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五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pptx
47页第 五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郭界秀 ,1,1,,引 子,1.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都是完 全局限于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理论框架,并且其研究对象局限于产业间贸易有效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活动和不同种类产品之间的交换 2. 新贸易理论的诞生:但是“二战”结束以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日趋重要,并逐步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产业内贸易占全球贸易量的比重已达到60%以上,这向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严重的挑战而要解释这些新的贸易现象,需要在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上有所突破,这导致了种种新贸易理论的应运而生2,1,3. 新贸易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新贸易理论特指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为基础解释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的理论,广义的新贸易理论特指新古典贸易理论之后且在2003年以前出现的,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为目的的各种贸易理论学说,包括克鲁格曼等人的狭义新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及重叠需求理论(郭界秀、朱廷珺,2008)3,1,本章内容安排: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概述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第三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模式 第四节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不讲) 第五节 寡头垄断与国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不讲) 第六节 双寡头贸易模型的扩展:相互倾销贸易模式(不讲) 第七节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第八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1,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概述,一、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同一产业部门同时进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类型。
也就是说,这种贸易中的同类产品往往是双向流动的,比如,日本既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贸易形式 在贸易模式上来看,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相对应,产业内贸易包括产品内贸易,例如中美之间飞机贸易 从中国的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是相对应的概念,加工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存在很大的重叠5,1,,6,1,二、产业内贸易的分类,1.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那些价格、品质、效用、服务等都完全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需求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偏好也完全相同这类产品一般情况下是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运输成本和季节因素影响等原因,也在相同产业中进行贸易例如,西伯利亚地区如果需要大量钢材,从中国东北进口就比从处于欧洲地区的俄罗斯其它地区购买更为经济7,1,,2.异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是指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主观上或客观上的特点这种差别可具体表现在垂直差异(如质量性能差别、产品档次差别等)或水平差异(如规格型号差别、包装装潢差别、色彩、商标差别等)上这些产品的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但不能完全相互替代这些产品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性,但不能完全相互替代,消费者对此类产品的偏好也不完全相同,大多数产业内贸易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
3.产品内贸易:与产品生产相关的原材料、零部件的贸易8,1,,9,1,三、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 1. 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如果不同国家相同产业部门的产品要进行相互贸易,那么这些被相互交换的产品一般情况下不是同质产品,而是存在着广泛的产品差别,完全同质的产品没有必要去相互交换和贸易 2.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国家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10,1,3.内部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生产厂家之间的国际专业化分工越细,越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规模,充分实现企业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效应 4.全球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贸易成本的下降是导致全球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二战后全球范围缩减关税为制成品进入彼此市场提供可能;技术进步与技术传播增加了不同国家产品的可获得性;运输工的改善使得国家间运输成本在产品最终价格中所占比重大大下降;11,1,四、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 经济学家们常使用各种产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intra-industrial trade,简称IIT)来测度一个产业开展产业内贸易的程度。
1. 巴拉萨指数(Balassa指数): 即一个行业的净出口或净进口占该行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12,1,不存在行业内贸易,所有的贸易都是行业内贸易,2.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指数),不存在行业内贸易,所有的贸易都是行业内贸易,即1减去巴拉萨指数,该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产业内贸易程度成反向关系该产业内贸易指数与产业内贸易程度成同向关系13,1,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贸易学说”即狭义新贸易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man)、斯宾塞(Spence)、赫尔普曼(Helpman)等人利用内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解释产业内贸易的新理论对二战后发达国家间不断扩大的贸易、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给出了一种新的解释构成了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14,1,国际经济学领域著名的三个“man”:克鲁格曼(Krugman)、赫尔普曼(Helpman)和格罗斯曼(Grossman)15,1,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 1953年- )小传 现年9岁(2012)的保罗克鲁格曼,是任教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他2008年10月13日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6,1,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指由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的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改进或生产成本的大幅节约,它是规模报酬递增结果的货币表现 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之分,外部规模经济的发现归于马歇尔,内部规模经济的模型化处理归功于张伯伦17,1,1.