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实践:建构1234创新能力培育模式.docx
10页转型实践建构“1234”创新能力培育模式 Reference: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普通高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转型育人模式即成为共同的发展追求面对江苏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江苏省淮阴中学以“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建设为契机,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路径,尝试建构“1234”创新能力的培育模式,期望担负起优质高中育人的重要使命,切实履行好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为创新人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Keys:创新能力;培育模式;转型实践G42 :A :1673-9094(2017)02A-0028-04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普通高中发展到一定阶段,要突出核心素养、消除课程样态单一化,转型育人模式即成为共同的发展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Irina Bokova)指出:“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变化社会无处不在经历着深刻变革,这种形势呼吁新的教育形式,培养当今及今后社会和经济所需要的能力[1]如何顺应新一轮高考改革,切实履行好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普通高中学校进行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育人模式的艰难转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江苏省淮阴中学是一所底蕴深厚、学风优良的百年老校,一直坚持“成就每一位师生卓越追求”的办学理念。
学校期望传承早期学监李更生先生倡导的担当精神,发扬百年来优秀的育人传统,担负起优质高中育人的重要使命,为创新人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们深思:淮阴中学创新人才培养要考虑“人”,要搭建“空間”,要优化“生态”,要在追求卓越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教育的卓越因此,我们探索创新能力的培育路径,尝试建构起淮阴中学“1234”创新能力培育的模式一、“1”——推进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建设(一)完善体验馆等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学校积极响应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战略要求,2012年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学生在基地活动中,通过研究性学习、工程实践、技能实训等学习方式,学习航空航天专业基础知识,激发科学探索发现的兴趣,发展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学校的目标是,探索“以CDIO工程教育为载体,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特色基地目前基地的主体工程“航空航天体验馆”已经全部完成,接下来将建设航模制作室等配套工程,丰富基地特色课程资源,为特色课程的深入、有序开展奠定物质基础二)推进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自2012年基地建设开始,基地的课程建设和特色培养已逐步走上了正轨,而且取得了一些成绩:不少学生作品获得了国家或省级发明专利,在各级青少年科技类比赛中仅国家级奖项已获得8次。
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全省航空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全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多项荣誉称号建设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给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带来了变革,也给学生的学习方式、科技创新素养、综合实践能力、未来发展潜质等带来了变化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以体验馆的建设和布展为起点,以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为纵深,着重在深化培养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推进课程建设,依托基地特色优质资源对学生进行“适切的教育”,激发兴趣,培养特长三)组建特色班级和特色社团,深化特色培养学校组建“长空”特色班和“翔宇”特色社团,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培养学生在初始认识、体验的基础上,以自主选择为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追求做出选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拓展航空航天知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航模制作实践,为进入大学之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学校精心组织“走进南航”等活动,在寒暑假组织社团学生走进南航,参观空军基地、南京航空航天馆、南航大微小型飞行器实验室、南航大飞行器动力实验室,聆听多位南航专家、学者开设的专题讲座,接受编程、视频制作和3D建模软件培训,和南航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科技创新作品。
每一届学生均设计展示了飞行器创意成果和编程机器人成品,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获得南航专家的高度评价四) 发挥基地特色功能的辐射作用1.开展创新实境教育学校利用特色基地的实境教育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航空航天科技体验馆,零距离接触“海空卫士”王伟生前驾驶的81192号战机模型、空军著名抗日英雄高志航生前驾驶的霍克III型战机模型、“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过的神舟五号返回舱等比例模型等科技设备,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唤起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研究的兴趣2.推进创新普适教育学校依托航空航天特色课程项目,优化课程设置,变革教学方式,努力发挥基地特色课程的驱动作用和辐射效应,推进创新普适教育,为学校持续发展、高位运行增添动力、注入活力,走“多样发展、特色发展、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办学之路二、“2”——融合科学和人文两大素养学校以“担当教育:学校文化与特色的系统建构”研究为切入点,确立了学校的核心教育价值观;围绕“有效教学策略”等教学中心课题的研究,不断优化学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以实验班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园,全面带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化“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研究,完善卓越教师的专业标准,促进教师朝着卓越化目标持续发展。
