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疼痛病学说.docx
2页中医疼痛病学说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学文献中,对疼痛病的论述内容极为丰富如《内经》中 就记载了头痛、目痛、齿痛、胁痛、腹痛、腰痛等人体各部位的疼痛,并概称为 “诸痛”而且对疼痛的病因、病机、部位、特征、性质都有详细的论述其代表 篇有《举痛论》、《论痛》、《痹论》等疼痛疾病的辨证论治由张仲景提出,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具体 应用,还创立了相应的治痛方剂,如乌头汤、白虎加桂枝汤、乌头桂枝汤、当归 生姜羊肉汤等,尤其是对疼痛的强度、时间性、空间性、部位、伴发症、心理状 态、临床观察等方面描述较详细在《内经》疼痛理论的基础上,金元时期的李东垣首次提出“痛则不通”的病 机理论学说,并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络,则疼痛去矣”的以通止痛的原则 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久痛入络”的病机理论王清任在《医林 改错》、唐容川在《血证论》中均进一步阐述了瘀血致痛之病机后世医家又根 据疼痛病机概括出虚实两个方面,确立了实证疼痛病机为“不通则痛”,虚证疼痛 病机为“不荣而痛”慢性疼痛病种广泛,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慢性疼痛病在人群中患病率高达6 0%左右按疼痛部位分,从头到脚可分为几十种,还有疮疡痛、癌瘤痛、外伤 痛等。
疼痛常见于内科、外科、妇科、男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等从疼 痛器官看,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 运动系统、免疫系统等痛症约10 0余种从病因学分析,因自然环境、生存压 力、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疼痛症不仅发病广、危害大,而且发病率 有上升趋势中医有关疼痛病的理论,包括病因、病机、证候和辨治等对病因的描述, 包括外因、内因两个方面在宏观病理方面,强调脏腑功能、经络功能、气血功 能失调在微观病机方面,认为是“不通则痛”、 “不荣则痛”、 “牵涉而痛” “通则 不痛”、 “痛则不通”、 “久痛入络”理论更有应用价值,更具中医特色建立中医 疼痛病学,将有利于发挥中医在这方面的特色和优势近十年来,中医疼痛理论与实践发展较快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如 针刺镇痛的原理研究、止痛中药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疼痛症的实验研究和动物 模型研究、止痛方剂的剂型研究等,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二是治疗方法的改进完 善,从较早的单方、验方、复合方到现在的针灸、按摩、心理、气功、熏蒸等疗 法的综合应用,从疼痛的食疗、体疗与调摄、护理,发展成现在的多种剂型,如 针剂、片剂、口服液、气雾剂等,使给药途径更科学,疗效更迅速。
三是结合我 国国情,制定出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疼痛测定问卷,对疼痛程度的测量,对疗效 之评价以及临床科研观察都是极为有利的四是中医疼痛治疗范围日益扩大,如 抗心绞痛中药的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腹痛的实验研究等五是中医治 疗疼痛的研究机构开始建立,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中医胸痹协作组部分 医院开设了中医治痛门诊和中医镇痛研究室六是中医疼痛专著不断问世,中医 疼痛理论不断提升所有这些成果为中医疼痛学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综上所述,中医有关疼痛病的理论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已形成 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经验和理论,因此建立中医疼痛病学是完全有基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