多年均流量571.7 m3/s,宽度100—1300m;最高洪水位标高813.87m,枯水期最小流量1.0m3/s(1973年),洪水期最大流量15700 m3/s(1911年),含沙量多年平均155kg/s,平均输沙量为28300万吨/年水帘河自南而北在矿井东部穿过,流量0.014—2.400m3/s,最高洪水位线宽一般为10—15m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本区为地震烈度Ⅵ度区1.1.4 矿区概况彬县位于市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总面积1183km2,总人口31.2万人全县总耕地面积60万亩,水资源总量19亿m3地下矿藏主要有煤炭、陶土、石英砂等10多种县煤炭储量32.6亿t彬县是农业大县,主要种植小麦、水果全县种植地膜小麦20万余亩,果园面积已发展到30万余亩同时彬县还是全国秸秆养牛示县,养殖大户发展到了3000余户,特种养殖发展到了10余种,畜牧业生产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彬县工业主要以煤炭、医药、化工、电力企业为主。
是国家重点产煤县,先后建成枣渠水电站、东关火电厂、朱家湾电厂、程家川水电站,装机容量达到5.9万KW,被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命名为全国初级农村电气化县1.2矿井地层及地质构造1.2.1 矿井地层彬长矿区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盆地分区根据地质填图及钻孔揭露,矿区地层由老到新有:三叠系中统组(T2t)、侏罗系下统富县组(J1f)、侏罗系中统组(J2y)、直罗组(J2z)、安定组(J2a),白垩系下统宜君组(K1y)、洛河组(K1l)、华池组(K1h)、罗汉洞组(K1lh),新近系及第四系见表1-2)表1-2彬长矿区地层简表地层系统代号厚度(m)岩 性 简 述备 注界系统组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5~15m次生黄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层分布现代河谷及一级阶地上中上更新统Q2+3最大厚度180m上部黄色粉砂质黄土,夹深褐色古土壤层,含钙质结核,下部为棕红色亚粘土与棕黄色亚粘土夹古土壤层分布广泛新近系上新统N2最大厚度150m底部为灰黄色砾岩,下部为棕红色粘砂质亚粘土,含三趾马、鹿科、原鼢鼠及哺乳动物化石,夹数层钙质结核层;上部为浅棕红色粘土或砂质粘土,具铁质薄膜出露于沟谷中,横向变化大,随古地形而异中生界白垩系下统罗汉洞组K1lh厚度>44m下部灰紫色与灰褐色含砾粗砂岩,底部为黄绿色细砾岩;上部为褐紫色细砂岩与同色砂质泥岩互层。
出露于普化河陕甘交界处以北以西华池组K1h最大厚度222.59m紫红色、紫灰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粉~细砂岩出露于大湾岭-两亭以北、普化河及烟筒沟西洛河组K 1l最大厚度6余m下部为紫红色砂砾岩夹灰紫色砾岩,底部为一层厚数米的中粗粒砂岩与宜君组为界上部为紫红色细~中粒砂岩夹同色含砾粗砂岩或砾岩条带,具大型交错层理分布于宜君组出露两侧地区宜君组K1y最大厚度180m灰紫色巨厚层状巨砾岩出露于五曲湾、青渠、良舍、北马坊、崔木、槐疙瘩梁两侧中生界侏罗系中统安定组J2a西部最大厚度204.48m以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浅紫色中粗粒砂岩,富含钙质结核,底部为一巨厚层状含砾粗砂岩出露于五曲湾、青渠窑、北马坊、澄铭窑、拜家河等地直罗组J2z一般20m左右,最大76.63m以灰绿色为主,夹暗紫色、蓝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细~中粒砂岩,底部为一层含砾粗砂岩与细砾岩出露于五曲湾、青渠窑、北马坊、拜家河等地延安组J2y最大厚度153.22m下部为灰色铝质泥岩与厚煤层,底部发育不稳定厚砂岩;中部为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白色砂岩夹炭质泥岩及薄煤层,上部为砂岩、泥岩本组中、下部富含植物化石出露较少,仅在五曲湾、青渠窑、北马坊、澄铭窑出露。
下统富县组J1f最大厚度26.33m杂色花斑状铝土质泥岩,底部多含有角砾出露于五曲湾、青渠窑等地三叠系中统铜川组T2t>700m中、下部为灰绿色~黄绿色巨厚层状细~中粒长石砂岩,夹同色与紫红色泥岩、粉砂岩,含新芦木化石;上部为灰绿色中厚层状细粒长石砂岩与灰绿色粉砂岩、灰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夹煤线,含方鳞鱼、叶肢介及新芦木化石出露于麟游、寒北沟、北马坊、澄铭窑、崔木—槐疙瘩梁南北两侧沟谷中彬长矿区地表见有中生界中三叠统组、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