2016年5月和9月,学校相继通过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普通高中审美素养培育的生态重构”和“淮阴中学‘1234创新能力培育模式研究”评审基于上述研究,学校努力使拟自筹建设的“美育课程基地”与已有的“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基地”成为学校发展战略中的“一体两翼”,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实现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新突破,积极推进全国一流学术型普通高中办学的实践探索 三、“3”——优化课堂活动、社团活动和校园培育生态(一)改革教育教学1.设计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整合、提升已有的与创新能力培育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并以之为核心,形成高中三年不同门类逐级提升的创新能力培育课程群,主要是增加体验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活动性课程和前瞻性课程,建立适切培养目标的能力型课程体系2.整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整合通用技术、综合实践、信息学、科学、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开发融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高中基础课程的校本特色课程3.推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开足通识课程,加大选修课程、校本课程和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力度,鼓励自主研修人文、科学、科技、经济类课程;优化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和以讨论、质疑、批判、发现法为主的授课形式,提倡主动式、团队式、参与式、实践式等学习方式;强调学科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的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人才的总体品质与个性化培养的结合,全面带动教育教学改革。
二)组织各种团体活动从根本上说,创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态度、习惯和品位,学校要搭建“空间”,优化“生态”,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的环境生态1.以“学生社团活动”为依托,开展校园系列实践活动,优化其作为学校创新能力课程开发示范园的平台环境学校通过选拔、组建学生社团,引导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并对其实施个性化培养,发展其优势潜能目前已建有翔宇社、篆刻社、交响乐团、模拟联合国、化学反应社、生物实验社等近百个学生社团2.以“创新人才实验班”为依托,开展班级实践活动,优化其作为学校创新能力教学改革试验田和示范园的班级环境学校在基地中心、科艺楼和实验楼设有专用教室和作品陈列室,聘请专职教练和兼职教师开展系列化、规范化、日常化的培养活动3.以“卓越点与卓越面互为引动”为依托,开展各种培育实践活动,优化其作为学校创新教育思考着力点的普适教育环境学校通过研究展示、成果交流等方式,促进卓越面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三)优化校园培育生态1.把创新工作纳入学校计划学校从办学优势、办学经验方面客观地分析了学校发展的现实基础,反思了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理性地提出了学校创新培育的五年发展愿景,要求部门、年级组、学科的年度工作計划均要以“创新培育的五年发展愿景”为纲要,计划并开展创新培育工作,确保“前有计划、中有督查,后有总结”。
2.让活动展示成为校园常态兴趣在创新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激起科技创新的兴趣,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校通过电子显示屏或知识展牌,定期推送创新专题图片,普及科技创新知识,激发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学校定期举办面向全校师生的“科技文化节”,扩大创新教育活动的参与面,营造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让创新活动展示成为校园的工作常态3.把体验分享作为创新拓展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开展创新拓展教育活动,创造特殊领域体验机会,在遵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在高校、科研院所、部队等单位的配合和支持下,经常组织学生“走出去”,参观重点实验室、大校场基地、飞行基地、发射中心、总装生产线等特殊领域和重要单位,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写活动总结并分享,这是创新拓展教育的基本要求学校希望通过培育好“点”,以“点”带“面”,最大程度地发挥创新拓展教育效益四、“4”——以国家需求、制度保障、师资队伍、院校协同为支撑(一)服务国家需求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为创新型人才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普通高中、尤其是优质高中的重要使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教育系统应当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人才、智力等方面的重要支撑。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学校努力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领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发展理念;通过广泛搜集创新教育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学创新教育研究的动态,及时学习并吸收中学阶段创新教育的最新科研成果,边研究边实践,努力为培育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二)创新激励制度1.综合评价——将创新能力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创新教育实际,细化和完善学生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标准,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考查学生日常的创新能力和突出表现2.机会奖励——将观摩机会、营训资格与创新能力评价挂钩学校与众多高水平大学建立良好关系,创造体验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活动,将观摩资格、营训资格与创新素质评价挂钩,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内驱力3.荣誉激励——用“校长特别奖”激引学生养成创新基础能力学校每年开学日颁发“校长特别奖”,表彰上学年综合素质全面、尤其是创新表现突出的同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学生进步的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三)建设师资队伍1.培训校内在岗教师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育不仅是创新教育课程教师的任务,也应是其它学科课程教师的任务。
每个学科、每位教师都应该负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责任学校将创新培育纳入教师发展评价的考核体系,努力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引导教师形成先进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引领教师朝着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发展2.优化现有团队根据创新能力培育课程开设的实际需求,学校在年度岗位培训和考核的基础上,适度调整或引进教师,稳定并壮大指导团队,以“青蓝结对”活动努力帮助教师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引领青年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发展层次 3.聘请兼职专业教师根据深化培养和学科引领的实际需求,在加强团队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除了聘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和教练,还定期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藝术学院、淮安电视台等单位选聘18名兼职专业人才,每周一次来我校为学生上课指导,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