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课件新人教版.ppt

10页
  • 卖家[上传人]:夏**
  • 文档编号:570796107
  • 上传时间:2024-08-0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51.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课外古诗词诵读月夜忆舍弟杜 甫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杜甫(杜甫(712—770712—770),),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人,与李白李白合称合称““李杜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诗圣””,他的诗被称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杜草堂杜甫创作了《《登高登高》《》《春望春望》《》《北征北征》》““三三吏吏” “” “三别三别””等名作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 戍鼓戍鼓②断人行断人行③,, 秋边秋边④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  寄书长⑤不达不达⑥,,  况乃  况乃⑦未休兵①舍弟: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② 戍鼓:战鼓③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④ 秋边:一作“边秋”,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⑤长:一直,老是⑥达:到⑦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月夜忆舍弟① 译文译文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今夜霜露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是第一段,内容紧扣“月夜”,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字里行间流露出“忆舍弟”的感情戍鼓断人行” 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城景象,这一句所烘托出的战争气氛,也是诗人当时为什么那样深切怀念诸弟的原因之一在章法上,这一句与后面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互照应,也使全诗脉络连贯,条理清楚。

      赏析赏析 •“边秋一雁声”从前句的地上写到天空边地、秋日、雁声都是引起人“倍思亲”的原因一雁声”三个字,还让人想到古人称兄弟为“雁行”的典故这两句从听觉方面来写,后两句从视觉方面来写,可谓有声有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以“移情”的修辞手法,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注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成分,借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最后四句为第二段,直接抒写对舍弟们的怀念 “有弟皆分散”,以致老家无人,又因为“无家”,所以想写封信打听一下分散各地的弟弟们的“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寄书长不达”正承“无家问死生”, “况乃未休兵”又进一步申说:平时尚且如此,何况又值战乱不已的时候呢!这四句层层紧逼,一环扣一环,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ß 这两句在炼句上很见工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为神奇的本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名句赏析名句赏析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拓展拓展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