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送僧归日本.docx
5页唐诗三百首:送僧归日本【作品简介】 《送僧归日本》由钱起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首赠给日本僧人的送别诗,别具一格由于被送的是归日本的和尚,所以布满宗教颜色前两句不写送归,而写来处三、四句才示意归途邈远后半首不明写送归,而写海上景物,这就拓宽诗境,不受内容拘泥,使较窄的题目,能有丰富的内容,成为好的诗篇诗中多用了“随缘”、“法舟”、“禅寂”、“水月”、“梵声”等佛家术语,紧扣送僧的主题,寄寓颂扬的情意词句清丽,音韵和谐诗中句句运用佛家术语,为一大特色 【原文】 《送僧归日本》 :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注解】 1. 上国:这里指中国(唐朝) 2. 随缘:佛家语,随其机缘 3. 来途:指从日原来中国 4. 浮天:舟船浮于天际形容海面宽广,天似乎浮在海上 5. 去世:离开尘世,这里指离开中国。
6. 水月:佛教用语,比方僧品行清美,一切象水中月那样虚幻禅寂:佛教悟道时清寂凝定的心境 7. 法舟轻:意为因佛法高超,乘船归国,将会一路顺当 8. 梵声:念佛经的声音 9. 惟怜:最爱;最怜 10. 灯:双关,以舟灯喻禅灯 【翻译】 随着机缘来到中国居住,来的路途就像在梦中游走来自远处茫茫大海,就像浮在天际,去时乘着法舟轻快地离去水中月与清寂澄静的境地相通海中的鱼龙也来听你诵经最爱这盏佛灯,万里之遥,眼中仍旧光明 【韵译】 只要有机缘,随时都可以到中国来;一路雾霭茫茫,船只象在梦中航行 天海浮沉,小船驶去那遥远的边际;超脱世俗,自然会感受到法舟轻快 心境凝定清寂,一切都如水月虚幻;海内鱼龙,也会出来听你诵经之声 最得意的是,有盏照亮心田的佛灯;航行万里,眼中永久都是绚烂光明 【评析】 唐时与日本国际交往频繁,有很多日本人来中国学习或作官,唐人集中多有寄赠日本人的篇章诗人送一位回国的日本僧人,赞扬了僧人不畏艰险,英勇实现自已抱负的精神,由于是写僧人,所以用了很多佛家术语。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的是日本僧人,具有特别性,故诗之写法也很特殊当时,日本派了不少遣唐史来到中国,还有不少僧人同来,学习文化、技艺,求取佛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沟通诗之起笔突兀,本是送别,却不写送归,偏从来路写起若梦行”表现长时间乘舟航海的疲乏、恍惚的状态,以衬归国途中的艰辛,并启中间两联颔联写海上航行时的迷茫景象浮天”状海路之远,海面之阔,寓含着对僧人长途颠簸的关心和爱护法舟”扣紧僧人身分,又含有人海泛舟,“随缘”而往之意蕴,储蓄空灵,意蕴丰富颈联写僧人在海路中依旧不忘法事修行,在月下坐禅,在舟上诵经水月”喻禅理,“鱼龙听”切海行,又委婉表现僧人单独诵经而谨守佛律的品性,想象丰富尾联用“一灯”描状僧人归途中之孤独,只有孤灯相伴,这是实处但实中有虚,“一灯”又喻禅理、佛理虚实相映成趣本诗在立意上有两点需留意:一是所送者为僧人,诗中用了一些佛教术语,如“随缘”、“法舟”、“禅”、“梵”、“一灯”等,切合人物身分二是僧人来自日本,又欲归日本,必经大海,故极言海路航行之苦中间两联前人多谓其写来途,实嫌拘滞其实是来回兼写,而以返途为主,这样才能与“归日本”的诗题相合此诗因送人过海,因而从大海绽开想象,笔底含情。
它通过生动景物的描绘和对禅机的抒发,把这惜别之情委婉地表达了出来海趣禅机,深情厚谊,融为一体,为一首送别的好诗 【介绍】 钱起(722-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翰林学士,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又与郎士元齐名,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音律和谐,时有佳句钱起当时诗名很盛,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出色代表 钱起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与韩翃、李端、卢纶等号称大历十才子其诗以五言为主,自称“五言长城”,又与郎士元齐名,齐名“钱郎”人为之语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无钱、郎赋诗送别,则为时论所鄙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音律和谐,时有佳句 钱起当时诗名很盛,其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粉饰太平之作,与社会现实相距较远然其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出色代表。
钱起的少数作品感时伤乱,怜悯农夫疾苦以《省试湘灵鼓瑟》诗最为出名有《钱考功集》,集中五绝《江行无题一百首》及若干篇章,为其曾孙钱珝所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