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莲说》知识点总结.doc
7页《爱莲说》知识点总结《爱莲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 1、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北宋哲学家2、说: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我们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说”有:唐代韩愈的《马说》,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二、字音:蕃( faacute;n)颐(yiacute;)濯(zhuacute;o)淤(yū)涟(liaacute;n)蔓(magrave;n )亵(_iegrave;)噫(yī)鲜(_iǎn)有闻三、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四、古今异义词:(亭亭净植)植:古义:立 今义:种植(宜乎众矣)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五、一词多义:陶后鲜有闻(少)中通外直(外面、外表)鲜外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艳)遂于外人间隔(桃花以外)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水陆草木之花(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之无丝竹之乱耳(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渔人甚异之(它,代词,指桃花林的奇景)六、 特殊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被动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文章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省略句】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七、重点词句积累(一)成语积累 不蔓不枝:原指莲花的茎挺直而不蔓生枝杈,后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二)语句积累 1、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正不阿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作者慨叹贪慕富贵者太多,意味深长的句子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5、文章高度概括莲花可贵品质,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八、问题探究 1、结合文章具体语句,说说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描绘了莲花之美?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态、香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从作者对“莲”的描写来看,作者所赞美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德?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刚正不阿,洁身自好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②对贪图富贵的世风的鄙弃,慨叹知音者甚少,品德高尚的君子甚少。
4、文章是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形象的?①用菊花正面衬托,牡丹反面衬托莲,用衬托手法突出莲的形象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方面直接描写莲的形象③以议论的方式直接赞美莲花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言志”,可是本文开篇用浓墨描写“莲”,二者之间有何必然联系?(本文手法?对莲的描写有何作用?)目的是为了赋予莲美好的精神品质,进而以花喻人,赞美君子,表明作者以君子自况,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6、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坚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7、“孟母三迁”、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都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作用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影响作用好的环境会促进人的成长,不利的环境阻碍人的发展但环境对人的成长不起决定作用,决定人成才的关键因素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只要人们能自觉抵制不良环境的影响就能够不断成长8、《爱莲说》主旨:(写作目的)本文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巧妙的把莲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同君子的高尚品格联系起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同时表达了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与批判。
第 7 页 共 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