马歇尔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提出,是指单个厂商由该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同类产业厂商数量增加和行业总体产量增加)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节约或生产效率的提高外部规模经济是经济活动正外部性的表现 产生的原因:企业集聚使单个企业可享受高效率、集中化、专业化劳动和公共服务;企业集聚增加产业内企业间竞争,促进企业技术改进,加快企业技术进步;企业集聚有利于信息共享和知识扩散,提高知识积累对应的市场结构:类似完全竞争,18,1,2.张伯伦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也称垄断竞争,这个概念由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首先提出来,是指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单个厂商由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所获得的生产成本的显著节约或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产生的原因:细化分工,使工人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采用更为精密先进和专业化的机器设备,提高资本利用率;扩大生产规模,将固定成本、研发费用等大范围地分摊到更多的产出上,降低单位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 对应的市场结构:垄断市场,,19,1,3.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区别 两者对应的市场结构是不同的内部规模经济意味着企业大规模生产的必要性,在要素供给和市场规模一定条件下,内部规模经济暗含产业内企业数量较少,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竞争结构外部规模经济更侧重于企业数量增加导致产业规模扩大带来的品均成本下降,因此单个企业的规模可能较小,但是企业数量更多,市场结构更接近完全竞争状态20,1,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1.机会成本递减与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递减时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原点X,Y,,0,A,A,注意:X和Y两种产品必须都存在规模经济时,两种产品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才可能是凸向原点的21,1,规模报酬递增时机会成本递减的原因: 假设当X等于某一产量时其机会成本dY/dX=2,并假设此时生产1单位X需要2个单位的生产要素,则此时增加的1单位X生产,Y部门必减少2个单位的生产要素,这2单位的生产要素能生产2单位的Y。
如果再增加1单位X的生产,则需要的生产要素将小于2个单位(因为规模报酬递增,X产品的生产成本将下降),则Y部门要素的减少量将小于2个单位,又由于随着Y部门产量的减少,Y的生产成本将递增,因此Y的减少量将小于2个单位因此随着X产量的增加,dY/dX将逐渐减小,即规模报酬递增时机会成本递减,同时也说明规模报酬递增时其生产可能性曲线将凸向原点22,1,假定生产汽车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属性当A国的1000个工人一半生产红车,一半生产蓝车时,产量是500辆红车和500辆蓝车,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图5-3中的M点如果A国的1000个工人都生产红车,规模报酬不变时产量会是1000辆,而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量则多于1000辆假定所有工人都生产红车,产量为2000辆,图5-3中的D点表示这种可能性把这些生产可能性点连接起来,得到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CD线,由于B国和A国完全相同,CD线也是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23,1,24,1,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可能性 为简化分析,假定A、B两国拥有相同的生产技术和要素禀赋 两国同时生产X、Y两种产品(可以是同质产品,也可以是异质产品),这意味着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完全相同,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相同; 进一步假定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即有相同的无差异曲线; 两国在生产两种产品上同时具有同等程度的规模经济(可以是内部规模经济,也可以是外部规模经济)25,1,Y,U2,,,A,B,,N,M,X,U1,pA,C2,C1,封闭状态下,两国拥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AB和相同的相对价格PA,进而拥有相同的生产消费均衡点C1和相同的福利水平U1由于两国生产两种产品同时存在同等程度的规模经济,这意味着如果两国分工只生产其中一种产品,都会由于产量的扩大而带来平均成本的下降26,1,开放经济下,假设A国完全分工生产X供给两国使用,B国则只生产Y供给两国使用,即A国在A点进行生产,B国在B点进行生产再假定AB线斜率的绝对值为两国的均衡贸易条件,则AB线也就成了A、B两国的消费可能性曲线显然,贸易后两国的消费均衡点为C2,两国的贸易三角形全等,即BNC2AMC2,两国均达到了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U2,即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均有所增加 上述分析说明,即使两个国家的经济条件完全相同,只要存在规模经济,通过专业化分工也能导致两国的福利水平都有所提高事实上,只要至少一国生产某种产品具有规模经济,其他经济条件也不必完全相同,就能通过国际贸易使双方获益,模型的假设只是为了简化分析。
27,1,三、简评 这种贸易模式和贸易利益的存在完全是因为内部规模经济的作用,至于具体的贸易模式如何确立,哪些国家生产哪些品种的产品,是不能确定的,这需要考虑到规模经济的大小问题 另外,当分析的是产业内贸易时,一国的完全专业化意味着同一产业内的企业的数量将会减少,这也暗示了贸易在带来整体利益增加的同时会使部分经济主体因为贸易而受损28,1,第三节 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模式,一、基本假设 (1)A、B两个国家、X和Y两种产品,且属于不同的行业 (2)X、Y产品行业不存在内部规模经济,但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3)X、Y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外部规模经济对应的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商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 (4)两国消费偏好相同 (5)A国在X上有外部规模经济,B国在Y上有外部规模经济,29,1,二、外部规模经济与贸易的可能性 横轴代表X产品行业的产量,纵轴P代表生产成本或绝对价格,ACA代表A国X产品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ACB代表B国X产品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随着X整个行业产量的增加,两国生产X产品的平均成本曲线均向下倾斜,且假设ACA在ACB的下方DW代表X产品的世界需求,SWA和SWB分别代表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